閆 靜
(陜西中醫(yī)藥大學研究生,陜西 咸陽 712046)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全球范圍內(nèi)最常見的一種功能性胃腸疾病。FD指有上腹燒灼感、早飽感等中的至少一項癥狀,但是無法用代謝性疾病、器質(zhì)性疾病等解釋癥狀產(chǎn)生原因的疾病。中醫(yī)認為FD屬于“痞滿”“積滯”范疇。全球范圍內(nèi),F(xiàn)D達到了10%~30%的患病率,由于目前病因及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現(xiàn)代醫(yī)學對FD的臨床療效仍未取得滿意效果,故針對本病進行有效治療一直是消化領域的熱點問題。本研究主要對應用柴芍六君子湯加減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效果進行探討,并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臨床治療提供有效的治療方案。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3月就診于陜西省中醫(yī)醫(yī)院脾胃二科住院部及門診的FD患者72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6例。其中,治療組男17例,女19例,年齡25~60歲,平均(46.3±3.65)歲,平均病程(4.09±1.02)年;對照組男20例,女16例,年齡23~61歲,平均(44.38±6.32)歲,平均病程(4.16±0.97)年。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1 西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羅馬Ⅳ[3]診斷標準,F(xiàn)D診斷標準應具備以下至少一項癥狀:①上腹痛②上腹燒灼感③早飽感④餐后飽脹不適。同時胃鏡檢查證實沒有能夠對癥狀解釋的器質(zhì)性疾病,診斷前癥狀出現(xiàn)半年及以上,近3個月和上述標準相符合,F(xiàn)D分為兩個亞型,餐后不適綜合征(FDS)和上腹疼痛綜合征(EPS),且可以重疊出現(xiàn)。
1.2.2 中醫(yī)診斷標準
證候診斷標準參照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制定的《消化不良中醫(yī)診療共識意見(2009)》[1]。
脾虛氣滯證:主癥:①食少納呆②胃脘痞悶或脹痛。次癥:①面色萎黃②大便稀溏③疲乏無力④噯氣。舌脈:舌苔白,舌質(zhì)淡,脈細弦。證型確定:具備主癥2項+次癥1項,或主癥1項+次癥2項。
治療組予以口服柴芍六君子湯加減治療,1劑/d,分3次飯后服,共治療4周。方藥:柴胡、白芍、黨參、白術、茯苓、陳皮、半夏、甘草。對照組予以口服胰酶腸溶片(國藥準字H21021405),3 mg,口服,tid,三餐前服用,療程4周。
單項癥狀療效評價標準:主要癥狀的單項記錄與評價:主要癥狀指餐后飽脹不適、早飽感、上腹部疼痛、上腹部燒心感。主要癥狀分級記錄:0級:無癥狀記0分,Ⅰ級:癥狀輕微,不影響日常生活,記1分;Ⅱ級:癥中等,部分影響日常生活,記2分;Ⅲ級:癥狀嚴重,影響日常生活,難以堅持工作,記3分。癥狀療效判定:①顯效:原有癥狀消失;②有效:原有癥狀改善2級者;③進步:原有癥狀改善1級者;④無效:原有癥狀無改善或原癥狀加重。
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療效比較(n,%)
FD作為一種反復發(fā)作的功能性胃腸病,起病多緩慢,病程較長,呈持續(xù)性或反復發(fā)作,現(xiàn)代醫(yī)學多從抑酸藥、促動力藥,助消化藥及根治HP等藥物方面進行治療,其特點是起效快,作用明顯,但長期大量使用該類藥物,部分可引起頭痛、周身不適,甚至白細胞減少,血清轉氨酶升高等不良反應,并且存在停藥易復發(fā)。而中醫(yī)藥治療FD雖然起效較為緩慢,但療效確切,復發(fā)率小,故目前中醫(yī)藥治療FD是療效較為確切的治療方案,由上述研究可見柴芍六君子湯加減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療效明顯優(yōu)于胰酶腸溶片,可以在臨床治療上應用,并在臨床上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