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樹生
摘 要: 我國是最早生產詩詞的國家,我國古詩詞在寫作方法上講究平仄相配,富有音韻美。古典詩詞是中國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遺產,也是世界文學寶庫中一顆耀眼的明珠,為文壇和民間帶來不少難以忘懷的情調,最快速理解感受古詩詞的方式就是誦讀,但是當下教學環(huán)境中,多半教師注重的只是學生對古詩詞的硬性記憶,很少培養(yǎng)學生誦讀的習慣。為了使學生在古典詩詞的學習中感受詩詞文化的魅力,可以通過誦讀訓練,適當運用歌曲曲調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下感受學習詩詞的奧妙,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關鍵詞: 詩詞誦讀 閱讀感受 詩歌鑒賞
中國是一個文化底蘊非常濃厚的國度,自古以來人們喜愛朗誦詩詞,更感動于那些將民心民意附著于文字上并予之廣為流傳的詩人們。詩詞朗誦對于學生的意義更加重要,學生不僅能從朗誦詩詞中提升語言理解表達能力,更重要的是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豐富思想感情[1]。教師要明確最有效的教育不是通過實驗或者理論邏輯推理出來的內容,而是通過學生自身的接觸、理解、感悟、想象促進思維的發(fā)展,形成獨立的閱讀感受,提高對詩歌的鑒賞能力,感受詩詞帶來的美的意象和意境。
一、欲讀其情,先知其意
古典詩詞因簡練的語言、豐富的情感傳承千年不衰,成為我國文化歷史上一道經典的風景線。古典詩詞朗誦是一種教與學相互結合的方法,也是文學的一種表現形式,更是一種藝術。自古流傳下來的詩詞大多是意義深刻的,經常會用到一些文學典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但是古詩詞創(chuàng)作豐富的年代畢竟距離我們現在較遠,如果不具備相關的古文化的知識儲備,欣賞詩詞還是有一定的困難的,部分學生會對古詩詞學習很難提起興趣,更有甚者會出現懼怕、排斥的情況,所以要讀好古詩詞必須先理解其含義,做好經典誦讀必須自身有深厚的文學基礎,盡可能多地接觸詩詞相關文學作品。
如何讓學生對于古詩詞提起興趣是教育者首先要考慮的,當學生對古代知識文化儲備不足、難以輕松理解古詩詞情感時,最簡單直接的方法是將古詩詞中的故事情感以最簡單的方式引入課堂中[2],學生大多自我意識較強,渴望被關注,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這種心理靈活教學,指導學生按照詩詞內容進行扮演,通過角色扮演的形式使學生對于詩詞的理解更加深刻明了,學生在準備扮演的時候也會投入更多精力揣摩學習,其他觀看的學生也會因為觀看了實際的展示表演,對詩詞的記憶更加深刻,這種教學方法不僅可以使課堂生活輕松明快,還可以使學生快速感知古詩詞中蘊含的情感道理。
比如賀知章的《回鄉(xiāng)偶書》這首古詩,抒發(fā)了作者在他鄉(xiāng)久居多年回鄉(xiāng)時的急迫心情,以“兒童相見不相識”展現自己身在他鄉(xiāng)的傷感。這首詩可以排練成一個生動的課堂小故事,讓學生分角色扮演,分為旁白、賀知章和兒童,在課堂上生動形象地將這首詩向學生展現出來,活躍課堂氣氛,不僅能快速導入新課程,還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對比學習,輔助記憶
我們常用的對比法在閱讀中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學習記憶方法,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語文教學中使用這種方法,可以把內容、形式、效果相類似的文章進行對比教學,由此及彼,相互輔助記憶,使學生簡單輕便地掌握對于相類似知識點的意義[3]。在詩詞教學中我們可以采取這種教學方式,每一首詩詞都不是完全孤立的,相互之間有著一定的聯系,同樣可以運用對比法教學。
比如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兩首詩都是描寫送友離別的情感,《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表現的是一種充滿詩意的送別,與當時環(huán)境情節(jié)相結合,孟浩然當時是準備去廣陵游歷的,本首詩是帶著詩人李白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首充滿詩意的離別詩?!端投派俑问裰荨肥窃娙送醪陂L安送別姓杜的少府到四川做官,表達的是詩人王勃高遠的志向和豁達的胸懷,運用對比法分析講述這兩首詩使學生形成清晰的記憶,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
三、賦予想象,情景再現
流暢的富有感情的誦讀不僅能快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更能學習詩詞中語言的各種表達形式,體會語言表達的藝術美,古代詩詞的美好之處大多表現在詩詞營造出的意境。古語有云:“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币饩呈窃娫~作者在創(chuàng)作詩詞主觀意識上的情感,加上所描繪的客觀事物的共同展現、相互影響、相互滲透而呈現出的壯美情境,不可否認古典詩詞誦讀是離不開想象的,但是亦不可胡思亂想,必須遵循詩詞本身所涉及的目的、性質,以原作者的情感為寄托發(fā)揮想象,類似于情景再現。
比如《靜夜思》這篇詩詞,主要描寫秋日夜晚,李白于屋內抬頭望月時的所感所想,詩中運用比喻和襯托的描寫手法,表達身在異鄉(xiāng)對家鄉(xiāng)的深切思念之情,語言簡潔韻味無窮,我們在誦讀時如果只是簡單地讀字,確實沒有太大的感覺,但是結合作者原文中的深意,根據作者的描寫自己可以聯想出一幅深秋、寒夜、月光和一位孤獨詩人的畫面,有如此具體的想象之后再誦讀,便更能表達出詩詞中的情感和意境。
四、巧用方法,表達情感
詩詞的朗誦除了要注意情感注入之外,還要注意韻律、節(jié)奏、體態(tài)等一些小的技巧,首先要讀準每個字的發(fā)音,其次要注重節(jié)奏、語調,掌握一定的技巧[4]。
比如在設計岳飛的《滿江紅》的誦讀教學時我歸納了以下幾個訓練環(huán)節(jié),由簡到難,可根據逐步感受、表達作者的真實情感:
(一)讀音準確
如:“踏破賀蘭山闕”、“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表達了詩人滿懷壯志、誓要殺敵的激奮情感,重點要注意加點字的誦讀。
(二)節(jié)奏明確
要確切表達出語句的實際意義,如:“抬望眼,仰天長嘯”表現了詩人一顆報國之心充滿心懷,中“長”字應有停頓。
(三)賦予情感
要注意表現情感的詞,準確把握整首詩的主題情感。本首詩主要表達了岳飛對匈奴的憎惡,有心想除掉匈奴,卻因朝廷奸人作梗,皇帝昏庸無能,慘遭陷害,不能報效國家,一腔熱血不能為國征戰(zhàn)的無奈。
(四)情態(tài)結合
在富有情感的誦讀上再加上一些語音、語調的小技巧,也可以加入一些體態(tài)上的不同姿勢,這樣更能體現詩詞的藝術美。
五、賦予新意,提高興趣
當下很多流行歌曲在創(chuàng)作時會借鑒古詩詞中的詩句,這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的體現[5],學生正處在新鮮、活躍的階段,樂于并善于接受新鮮事物,流行歌曲的內容通常通俗易懂、感情豐富,學生比較喜愛,也是學生課余生活經常接觸的娛樂活動。教師可以把一些古詩詞相關的流行歌曲引入課堂教學,拉近學生與課堂詩詞的距離。
比如王菲和鄧麗君都演唱過的《但愿人長久》就是古代詩人蘇東坡所做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可以在課堂之初,先將歌曲引入課堂,學生對歌曲都很熟悉,新穎的上課形式可以使學生快速產生學習興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再加以定向引導,詳細分析詩詞所表達的情感,再將詩詞的表現形式與流行歌曲相互對比講解,使學生形成深刻的記憶,達到高效學習。
六、結語
要做好古詩詞的誦讀研究最主要的是引導學生擺正學習姿態(tài),培養(yǎng)學生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與傳承。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應注意,在傾聽學生誦讀時要營造和諧平等的師生氛圍,學生誦讀時要組織學生認真傾聽,相互點評,既密切學生之前的友好關系,又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互相接納,互相提高,讓學生在我國美好的詩詞環(huán)境下形成全新的、高效的學習方式,體會其中的絕美境意,全方面豐富學生的文化內涵。
參考文獻:
[1]李海燕.中華經典誦讀在校園文化平臺上的實踐研究——以湖南科技職業(yè)學院為例[J].長江叢刊,2017(20):246.
[2]范亞榮.秋日擷英——淺談古典詩歌頌秋、悲秋的抒懷方式[J].甘肅教育,2016(1):87.
[3]魏武興.淺談小學如何開展經典誦讀[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7(1):205.
[4]孫純麗.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經典古詩文誦讀[J].教育,2016(7):53.
[5]李煒煒,樊孟軻.概念整合理論下中國古典詩歌意義淺析[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17(5):187-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