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琪
摘 要: 課前的文本解讀、教學方案的設計,都必須考慮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和知識儲備,要分析學生的學習特點,研究學生的學習起點,并及時調(diào)整教學策略,調(diào)控課程進度和課堂狀態(tài),從而優(yōu)化設計方案,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 學情 教學技巧 以生為本
引言
學生是中學語文教育過程中學習的主體。每一堂課的目的都是引領學生的成長。學生是靈動的,教學應該是靈動的,而不是一成不變的。因此,課前的文本解讀、教學方案的設計,都必須考慮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和知識儲備,要分析學生的學習特點,研究學生的學習起點,并及時調(diào)整教學策略,調(diào)控課程進度和課堂狀態(tài),從而優(yōu)化設計方案,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常規(guī)教學中,師生間的熟悉度和契合度往往較高。借班授課的公開教學,更考驗老師的預設能力和調(diào)控能力?,F(xiàn)筆者以一堂公開課為例,談談基于學情分析的教學技巧調(diào)整。
1.開課背景與初步教學設計
2016.12.15,筆者赴閩粵交界處的詔安縣霞葛中學送教。示范課課題為《再塑生命的人》(部編版七上)。原授課方案大致如下:
一、導入:從海倫·凱勒的奇跡說起,認識作者。
二、整體感知:默讀課文,用“讀讀寫寫”中的成語,復述故事。
三、細部揣摩:從復述中感受海倫前后的變化,回到文本了解其“再塑”的歷程,重點品讀其心理描寫。
四、探究原因:引導學生聚焦莎莉文老師,討論這個過程中老師所起的作用。
五、小結(jié):海倫的奇跡,也是愛的奇跡。
2.授課前的學情分析
臨開課前一天抵達霞葛中學,與任課老師交流,獲知以下學情:
2.1這是一所農(nóng)村學校,學生樸實真誠,有健康的審美取向。能正確解讀本課傳達的情緒和感受,沒有故意曲解或誤讀的情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較高,而且對開課充滿期待。
2.2課外閱讀量少,大部分學生沒有看過《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學生語言品析能力較弱,有“淺閱讀”的傾向,而且閱歷少,情感體驗較單薄。
2.3因課程進度問題,該班已經(jīng)上過此課。學生學習了字詞、粗略了解了大意、解答了課本中列出的自讀問題。作為一篇自讀課文,學生已經(jīng)基本完成自學任務。從學習的起點來看,已經(jīng)不同于新授課。
3.教學設計推敲與調(diào)整
在這樣特殊的學情背景下,我反復推敲、建構(gòu),對教學設計做了調(diào)整。
3.1回歸起點,量身定制學習方案。
筆者首先關注的是學生的學習起點。《學習的本質(zhì)》一書指出:“對學習者的現(xiàn)有概念的考慮必須成為一切教育計劃的觸發(fā)點。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只有重視學生的學習起點,把學習活動建立在學生的先有概念基礎上,學習才得以真正發(fā)生?!痹O計針對初始課教學,顯然已不適用。因此,筆者先對大框架做了調(diào)整,刪去導入中海倫·凱勒的介紹,果斷放棄用“讀讀寫寫”中的成語復述故事這一環(huán)節(jié),削枝強干,回歸學生本節(jié)課的學習起點,著手于深入開發(fā)文本的教學價值所在。
3.2把握需求,開發(fā)合適的教學內(nèi)容。
鑒于是二次授課,應選擇新穎又貼切的教學內(nèi)容,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正因為是二次授課,得以切入教學的核心,并能從容、集中地尋求突破。我很喜歡這篇文章,因為這些文字純粹是一種個體的表白,具有強烈的情感宣泄、飽滿的生命激情和優(yōu)美的語言魅力。但是,學生乃至老師,都不可能具有作者的人生體驗。王榮生老師說:“要建立學生與‘這一篇散文的鏈接,實質(zhì)是建立學生的已有經(jīng)驗,與‘這一篇散文所傳達的作者的獨特經(jīng)驗的鏈接?!币簿褪钦f,要通過品讀這些個性化的語句章法,體味豐富甚至復雜、細膩甚至細微的感官所觸、心緒所至。
依據(jù)文本的特質(zhì),我將教學重點調(diào)整為:通過品味語言理解海倫·凱勒的獨特體驗,學習側(cè)面表現(xiàn)莎莉文老師的手法。本課探究的主問題為:“一個盲聾啞的孩子,她怎樣用文字去塑造自己恩師的形象?”這個主問題貫穿了教學始末,讓課堂教學內(nèi)容簡潔明晰又不缺乏細膩。一次次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揣摩海倫如何調(diào)動多種感官感知世界、如何描摹自己百味雜陳的學習經(jīng)歷、如何表達內(nèi)心的聲音……感受這個文本所反映出來的獨特的精神境界、思維特點、體驗方式、語言形式,教出這篇散文所特有的情味。
3.3適度拓展,鏈接課外空間。
本堂課擬適度拓展,引入適當?shù)恼n外助讀材料,以滿足學生解讀文本的需要。導入環(huán)節(jié),筆者從百度“孤星灣”計劃談起,這個計劃關注的是特教老師這個群體,我引用其公益廣告中的三句廣告詞:“無聲世界里的特殊音符,孤獨星球上的明亮燈火,混沌世界中的希望曙光。”在情感上蓄勢,引出文章的“再塑者”莎莉文和“被塑者”海倫。
除此以外,筆者還從《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中截取了三個片段,以備解讀環(huán)節(jié)選用。
①隨著年齡的增長,我表達自己思想的愿望越來越強烈。我盡力表達自己的意思,但是我的思想再也無法通過幾種單調(diào)的手勢傳遞給別人。
每當這時,我就好像被許多看不見的魔爪緊緊抓住,我拼命地想掙脫它們,卻無能為力。烈火在我胸膛里燃燒,我卻無從表達。于是,我瘋狂地踢打、哭鬧、吼叫,在地上打滾,直到筋疲力盡……
②我嫉恨妹妹奪走了母愛。現(xiàn)在,妹妹又霸占了南希(洋娃娃)的搖籃。我再也無法忍受了,瘋狂地沖過去,憤然把搖籃推翻。多虧母親及時趕來,接住了妹妹。不然她很有可能被摔死……
③所取得的一切,無不歸功于莎莉文老師。
這三則助讀材料都緊緊圍繞文本展開,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中表達的痛苦、迷茫、絕望、冷漠,還有幸福與感恩。按照學生現(xiàn)有的認知水平、生活經(jīng)驗,這幾則材料應該有助于他們理解文本中傳達的生命渴求和靈魂的慰藉。
3.4設計活動,激發(fā)參與意識。
余映潮老師曾說:“正確的教學理念,集中表現(xiàn)在一個‘點上,那就是要深切地知道、真正地明白語文課程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的課程。”因此,我們必須做到,“在教學課堂中,給予學生大量的學習實踐,在教學之中精心設計由學生集體進行的語文學習實踐活動”。遵循以學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我進一步優(yōu)化學生活動的設計,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從探究問題的提出,到跳讀篩選信息,再到思考、討論,然后交流、舉例、賞讀,以及最后的仿寫訓練。筆者設計了一個定向的、有序的學習活動,努力讓學成為一種自發(fā)狀態(tài),讓課堂既生動有趣又能激發(fā)思維,有效提升課堂的有效性。
3.5讀寫結(jié)合,促進素養(yǎng)提升。
語文是一門工具性的學科,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的結(jié)合是至關重要的。本堂課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擬聚焦語言文字的運用。課文的第四段很適合設計仿寫訓練:“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霧中航行過……我心里無聲地呼喊著:‘光明!光明!快給我光明!”這個選段運用比喻,以霧天海上航行為喻,十分形象地展示了作者墜入黑暗世界找不到方向的心靈感受。反復呼喚“光明”,表達了作者受教育前對光明的渴求。文章的結(jié)尾處的“幸福”感受,作者有描述,但仍有發(fā)揮的空間。筆者抓住這些言猶未盡的文字空間,變換情境,請學生發(fā)揮想象仿照“迷?!逼?,抒寫“幸福的海倫”,填補充實文本。這個環(huán)節(jié),既有回顧和揣摩,又有對本文寫法的進一步演練。另外,伴隨著學生情感的投入,也讓課堂充盈著情味、顫動著和鳴。
【附教學流程】
一、導入:從“孤星灣”計劃(關愛特教老師)導入,喚醒孩子們對整體篇章的記憶。提出探究問題:一個盲聾啞的孩子,她怎樣用文字塑造“再塑”自己生命的恩師的形象?
二、跳讀,找出正面寫莎莉文老師的句子,從正面聚焦“再塑者”的行為。
思考:如果僅僅是這樣寫,足以表現(xiàn)再塑之恩嗎?
三、再讀,思考:作者因為自身的局限,老師的音容笑貌寫不出,老師的言談舉止寫不出,老師的再塑艱辛寫不出,那她該怎樣寫?
預設答案:可以寫海倫的體驗和變化——調(diào)動多種感官感知這個世界、描摹自己百味雜陳的學習經(jīng)歷、聆聽內(nèi)心的聲音,寫出自己的真實感受……
四、精讀,流連文字,舉例、交流、賞析、感悟。重點賞讀,感知海倫的迷茫、絕望和幸福。
五、學以致用,體悟幸福,表達幸福。仿照第四段,從海倫的角度,抒寫“幸?!钡母杏X。
【注:此設計詳案發(fā)表于《海峽讀寫研究》2017年第12期】
4.教學過程的動態(tài)調(diào)控
這堂課推進得很順利,驗證了之前的學情分析精準到位,教學設計調(diào)整也是合理有效的。但是,在教學過程中,依然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的困惑之處、不足之處,或有價值的生長點,把控教學的內(nèi)容和節(jié)奏。
學生提前到齊。正如之前對學生學習態(tài)度的分析,他們樸實真誠,帶著信任和期待,有明顯較強的學習欲望。課前筆者播放音樂《相信愛》給他們聽,眼神撫過一雙雙清澈的眼睛,很多孩子都羞澀地笑了。
學生對文本確實是熟悉的,建立在學生先期授課基礎上的教學設計得以展開而不顯艱澀。有關“再塑者”行為的語句很快就以接力的方式被一一找出,每一個站起來朗讀的學生都不敷衍也不矯情。大家繼而迅速聚焦海倫這個“生命體”:談到海倫調(diào)動多種感官感知這個世界時,他們提到“暖和的陽光”,提到“盛開的金銀花芬芳撲鼻”,提到流經(jīng)手心的“清涼的水”……生命中那些細微的感觀正在復蘇。
談到海倫學習過程中的百味雜陳,學生們交流了成功的興奮、分享的急切、冷酷的發(fā)泄、頓悟的欣喜……他們認真地讀,用心地品,很溫暖很仔細地走進海倫的內(nèi)心世界?!澳樁紳q紅”的狂喜,“就往地上摔”的冷漠,等等——字里行間那些不易察覺的情緒也被學生敏銳地抓住。不僅關注文本的內(nèi)容,更關注文本的形式,不僅關注“寫什么”,更關注“怎么寫”。貼著文本細讀,感受豐富生動的生命狀態(tài),我們發(fā)現(xiàn)了文字里的溫情和感恩。
三個情感特別濃烈的句子,學生也順利找到。這里我調(diào)整了教學節(jié)奏,慢下來——朗讀,做具體細致的示范和指導;賞析,結(jié)合精心選擇的助讀資料。我希望學生能走進海倫的內(nèi)心深處,和迷茫的、絕望的、幸福的作者對話,并激活自己的情感體驗。
這個過程在微妙的彈性的調(diào)控中進行,整堂課如江水一般流淌。比較遺憾的是,到“學以致用”環(huán)節(jié),離下課已經(jīng)僅剩五分鐘,由讀到寫的延伸已來不及。我再次調(diào)整教學策略,和學生簡單交流可以選擇的“幸?!钡那榫常缓髮⑦@個訓練調(diào)整為課后的作業(yè)。
結(jié)語
縱觀整堂課教學,這種教學策略的調(diào)整依然在延續(xù)。只有準確分析學情,尋求學生和教學內(nèi)容的關聯(lián),才能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方案,滿足學生的求知需求;只有時刻關注學生,才能動態(tài)地靈活地把控教學走向,選擇教學內(nèi)容,掌握教學節(jié)奏。二次授課,并不新鮮的文本,在針對學情調(diào)整教學策略之后煥發(fā)出嶄新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安德烈·焦爾當.學習的本質(zhì)[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7.
[2]王榮生.散文教學教什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11.
[3]余映潮,張水魚.課堂生成的智慧[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