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海娟
“古詩文”是一種教育資源,流傳千載的中華古詩文經(jīng)典,是中國精神的源頭活水。新課程改革強調(diào)“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提高兒童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對學生進行古詩文的教學,恰恰能適應新課程改革提出的這些要求。那如何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輕松愉快的學習古詩文,體驗古詩文之美,提高詩文素養(yǎng),促進心智的發(fā)展,從而受益終身呢?
一、 習之成慣
心理學家指出,興趣是在過去的知識經(jīng)驗愉快積累的基礎(chǔ)上形成的,一時的興趣形成比較容易,但要學生長期保持興趣并鞏固下來養(yǎng)成習慣,是一個難題。我們可以試著利用黑板報刊出“每周一首古詩”。早上,一進教室先開始讀古詩。每堂語文課鈴聲一響,領(lǐng)讀的人便往講臺上一站,帶領(lǐng)大家一起背背古詩。孩子們不斷重復,直至朗朗上口,伴著優(yōu)美的節(jié)奏邊讀邊愉快地進入下堂課的學習。每日五分鐘,每日背幾句,在不知不覺中學習古詩文,逐漸演變成習慣?!懊咳赵缤碜x三遍,每周新背詩一首。在學生與古詩“朝夕相處”下“日久生情”后,建議他們看一些《古詩文翻譯》《唐詩三百首》。讀著、背著,適時給學生一點知識,如句末的押韻,句中字的斟酌。當學生對古詩文產(chǎn)生興趣時,就會把它當作一種樂趣、一種享受、一種需要,進而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堅持不懈地追求,樂不思蜀,逐步提高自己的古詩文水平。
二、吟之以情
詩不是看的,而是吟的,吟詩是學詩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方法。古詩有獨特的音韻美,最適合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理解,在朗讀中體會。在學生讀通、讀懂詩歌的基礎(chǔ)上,引領(lǐng)學生進入角色,進一步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根據(jù)古詩思想感情的基調(diào),確定朗讀的速度、預期,準確地劃分詩的節(jié)奏、讀出詩的韻味,讀出詩的意境、詩的感情,體會語言的音韻美,最終熟讀成誦。古詩文的語言富有韻律,讀起來瑯瑯上口,將音樂、舞蹈、游戲與誦讀結(jié)合起來,更具趣味性、娛樂性,也成了教學的一大特點。學生在課后經(jīng)常把誦讀和“跳皮筋”、“竹竿舞”、“石頭剪刀布”等游戲結(jié)合起來,那些古詩中的句子就像兒歌一樣脫口而出,清脆的拍掌聲正好襯出文字節(jié)奏,不僅為游戲增添了無窮的樂趣,也為誦讀增添了玩樂的色彩,更給孩子們的心靈插上了快樂的翅膀,嬉戲吟詩成了學生歡樂的源泉。
三、變之以位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天生就具有好奇內(nèi)驅(qū)力。年幼兒童往往有一種好奇心,使他們努力地進行智慧的探索。角色的變換是我們采取的一種主要方式,讓學生變換自己的本位,除了原本的學生角色外,再去擔任老師角色和評判者的角色。學生每周在完成所有的作業(yè)后,從課外古詩書里自讀或從父母那里學到一首 ,在第二周的古詩課上背給學習組聽。組長負責監(jiān)督帶領(lǐng)同學來學,背古詩,能當上小老師的,不管“教”得好壞,都能為自己加上三顆閃亮的紅星。而其他同學對小老師進行評價,評出最佳“小老師”,獲此榮譽者一律加五顆紅星。對于這種方式的實行,學生的興趣空前高漲?!皩W生”角色使孩子們設(shè)身處地地獲得了閱讀的快樂,“老師”角色使孩子初嘗“授人學識”的快樂,“評判者”的角色更讓學生參與了互相交流的機會,嘗到了學習古詩的樂趣,從而達到吟古詩、背古詩、誦古詩的目的。
四、賞之于果
美國心理學家威譜·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則就是希望別人對自己加以賞識?!弊寣W生受到賞識,享受成功,這是教育的一種極佳境界。而最能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的莫過于比賽時的得獎。古詩文教學中可以舉行的比賽非常之多,賽讀、賽背、賽寫、賽畫……靈活的方法極富變化,大大地調(diào)動了學生背誦的積極性。如賽背就有兩人賽、小組賽、男女賽、限時背、接龍背,等等。此外,學生每次努力結(jié)果,我們都及時加以肯定。班級里設(shè)置了古詩積分星星欄,每背完一首古詩就能給自己加上一顆紅星。對于領(lǐng)先的優(yōu)生和進步的學生一周一表揚,一月一獎勵,學期結(jié)束再進行評獎,“優(yōu)秀小老師”、“古詩誦讀王”、“古文小博士”、“學習進步星”,擴大評獎面,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