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寧
(甘肅省武山縣人民醫(yī)院,甘肅 武山 741300)
單純皰疹病毒性角膜炎(HSK)通常被稱之為單純皰疹角膜炎,其主要是因單純皰疹病毒感染而引起的一種角膜病?;颊咄ǔ1憩F(xiàn)為疼痛、發(fā)紅、流淚和畏光等癥狀,為此,患者多會出現(xiàn)視力下降或者視線模糊[1]。引起HSK的因素非常多,且表現(xiàn)出非常顯著的遷延不愈,病情反復發(fā)作,致使角膜混濁因此加重,是導致患者失明的最主要的因素[2]。目前,HSK的臨床治療,仍然一項非常棘手的問題,盡管治療方法非常多,但因其具體機制尚不明確,故治療效果也始終無法達到有效控制的效果。筆者結合多年臨床經(jīng)驗以及HSK特點,提出了銀花解毒湯治療方案,現(xiàn)對其治療方法及效果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1.1.1 病例來源:本研究病例均來自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9月接診的HSK患者。
1.1.2 病例選擇標準:①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根據(jù)《中醫(yī)眼科學》[3]中擬定的相關診斷標準進行確診;年齡20~65歲,性別、民族不受限;視力達到了0.1及以上;無任何皮質類固醇類激素藥物治療史,或者停藥時間達到了6個月以上;未合并有任何會對視力帶來影響的疾??;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訂知情同意書。②排除標準:合并其他眼部疾病,如嚴重白內障、青光眼或者角膜深層壞死等疾病;合并有較為嚴重的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處于特殊階段,如哺乳期或者妊娠期等;屬于易過敏體質,或者對本研究使用藥物有過敏史;正參與其他臨床研究;依從性較差,無法按照醫(yī)囑按時按量服用藥物;病例資料不全,無法用于治療效果的判斷。
1.1.3 分組及基線資料比較:根據(jù)上述標準,本研究共納入HSK患者84例,按照隨機數(shù)字排列法將其分為兩組,其中對照組42例(46眼),女性19例,男性23例,平均年齡為(44.16±10.92)歲,平均病程為(12.35±8.13)d;觀察組42例(48眼),女性20例,男性22例,平均年齡為(44.55±10.94)歲,平均病程為(11.72±8.11)d。兩組患者一般資料逐項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為對照組患者提供常規(guī)西藥治療,具體方法:白天點用更昔洛韋滴眼液(湖北遠大天天明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1429,5 mL),2 h滴眼1次;晚睡前在眼下瞼穹隆部均勻涂抹鹽酸左氧氟沙星眼用凝膠(湖北遠大天天明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0234,5 g)與更昔洛韋眼用凝膠(湖北科益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0406,5 g);若患者并發(fā)有虹膜睫狀體炎,可給予阿托品滴眼液散瞳,并同時點滴氧氟沙星滴眼液,每日4次,病情較為嚴重的患者,可每2 h進行1次滴眼。
1.2.2 觀察組:為患者提供銀花解毒湯治療,基礎方劑為:蒲公英、金銀花各15 g,黃芩、龍膽、薄荷、菊花、夏枯草、蔓荊子各10 g,甘草、蟬蛻各6 g,以清水浸泡30 min,以武火煮沸,文火煲煮,取藥液后繼續(xù)加水,行二次煎煮,將兩次藥液充分混合,早晚溫服1次,每日1劑。兩組患者均以2周為1個療程,持續(xù)治療1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1.3.1 視力: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視力情況進行檢測,觀測記錄視力檢查結果。
1.3.2 療效判斷標準:根據(jù)《中醫(yī)病診診斷療效標準》[4]進行治療效果的判斷。①痊愈:患者各項臨床癥狀均隨之消失,球結膜充血也隨之消失,角膜炎癥狀隨之消退,經(jīng)2%熒光素染色檢測顯示為陰性。②顯效:患者各項臨床癥狀表現(xiàn)為基本消失,角膜炎癥狀有顯著減輕,角膜熒光素染色的范圍縮小達到了2/3以上,經(jīng)2%熒光素染色檢測顯示為陽性。③好轉:患者各項臨床癥狀有顯著改善,角膜炎癥狀有明顯減輕,角膜熒光素染色的范圍縮小范圍在1/3~2/3,經(jīng)2%熒光素染色檢測顯示為陽性。④無效:患者的各項臨床體征、癥狀均無明顯變化,角膜病灶出現(xiàn)了明顯加重或者無明顯變化。
1.4 統(tǒng)計學方法:本研究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17.0行分析處理,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計量資料,以百分比(%)表示計數(shù)資料,t值、χ2檢驗,若P<0.05即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視力變化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視力與治療前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視力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視力變化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視力變化比較(±s)
注:*表示與治療前比較,P<0.05;#表示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2 0.28±0.13 0.51±0.24*觀察組 42 0.28±0.14 0.71±0.32*#
2.2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對照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73.91%,觀察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87.50%,兩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比較有效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HSK是一種以角膜上表現(xiàn)出樹枝狀、點狀、圓盤狀等渾濁、視物模糊、畏光流淚以及眼痛等為最主要臨床特征的角膜病。角膜在中醫(yī)學中,又被稱之為“黑晴”,屬于風輪,其內應為肝。黑睛本身具有對眼內組織以及瞳神進行保護的作用,是光線進入到眼內瞳神非常重要的路線。為此,中醫(yī)將其歸屬于“聚星障”的范疇。聚星障作為一種較為多見的致盲性疾病,在任何年齡段均可發(fā)病,且通常是因月經(jīng)或者感冒發(fā)熱,或者因慢性疾病等因素而誘發(fā)的該病?;颊咴诎l(fā)病時往往為單眼,也有部分患者為雙眼發(fā)病,并且患眼可能同時發(fā)病,也可能是先后發(fā)病。初始階段,黑睛多表現(xiàn)為星點狀翳,色灰白或者呈現(xiàn)為微黃色,針尖或者有星狀大小,數(shù)量從幾顆到幾十顆不等,且排列無秩序[5]。古代醫(yī)家認為本病病機主要是與火熱上攻、風熱外襲以及臟腑功能失調有關,故治療當將就整體出發(fā),以祛風清熱,平肝為主。
銀花解毒湯最早出自《中醫(yī)眼科臨床實踐》,方中蒲公英、金銀花和蔓荊子具有清熱解毒、疏風散邪的功效;薄荷、菊花、蟬蛻、夏枯草則具有明目退翳、清肝退赤的顯著效果;黃芩則具有清肺熱,助龍膽去肝經(jīng)風熱的顯著效果;甘草除了具有補益正氣的功效之外,同時還可調和諸藥,更好的發(fā)揮其顯著功效。縱觀全方,配伍簡單,用藥謹慎,諸藥聯(lián)合運用,共奏平肝退翳、清熱退赤的效果。根據(jù)本研究結果來看,觀察組通過銀花解毒湯用藥,其治療后視力有顯著提升,且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總有效率達到了87.5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3.91%(P<0.05)。這就表明銀花解毒湯對HSK視力的顯著改善功效以及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在HSK治療中,銀花解毒湯用藥方案,更利于患者視力的提升,且可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滿足廣大患者的要求,故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