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美華 龔麗萍
(新疆石河子大學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心內(nèi)二科,新疆 石河子 832008)
現(xiàn)階段心血管疾病對民眾健康的危害性侵襲已日趨嚴重[1],慢性心力衰竭以其漫長病程、進行性加重、反復發(fā)作等特性而顯著危害患者生活質量,該病種在65歲以上老年人群中罹患率可高達10%[2],由于老年人群生理退化、適應能力下降,故其易受慢性心力衰竭不適癥狀折磨而舒適度大為受損,故而以可靠護理模式改善該類老年護理對象舒適度必要性極高。本研究在慢性心力衰竭老年病例中引入四維舒適護理,指向了良好的護理實踐效果,報道如下。
1.1 材料:選擇2017年1至7月于我院住院診治的慢性心力衰竭老年病例60例納入本研究護理對象范疇,含老年男性34例、老年女性26例,平均年齡(67.25±2.88)歲,心力衰竭病程(5.17±1.92)年,按每組30例隨機等分為試驗、對照兩組病例,兩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入選者在心力衰竭病程、年齡性別的比較顯示不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實施方法:對照組按常規(guī)心力衰竭護理內(nèi)容施加干預,試驗組于此基礎上新增四維舒適護理,方式如下:①環(huán)境維舒適干預。環(huán)境構建原則為整潔清爽、輕松舒適,溫濕度及光線維持于適宜范圍,行良好通風維護清新空氣度;護理操作時嚴格秉持“四輕”原則,并有序安排、合理集中;注意環(huán)境低噪管理;允許家屬將老年人日常慣用床上用品帶入,嚴格執(zhí)行帶入物品消毒滅菌處置。②生理維舒適干預。臥床休養(yǎng)做為心臟負擔減輕最為有效直接的方式而存在,以老年護理對象病情與體位舒適度需求為依據(jù),合理調適床頭于兼具舒適度與癥狀控制要求的角度,以柔軟靠背、坐墊等緩解長時間受壓性局部不適,并發(fā)揮壓力性皮膚受損防范之效,努力使護理對象處于安全的軀體放松狀態(tài);指導老年護理對象以適當多飲水之方式緩解長時間吸氧所致鼻口干燥感,亦可于需要時施以鼻腔石蠟油滴入/口唇部甘油擦拭等措施緩解氧療相關性不適;以輕柔動作實施定時按摩、翻身、骨隆突皮膚強化護理等皮膚護理活動,既可維護護理對象皮膚安全舒適度,亦可傳遞與滲透護理關愛;以合理性、科學性、個性化兼?zhèn)涞娘嬍掣深A策略維持老年護理對象處于營養(yǎng)攝入均衡充分、產(chǎn)氣少、促排便的舒適狀態(tài)。③心理維舒適干預。長病程、差預后、高痛苦、重經(jīng)濟照護負擔、親情支持不力等均易致慢性心力衰竭老年護理對象情緒波動,處于情緒障礙負面控制之下,致病情反復及惡化進展。護理工作者應以穩(wěn)重護理舉止、耐心細致護理態(tài)度、真誠關愛護理行為、嫻熟無痛護理技術等構建積極護患互動基礎,引入同理心溝通法、科學情緒宣泄引導法、心理放松技術、親情關愛正向引導等多元化心理紓解方式來安撫老年護理對象,對沖負面情緒,植入合理期待與樂觀態(tài)度,促成平和心態(tài)。④社會維舒適干預。重視社會支持對慢性心力衰竭老年護理對象獨特的護理效應,認真評估患者探視承受度,采用面對面探視與微信電話工具遠程探視有機結合的方式,合理有序安排其重要社會關系人進行高效優(yōu)質探視。
1.3 評價方法。以景穎穎[3]等編制的舒適測評量表(中文版)對兩組慢性心力衰竭老年護理對象施以身心社會與環(huán)境四維舒適度調查,最舒適計6分,最不舒適計1分,分值高者,提示其舒適度亦處于較高水準。
1.4 統(tǒng)計學方法:以SPSS23.0統(tǒng)計學軟件為數(shù)據(jù)分析處理工具,計量資料以(±s)表示,兩組慢性心力衰竭老年護理對象干預后四維舒適度評分采用t檢驗,統(tǒng)計學分析結果如P<0.05,則視為差異性具統(tǒng)計學意義。
試驗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護理對象干預后四維度舒適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同類型觀察病例(P<0.05),見表1。
表1 兩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護理對象干預后四維度舒適度評分之比較(±s)
表1 兩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護理對象干預后四維度舒適度評分之比較(±s)
項目 試驗組(n=30)對照組(n=30) t P生理舒適 4.37±1.00 2.67±1.00 6.605 <0.05精神心理舒適 4.67±0.76 3.00±0.69 8.877 <0.05社會舒適 4.80±0.71 2.70±0.70 11.482 <0.05環(huán)境舒適 4.63±0.85 2.93±0.91 7.489 <0.05
慢性心力衰竭從病理學角度出發(fā)考慮可被歸入進行性加重綜合征類型,臨床上表現(xiàn)出的呼吸困難及乏力等不適癥狀以及治療措施、體位限制等均可使該類病患舒適度下降,進而致生活質量普遍性下滑[4],這種負面影響在本就處于年老體弱、病理生理退化、身心適應度劇降的老年群體中更為嚴重化與顯著化[5]。護理服務之終極目標在于推動與維護護理對象處于盡可能舒適之狀態(tài),舒適度受損者身心應激度增強而健康調適能力下降,是患者康復進展與健康維護之大重大障礙。本研究在慢性心力衰竭老年護理對象中引入了四維舒適護理模式,注意對患者舒適需求的拓展化與順應性滿足,不僅注重對其在休養(yǎng)、體位、氧療、皮膚等生理維度舒適需求的契合性服務,而且強調以高質量休養(yǎng)環(huán)境營造為護理對象提供安心舒適康復的物理性氛圍與基礎,同時還不忘關注該類護理對象所普遍存在的心理、情感障礙,將諸多行之有效的心理疏導與安撫手段以合理整合方式運用于患者心理癥結解鎖領域,在緩解慢性心力衰竭老年護理對象心理病癥方面極為見效,此外,本研究還將在常規(guī)護理模式中長期處于自動忽略地位的社會維舒適護理納入重點護理范疇之中,使社會支持所獨具的外源性疾病對抗效應成功內(nèi)化至護理對象意識與行為之中,有效提升試驗組老年入選者疾病對抗信心與對抗行為水平。故而,這種將舒適護理理念滲透于護理對象多維度動態(tài)化干預需求中的四維舒適護理模式,可獲得如表1所示的顯著提高慢性心力衰竭老年病例身心、社會、環(huán)境舒適度評分的優(yōu)異護理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