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慧仙
【摘要】威廉·華茲華斯是英國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詩歌主題以描繪自然和探討人性為主,但字里行間透出的孤獨意境又引人深思。本文從孤獨與自然,孤獨與美以及孤獨與快樂三個方面簡單探討了詩人對孤獨一詞的認識,表達了詩人獨特的思想和情懷,再現(xiàn)了詩人積極的孤獨觀。
【關鍵詞】華茲華斯;孤獨;自然;美;快樂
威廉·華茲華斯是19世紀英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詩歌掀開了英國詩歌歷史上嶄新的一頁。由于他一生中對自然無盡的愛,又被譽為“自然詩人”,自然無疑成了他幾乎所有詩作的主題,在他筆下,自然不僅僅是山川、河流、樹木、巖石、湖泊等,自然有著其道德價值以及哲學意義,他認為,自然是神性的,是上帝和宇宙的外在表現(xiàn)。而他絕不僅僅是一位風景詩人,風景詩只是華茲華斯詩歌表面層次上的一部分,在他的詩中,詩人更是通過筆下形形色色的人物來探討人性,這些人物往往是鄉(xiāng)野村夫和幼童,他認為,只有這樣純潔的人才有資格和自然、和上帝進行直接交流。盡管自然和人性是他詩歌的兩大主題,他的很多詩作里還有著其他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孤獨。只有在孤獨中,詩人才能聽見自然的聲音。
華茲華斯詩歌中“孤獨”一詞隨處可見,事實上,一些詩歌的題目就直截了當地表現(xiàn)了詩人孤寂的情懷,比如《孤獨的割麥女》、《我獨自飄蕩像一朵流云》、《她住在人跡罕至的路邊》、《我在陌生人中孤獨旅行》等,而他的詩歌中也大量使用表達孤獨的詞匯,如”single”, “secluded”, “alone”,“l(fā)onely”, ”solitary”等,在這些詞的烘托之下,他筆下的大山、湖泊、花草、樹木等都被籠罩在了濃濃的孤獨氣氛之中。但是,他筆下的孤獨不僅僅指自然景物,也指人。華茲華斯本人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以孤獨者的身份出現(xiàn)在詩中,把自己比作“獨孤的流云”,而他筆下更是描繪了各種各樣孤獨的形象:割麥的高原少女(Behold her, single in the field, yon solitary Highland Lass?。?被解雇的士兵(He appeared, Forlorn and desolate),坎伯蘭的老乞丐(He sat, and ate his food in solitude./He travels on, a solitary man), 獨居孤島的圣·赫伯特(He dwelt in solitude)等。
孤獨一詞常常給我們消極厭世的感覺,而華茲華斯因為自己的政治態(tài)度又被歸為“消極派詩人”,所以常常有人認為他筆下孤獨的景色和人物正是他本人孤獨內心的真實寫照,或許詩人內心是獨孤的,但絕不是消極的,他對于孤獨有著自己獨特的認識。
一、孤獨是聯(lián)系人與自然的紐帶
華茲華斯賦予其筆下的自然以人的特性,他將自然分成兩類,物質的自然和精神的自然。物質的自然總是孤獨而又靜謐的,宇宙萬物在悄無聲息中變換,大自然在不知不覺中四季更迭;精神的自然就更顯孤獨了,華茲華斯認為,精神的自然就是上帝,是萬物的主宰,他神秘而又安靜,但卻時時刻刻地影響著整個人類,詩人想要通過物質的自然達成與精神自然的和諧,而這個途徑正是孤獨。孤獨是自然的性格,相反,喧囂是繁華世界的表征。在詩人眼中,人類世界如同戰(zhàn)場,但人們卻趨之若鶩,為名、為利。在這個戰(zhàn)場上,人們拼得頭破血流,哭聲、喊叫聲、打鬧聲不絕于耳,但人們終會在自己創(chuàng)造的戰(zhàn)場上自我毀滅,所以,詩人正是厭倦了這種喧囂和人們毫無意義的爭斗才選擇避世而居,以求在安靜的湖區(qū)覓得一方樂土,同時也想通過自己的詩歌來呼吁人類回歸自然,詩人自己在自然的懷抱中獲得了安靜和平和,他相信,人們也可以通過自然的洗禮變得圣潔和永恒。
由于對法國革命深深的失望,詩人最終選擇退居湖區(qū),安靜地創(chuàng)作,所以確切的來說,他應該是個隱士,他的孤獨不是逃避不是消極厭世,而是一種生活方式。曾寫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我國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稱得上是我國最著名的隱逸詩人之一了,他們的詩歌都表現(xiàn)出田園風格,也因此常常被拿來作比較,雖然二者歸隱的原因不盡相同,但卻都選擇了孤獨,在孤獨中將自己的詩情畫意寄予山水之中,在淡泊恬靜中追求與自然的交流和契合。
對于華茲華斯而言,自然界中的萬物不僅是人們所處的環(huán)境,更是能夠與之進行情感交流的伙伴。在詩作《致雛菊》中,詩人曾寫道:
在這個大千世界里,既然
我無事可做,沒什么可看,
雛菊??!我又來和你閑談。
詩人把雛菊擬人化,他試著和雛菊交談,在這所謂的“交談”中,他們“同呼吸”,詩人更是在雛菊的陪伴下變得欣喜和愉悅。同樣在《致杜鵑》中詩人也在與“細語頻頻”的鳥兒愉快地交談,在《致一只小蝴蝶》里,詩人想要和蝴蝶“說說陽光,聊聊夏日”。在詩人看來,孤獨是通往自然的途徑,是體味和感受自然的基礎,只有在孤獨中,他才能盡情地與自然交流,只有在孤獨中他才能注意到和波光斗舞的水仙,才能聽到遠遠的田野間那割麥女的歌聲,方能感知自然萬物的竊竊私語。
二、孤獨是發(fā)現(xiàn)美的途徑
華茲華斯筆下的大自然被籠罩在無盡的孤獨之中,在他看來,自然之美正在于它的孤獨和靜謐,比如湖邊微微舞動的水仙,森林深處獨自開放的雛菊,還有花園中默不做聲的蝴蝶,所有這些景物之美都源自于它們的孤獨。在十四行詩《寫于威斯敏斯特橋上》中,華茲華斯描繪了初秋之際,從泰晤士河上的威斯敏斯特教堂眺望倫敦城的景象,倫敦城還在沉睡,一切都是那么的寧靜,映著朝陽的第一束光,詩人贊美到“大地再沒有比這兒更美的風貌”。
而當我們走近自然、靜靜感受它的孤獨的時候,我們也可以被它的美所感染,像那山谷中孤獨的割麥女,她彎腰割麥的身影是如此的美麗,她回蕩在幽谷中的歌聲是如此的迷人。再比如,在另一首名詩《她住在人跡罕至的路邊》中,詩人描寫的是一位普通的蘇格蘭少女,她獨自居住,無人贊美也無人愛憐,但是她孤獨的身影在詩人眼中卻“好似一朵幽靜的紫羅蘭,在青苔石邊若隱若現(xiàn)!又如一顆靚麗的星星,卓然閃爍在茫茫天宇?!?/p>
另外,人們只有在孤獨中才能將自己的審美能力發(fā)揮到極致,是孤獨打開了人類發(fā)現(xiàn)自然之美的眼睛,因此,只有當詩人像流云一樣孤獨漫步的時候,他才能發(fā)現(xiàn)金色水仙之美。然而,嘈雜的世間讓人們漸漸失去了這種與生俱來的審美力,世俗之人往往沉醉于世間的繁華與喧鬧而忽視了人世間最本真最純美的東西,也許詩人正是由于感受到了這一點,才想要通過自己的詩歌喚醒人們,讓他們回歸自然,感受自然之美。
三、孤獨是創(chuàng)造快樂的源泉
面對孤獨,大部分人會選擇逃避或是消極對抗,但是對于華茲華斯,他認為孤獨是創(chuàng)造快樂的源泉,所以他擁抱孤獨,并享受孤獨帶來的歡愉。于是,當詩
人獨自坐在家中,看到房間里的桌子、椅子、天花板和地板都突然變得死寂,但是那一刻,他卻說“我獨自一人,快樂地獨處”。在一次夜間漫步,詩人被深深的孤寂包圍,內心卻為此歡呼:
我不用四顧,孤獨對我不語,
我卻能聽到、感到它的存在。
哦,快樂的時刻!
可見,在詩人看來,快樂由孤獨而得。所以詩人賦予其筆下的很多人物同樣在孤獨中感受快樂?!渡敌∽印分械闹钦闲『簭娔?,獨自騎馬迷失在深夜的樹林中,心中卻“好不歡喜……快活,快活,快活的強尼”。在《我獨自飄蕩像一朵流云》中,作者寫道:
我久久凝視——卻未能領悟
這景象所帶給我的精神至寶。
后來多少次我郁郁獨臥,
感到百無聊賴心靈空漠;
這景象便在腦海中閃現(xiàn),
多少次安慰過我的寂寞;
我的心又隨水仙跳起舞來,
我的心又重新充滿了歡樂。
詩人在看見水仙的那一刻并“未能領悟這景象所帶給我的至寶”,而是當詩人孤獨的時候,才深深體會到水仙帶給他的無盡快樂。在詩人的另一首名作《丁登寺》中,詩人五年后舊地重游,看到記憶中的那些山、水、綠樹、果園、炊煙,不經寫到:
當我獨居一室,
置身于城鎮(zhèn)的喧囂聲,深感疲憊之時,
它們卻帶來了甜蜜的感覺……愉悅的感覺。
是水仙,是大自然界的萬物給了詩人慰藉,更是孤獨讓詩人在安靜中品味了這無限的歡樂。詩人將自己深愛的自然萬物封存于記憶中,然后在孤獨的時候,靜靜體味這歡愉的一刻。
因此,華茲華斯不僅是自然的詩人,也是孤獨的詩人,他在孤獨中與自然相伴,在自然中獲得心靈的凈化。孤獨在華茲華斯的詩歌中有著積極而又深刻的意義,在孤獨中,人們得以與自然交流,在孤獨中,人們方能感受真實的美、體味純粹的快樂。
參考文獻:
[1]Gill,Stephen.William Wordsworth the Major Works Including the Prelud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1984.
[2]白建霞.華茲華斯詩歌中的“孤獨”意識[J].浙江:臺州學院學報,2014.
[3]蘇文青.華茲華斯詩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