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緒兵
(湖北汽車工業(yè)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湖北 十堰 442002)
建設法治國家,必須著力培養(yǎng)公民的法律思維方式。只有法律思維方式深入公民內心,法治國家才有望建成。當前,中國法治宣傳教育的任務不僅包括宣傳和普及法律知識,而且包括努力培養(yǎng)公民的法律思維方式。
運用某種社會規(guī)范來思考問題,是實現(xiàn)“指引人的行為、協(xié)調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進而使社會正義有序”的一種有效手段。法律思維方式是運用法律這種社會規(guī)范來思考問題的思維方式。具體來講,它就是按照法律的精神、原理和具體規(guī)定或者說按照法律的精神、基本原則和具體的法律規(guī)范來判斷、分析和處理問題的思維方式。簡言之,它就是從法律的角度或者說納入法律的視野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法律思維方式往往與紀律思維方式、道德思維方式這兩種思維方式相提并論。
不同的思維方式,分析得出的具體結論往往會有所不同。比如,拾金不昧、返還商場多找的錢從道德角度來看只是提倡的行為,如果這么做了會受到人們的點贊,如果沒有這么做并不會受到強力制裁;但是,如果從法律角度來看,它就是一種不當?shù)美麘敺颠€給失主、商場的法律義務行為。否則,數(shù)額巨大、拒不返還的話,還可能構成非法侵占財產罪,受到嚴厲制裁。又比如,網上流傳的2004年2月15惡貫滿盈的伏繼祥曾被其父母伏余良夫婦溺死,以道德思維來看,其父母是在大義滅親,值得贊許;但以法律思維來看,其父母構成了故意殺人罪,應遭受法律制裁。又比如,某出租車司機為了送一位情況危急的孕婦去醫(yī)院而闖紅燈,如果從道德思維來看,應當容許;但從法律思維來看,則不應當,闖紅燈就應當受到處罰。還比如,欠債就應還債,這是一項道德要求;但是從法律思維的角度來看,由于有民事訴訟時效3年期限的限制,如果到了還債日期,債權人怠于主張債權,債務人不積極履行債務,持續(xù)3年以后,債權人就喪失了通過法院途徑請求債務人履行債務的權利。像以上這些運用法律規(guī)范和道德規(guī)范等其他規(guī)范分析一些事情而所得出的結論不盡相同的情況還有很多??梢姡伤季S方式具有自己特定的內涵,的確不同于道德思維方式等其他思維方式。
由于法律規(guī)范是社會中最基本的一種社會規(guī)范,是維系社會正常秩序的最基本手段,由于社會生活中法律現(xiàn)象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xiàn)象,因此,公民形成法律思維方式甚至將其作為自己的一種思維習慣或思維取向就成為了一個必然要求。現(xiàn)在,一些人認為只有學習法學專業(yè)、從事法律職業(yè)的公民才有必要形成法律思維方式,這其實是一種極其錯誤的觀點。盡管法學專業(yè)人員、法律職業(yè)人員需要經常性地思考、分析、解決法律問題,他們需要有比一般公民更強烈的法律思維方式,但是這并不是說,一般的公民不需要形成法律思維方式。一般的公民盡管由于法律專業(yè)知識的缺乏,在法律方面的思維能力有局限,但是也需要具備從法律這個維度思考問題的思維習慣或思維取向。因為法律是社會生活中一種普遍的社會現(xiàn)象,與每個公民的生活息息相關。正如道德思維方式不是道德倫理學家的專利一樣,法律思維方式也不是法學研究者、法律工作者的專利。法律思維方式的形成是每個公民的一項必備的基本素質要求。在法治中國的建設過程中,尤其如此。
公民要形成法律思維方式,需要做到以下四點要求。
(一)講法律。也就是說,要以法律為準繩來思考與處理問題。當我們對某種行為做出正當與否的評價時,唯有以法律為標準進行判斷。如果脫離法律來思考和處理問題,就談不上法律思維。所以,要法律至上,看重法律,這是法律思維方式必然的、內在的要求。另外,我們還要特別注意一個問題,那就是當法律與道德、情理等發(fā)生沖突的時候,要以法律為準,這才是法律思維方式。也就是說,法律思維方式不能受到其他思維方式的干擾。至于現(xiàn)在一些學者認為“由于法律規(guī)范是社會的最基本的要求,因此,分析社會問題時,當?shù)赖滤季S方式與法律思維方式發(fā)生了沖突則應以法律思維方式優(yōu)先”,這實際上涉及的是兩種思維方式取舍的問題,并不是法律思維方式本身的要求。法律思維方式就是從法律的角度而不是從其他的角度思考問題的一種思維方式。因此,講法律是其應有之義。需要做一點說明的是,所謂法律是指正處于生效階段的法律。凡是處于生效階段的法律都應當?shù)玫阶裱?。即使人們感覺到現(xiàn)有法律的某些規(guī)定不合情理、不合政策,也不能漠視這些法律規(guī)定。也就是說,只要是法律規(guī)定沒有被修改,它就是有效的法律規(guī)定,哪怕它是“惡法”或不符合政策要求,那也是法律。人們就義務首先遵守它。否則的話,這就會為人們踐踏法律的行為提供了借口。如果某一法律規(guī)定確實違背了公平正義原則或不符合政策調整的要求,應當予以修改,那也要通過法定程序經修改后再按新規(guī)定執(zhí)行,在被修改之前,仍然要按照原有法律規(guī)定執(zhí)行。
(二)講證據。證據就是以法律規(guī)定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的、能夠證明案件真實情況的事實。古羅馬有一個名言:“在法律上,凡是有證據證明的,視為存在;凡是沒有證據證明的,視為不存在?!蔽覀兘洺Vv案件的處理要“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這里的“事實”不是客觀真實,而是法律真實。所謂客觀真實就是事情的真實情況,所謂法律真實就是通過證據證明出來的事情真實情況。盡管人們力圖通過法律真實以還原客觀真實。但法官據以斷案的事實只能是通過證據證明出來的事實(也就是法律真實)。因此,人們經常說,打官司就是打證據。如果拿不出可靠的證據,即便你講述的都是事實,依然是不會得到法律的支持的??梢姡v證據是法律思維方式的一個基本要求。證據意識如何,反映了一個人法律思維方式具備與否。這里需要注意的是,證據意識不僅包含重視證據的意識,還包含合法取證、嚴格查證與質證等意識。特別是隨著司法的進步,人們已越來越重視證據的合法性問題。所謂證據的合法性,就是指證據的形式、收集和查證都必須符合法律的規(guī)定,不符合法律要求或通過非法途徑取得的證據不具有證明的效力。比如,《刑事訴訟法》就規(guī)定,以刑訊逼供或者威脅、引誘、欺騙等非法的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供述、被害人陳述、證人證言不能作為指控犯罪的根據。又如,2002年4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guī)定》就規(guī)定,以侵害他人合法權益或者違反法律禁止規(guī)定的方法取得的證據,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司法實踐中出現(xiàn)一些冤假錯案(比如佘祥林案),很多案件就是因為沒有注重法律思維方式中“講證據”這個基本要求造成的。
(三)講程序。程序是法律所規(guī)定的法律行為的方式和過程。程序告訴人們實施某種法律行為時,應當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以及如何做這些事情才是符合法律的。法律通過規(guī)定明確的程序來約束人們的行為。可以說,與其他類型的思維方式相比,法律思維方式更為關心行為的程序問題。在重視程序正義這一點上,美國等西方國家更是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如今,我國也越來越重視程序正義問題。比如,法律通過規(guī)定結婚登記的程序來約束人們結婚的行為。男女雙方只有按規(guī)定程序辦理了結婚登記,才能夠成為法律意義上的夫妻。假如一對男女只是按照民間的風俗習慣舉行了結婚儀式,沒有履行結婚登記這一程序,哪怕兩人相親相愛地生活在一起很久,他們也不是法律意義上的夫妻。又比如,房屋的買賣不僅要簽購房合同,還要到房產局辦理產權登記。如果是房產抵押,則除了簽抵押合同外,還必須到房產局辦理抵押登記手續(xù)才有效。再比如,遺囑繼承中,公證的遺囑,要想撤銷或改變,需要再去辦理公證手續(xù),否則不予撤銷或改變。口述遺囑需要有兩個以上的見證人,而且見證人必須與繼承無利害關系。如果沒有兩個以上的無利害關系的見證人,口述的遺囑無效。還比如,在行政處罰或訴訟過程中,法定的程序必須嚴格遵循。如果不嚴格依照程序行事(比如不及時告知行政處罰相對人一些權利),則可能行政處罰行為或訴訟行為無效。美國法學家道格拉斯說:“程序決定了法治與恣意人治之間的基本區(qū)別?!闭浅绦虮WC了案件最大程度地得到公正處理。雖說實質正義是追求的目的,而程序正義是實現(xiàn)目的的方法和手段,但在實質正義與程序正義相沖突的情況下,程序正義要優(yōu)先實現(xiàn)。例如,在美國,“米蘭達警告”(Mirand Warnings)幾乎家喻戶曉。警察抓到犯罪嫌疑人,首先要向他宣布權利:“你有權保持沉默;如果選擇回答,那么你所說的一切都可能被用作呈堂證詞;你有權在審訊時由律師在場陪同;如果你沒有錢請律師,法庭有義務為你指定律師”,然后才將犯罪嫌疑人帶回警察局。之所以這樣做,就是要通過程序正義盡可能實現(xiàn)最大程度的實質正義。又如,上個世紀90年代轟動全球的辛普森殺人案最后被宣判無罪,就充分體現(xiàn)了程序正義和講求證據的法律思維方式特點。正如辛普森案主審法官所說,“全世界都看到了辛普森的罪行,但法律沒看到?!庇捎诜ㄍピ诎讣徖碇兄荒芨鶕剞q雙方質證后的證據來認識案件事實,而司法實踐中往往會由于各種原因而不能獲取全部證據,這就會導致某人在客觀實際上是有罪的,但在經過法庭審理后卻被判無罪的現(xiàn)象。因此,注重程序公正,并不一定總是導致實體公正的審判結果,有時可能不得不讓有罪的人逍遙法外。但是,為了實現(xiàn)程序正義而不得不忍痛犧牲一部分社會實體正義,這是法律(法治)不得不付出的代價,也是盡可能實現(xiàn)最大程度的實質正義所必須付出的代價。
(四)講法理。法律思維的任務不僅是獲得處理法律問題的結論,而且更為重要的是提供得出法律結論的理由。在一個法治國家中,國家的行政機關、司法機關在依法行使職權時,應當為其法律結論提供充分的法律論證和理由。而法律思維對理由的要求有特殊之處:理由必須是公開的,而不能是秘密的;理由必須有法律上的依據;理由必須具有法律上的說服力。那種只提供結論而不提供理由的思維方式,不符合法律思維方式的本質特征。因此,在訴訟過程中,當事人提出訴訟請求后,必須提供支持這一訴訟請求的事實與理由。這里的事實就要靠證據支撐,如果就自己的主張舉不出相應的證據或不能批駁相反的證據,就會敗訴。這里的理由也很重要,如果有事實,但找不出法律上的理由來論證訴訟請求的合理性,則法院也可能不會支持所提出的訴訟請求。在法庭上講的理由,不是一般的理由(比如道德情理等方面的理由),而是法律里面的理由。所以,水平高的律師就是會找法理、法律上的理由的人。在英美法系,法官判案往往要進行嚴格論證、深入法律推理,通過法理服人。從這個意義來看,法律思維方式要求人們熟悉法律的具體規(guī)定,對具體的法律規(guī)范有深入的理解,還要對法律的基本原則以及法律的立法宗旨、精神有透徹的把握。
(一)通過法律知識宣傳教育培養(yǎng)公民法律思維方式
學習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識,是培養(yǎng)法律思維方式的基本前提。一個對法律基本知識一無所知的人,是不會有從法律這個角度思考問題的意識的,更不會形成從法律這個角度思考問題的思維習慣或思維取向。法律知識包括具體的法律規(guī)范方面的知識(往往通過具體的法律條文的學習可以理解)和法律基本原則、法律原理、法律精神方面的知識。現(xiàn)在一些人對具體的法律條文學習不夠,對具體的法律規(guī)范理解不深,因此,很有必要加強對法律條文或者說法律規(guī)范的宣傳、教育。但就法治教育的歷史和現(xiàn)狀來看,我國對法律的基本原則、有關原理以及法律的精神這方面的宣傳教育尤其缺乏。在法治宣傳教育中,一些人存在著“重法律條文,輕法律基本原則、原理、精神”的傾向。實際上,只有了解了法律基本原則、法律規(guī)定背后的原理以及法律精神,才能更深入、更完整全面地理解具體法律規(guī)范或法律條文的內涵。為搞好法律知識方面的宣傳教育,筆者建議:1.加強與公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宣傳教育,加強與從業(yè)人員的特定職業(yè)緊密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宣傳教育;2.注重對公民最基本法律常識的宣傳教育;3.在大中小學的學校教育中,開設必要的《法律常識》或《法律基礎》課,進行比較系統(tǒng)的法治宣傳教育;4.利用網絡、電視、報紙等媒體,通過法治宣傳教育專題網站、案件公開審理視頻、“今日說法”、“法律講堂”等欄目進行生動活潑的法律知識宣傳教育;5.法律知識的教育要注重系統(tǒng)性,既重視具體法律規(guī)范的教育,也要重視法律基本原則、有關法律原理和法律精神的教育,不可偏廢;6.法律知識的教育要與講法律、講證據、講程序、講法理等法律思維方式基本要求方面的教育結合起來??傊挥写罅Φ?、科學地開展法律知識方面的宣傳教育,公民法律思維方式才會逐漸生成并形成為一種思維習慣或思維取向。
(二)通過法律實踐活動培養(yǎng)公民法律思維方式
法律思維方式是一種在法律實踐中訓練、強化和應用的思維方式。脫離具體的法律生活和法律實踐,難以養(yǎng)成法律思維方式;即使養(yǎng)成法律思維方式,也是不牢固的,更難以形成一種思維習慣或思維取向。只有通過參加各種法律活動,在法律實踐中運用法律知識和法律方法思考、分析、解決問題,才能養(yǎng)成一種自覺的法律思維習慣。由于法律的大量應用,公民參與法律實踐的機會越來越多,這為公民法律思維方式的培養(yǎng)提供了有利條件。在立法階段,許多法律草案的制定往往征求廣大公民的意見,公民就可以參與到民主立法的活動中來。在執(zhí)法階段,無論是作為旁觀者還是作為當事人,公民往往會體驗到法律法規(guī)的應用及其有關法律原則、法律原理、法律精神,特別是執(zhí)法者順帶進行的法治宣傳教育會有力地促進公民法律思維方式的生成。在司法環(huán)節(jié),無論是作為旁觀者旁聽庭審還是作為當事人親自參與庭審,都會在大量法律知識的宣傳教育中強化公民的法律思維方式。在法治建設日益加強的當代中國,法治的精神已逐漸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比如,現(xiàn)在一些單位在健全本單位的規(guī)章制度的過程中,就有一種“類法律思維方式”在發(fā)揮著作用。公民在遵行這些規(guī)章制度時,也會促成其法律思維方式的生成。在以上各種法律或類法律的實踐活動過程中,公民往往是自己自發(fā)地形成法律思維方式。如果有些公民能自覺地通過這些活動來訓練、強化、應用自己的法律思維方式,那就非常難得了。然而,僅僅這樣,還是難以促成中國公民法律思維方式全面形成的。筆者建議,法治宣傳教育工作要有組織地推進;凡負有法治宣傳教育職責的各有關部門和單位要對“通過法律實踐活動培養(yǎng)公民法律思維方式”有意識地進行籌劃與組織實施。
[1]羅國杰,夏偉東等.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39-141.
[2]孫緒兵.《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中的法律信仰培育芻議[ J].中國電力教育,2012(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