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嵚 《中國古代沒有指紋識別?簽字為什么要畫押按指紋?》
早在1927年,德國學者海因德爾就在其著作《世界指紋史》里論斷:中國是全世界最早發(fā)明并采用指紋識別技術的國家。第一位采用指紋鑒定技術的人,則是公元650年時的中國唐代學者賈公彥。其實,“畫押按指紋”這事,在中國至少有三千年以上的歷史。在中國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上,早就有作為標記的指印。美國芝加哥菲爾特博物館收藏的中國周代泥印上,更是清晰印著拇指印痕。
但比起現(xiàn)代人熟悉的“按指紋”來,中國古人應用更多的是“按手紋”,《周禮》的說法叫“下手書”,唐朝人叫“畫指券”。也就是在訂立契約的時候,把手指在紙張上平放,畫下食指上3個指節(jié)。這在唐代契約里叫“畫指為信”。
當然,以古代的指紋識別技術,“畫指券”以及按指紋,鑒別難度還是非常大的。所以自宋代起,“打手模”成了“畫押”的主要方式,也就是整個手印按在契約上。
這悠久原始的“指紋識別”技術,也令手印指紋成為中國古代刑事偵破時的重要物證。湖北云夢縣出土的秦簡里就證實,秦代時的斷案偵查,要以“膝跡”“手跡”作為偵破線索。元代《牧庵集》里就記載了一則經(jīng)典的“指紋識別”案例:元朝遼東道按察使潘澤,通過對兇殺案現(xiàn)場指印的比對,成功推翻了原有判決,將險些被冤為殺人犯的無辜者救了回來。
國外的“指紋識別”也深受古代中國的影響。早在9世紀中葉,阿拉伯人索拉曼的《大唐風情》里,就詳細記錄了唐朝商人“畫指券”訂立契約的場面。與此同時代的日本,也出臺了“按食指指印為證”的法律。而后“指紋識別”的方式陸續(xù)在各國擴散,催生了影響至今的指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