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廣宇
開始寫“收集聲音的人”,是因為閱讀到了藝術(shù)家秦思源收集制作老北京胡同聲音的故事,當看到他舉著設(shè)備站在北京的高樓大廈錄制時的照片,我感受到了:他的專注與認真。
音樂人、錄音師李星宇是我的第—個采訪對象。聊天中他有一句話最令我印象深刻。他說人的聽覺是隨著年齡退化的,所以我們聊的并不是一個聽覺的問題。這是一個選擇與表達的問題,就像寫文章、畫畫一樣。
與李星宇同行去亞馬遜雨林尋找聲音的獨立音樂人鐵陽,是資深的旅行和動物愛好者,她對這個問題有著學(xué)術(shù)探索一般的求知欲。除了在各地旅行采風(fēng)的故事,她還向我介紹了與此相關(guān)的許多書籍和研究,為我展開了—個極其豐富的聲音世界。
我曾想過,這樣一個題目,除了了解到一個人們所不熟悉的群體外,似乎毫無用處,價值在哪?李星宇能用下雨的聲音。螞蟻的叫聲,甚至飛機的噪聲創(chuàng)作出音樂,鐵陽可以感覺到白鯨的情緒,秦思源能用最大的耐心還原老北京的聲音場景。可是他們是否問過自己,他們又是為了什么?
收集聲音的人并不是寂寞的,他們在不斷收獲聽眾。秦思源和偶像明星王嘉爾—起參加關(guān)于北京生活的節(jié)目引發(fā)網(wǎng)友贊譽,李星宇的作品多次獲得音樂獎項,鐵陽在一次次旅行中記錄當?shù)氐娘L(fēng)土民情,記錄種種不同的聲音,啟發(fā)著她的靈感。他們記錄的聲音獨具特色,卻必須要用心傾聽,否則就會被淹沒在時代的喧囂之中。
寫完稿子后我終于明白,漫無目的的尋聲沒有任何意義。尋聲是表達,是創(chuàng)造,是聆聽我們這個時代的方式。雨林的聲音提醒我們珍惜自然中的一切;云南老奶奶的歌聲可能是最后一次出現(xiàn)在這個世界上;老北京城的聲音還原,能讓在紐約地鐵上的北京人一瞬間穿越回自己的家鄉(xiāng)。聲音穿越時空,為我們留住生命和時代的印跡。
正因如此,中外的研究者都在持續(xù)建造著存儲聲音的、線上或者線下的博物館。希望這些聲音都能夠被保管,數(shù)百年之后用來播放給我們的后代子孫,提醒他們,我們曾經(jīng)在這樣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里存在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