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絲
幼時讀書,班長是個伶俐乖覺的女生,很受老師喜愛。她有一次做朗讀示范,把“捧著一只碗”讀成“棒著一只碗”。過去在相對封閉的小圈子里,這種失誤的轟動性,并不亞于今天的北大校長把“鴻鵠之志”念成“鴻浩之志”。時隔多年以后,相信她即使沒有看到《百年孤獨》里的冰,也仍然會不時想起那個下午。因為那些不斷哄笑取樂的吃瓜群眾,就是行刑隊。
有過這樣的例子,我一直很怕讀錯字,畢竟?jié)h字形體構(gòu)造復雜,同音字又多,加上很多書法家筆走龍蛇,詰屈潦草,酒醒過后自己都不記得寫的是什么,旁人稍不留神就會中招。更有甚者,還有人專門挖坑等著人來跳。清末張之澗任湖廣總督,常故意讓屬員難堪。曾有候補知府稟見,張之洞手書“鐋茶壺”三字,問對方怎么讀?候補知府答為“錫茶壺”,當即被打發(fā)回原籍。所以遇到類似的場合,有人指著書法作品問我哪個字怎么讀,我都是一概答說不知道。
當然有一些字被讀錯,屬于完全可以避免的低級失誤。我曾在超市見一對情侶購物,一人拿起八寶粥問對方:“不知道這個栗(粟)香味的好不好吃”接著又念“豆鼓(豉)鯪魚,培(涪)陵榨菜”。讓我由此想起一個笑話:杭州西泠印社的月洞門前,兩個姑娘指著門頭上方從右至左讀的“西泠印社”四字,駐足商量說:“杜即冷面,天熱,我們就在這家吃吧!”
光緒年間,姚四寶是內(nèi)閣學士姚元之的侄子,時任安徽巡撫沈秉成是姚元之的徒孫,以世叔禮接待回鄉(xiāng)的姚四寶。巡撫衙門的號房問姚四寶的仆人姚老爺?shù)淖质鞘裁?,以便進去通報。仆人寫下“賊形”二字遞進去。號房說肯定錯了,怎會有人起這個字呢?仆人不服,跟號房爭辯半天,最后號房親自去問姚四寶,才得知他的字是“賦彤”。事情傳開,“姚賊形”成為人盡皆知的綽號。這種情形,就像有人讀發(fā)言稿,不認識秘書寫的“身陷囹圄”,于是遵循有邊讀邊、無邊讀中間的規(guī)律,讀成“身陷令吾”,“飲鴆止渴”讀成“飲鳩止渴”……類似的教訓,或許能使當事人意識到在往后的人生中,努力做自己的主人更重要。
就像從魯迅的《藥》里能夠看見愚昧,以及愚昧背后的人性扭曲一樣。從對待錯字的態(tài)度,也能看出求真的底線,以及追求善和美的限度。以前認識—個老板,他唱卡拉OK總是把“月亮惹的禍”唱成“月亮若的禍”,“路見不平一聲吼”唱成“路見不平一聲孔”。剛開始我以為他是有意搞怪惹人發(fā)笑,后來才發(fā)現(xiàn)他是真的不認識。有一次他正在念小學的兒子糾正他,他振振有詞地反駁說:人會動腦子賺錢最重要,你識字多,你是字典,但你會做生意賺錢嗎?那一刻,羞慚的我覺得自己就是燕雀,理解不了這位“鴻浩”遠大的志向抱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