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于美芳
文國華 中國中醫(yī)科學(xué)院 副研究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鼻镲L(fēng)送爽,酷暑漸消,立秋一過,天氣逐漸轉(zhuǎn)涼。經(jīng)過一個夏天的暑熱熏蒸,寡淡的味覺和嗅覺開始蘇醒,慢慢尋覓這個時節(jié)的美味。此時正處于中醫(yī)的“長夏”季節(jié),如何調(diào)配飲食,才能順應(yīng)天地萬物自然界的變化呢?
注意補(bǔ)水,飲食也要有所“偏嗜”。比如“生熟兩相宜”的蓮藕,加入建蓮(上品的蓮子)、糯米、紅棗一起燉煮,喝建蓮紅棗湯,吃粉紅透明、軟糯清潤的糯米藕,真是秋日的宜人享受。
秋梨香甜可口,肥嫩多汁,有止咳化痰、潤肺生津的功效,生食、榨汁、燉煮或熬膏均可,若與馬蹄、蜂蜜、甘蔗等榨汁同服,就成了一道美味的甘蔗馬蹄糖水。
立秋至,秋風(fēng)起,燥邪猛。秋天燥邪為盛,最易傷人肺陰,而肺主皮毛,故皮膚黏膜水分蒸發(fā)也會加快,因此容易出現(xiàn)皮膚干澀、嘴唇干裂、鼻子燥熱、咽喉干痛等癥狀,這時要
秋天是收獲的時節(jié)。果實大量成熟,蔬菜種類繁多,肉、禽、蛋、魚也比較豐富,選擇食物的范圍應(yīng)該擴(kuò)大,但要注意平衡膳食。多吃軟、溫、淡、鮮、素的食物,如生津、潤燥的新鮮蔬菜和時令水果,避免燙、涼、硬、辣及油膩的食品,忌暴飲暴食,“飲食有養(yǎng),貴在調(diào)配”。
立秋之時,北方民間素有“貼秋膘”一說。過去普通百姓家吃燉肉,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天津等地流行“咬秋”,咬的是王瓜(為葫蘆科的植物,果實可入藥),清朝張燾的《津門雜記》中就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p>
還有的地方流行立秋吃“渣”,渣就是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的俗語。
在杭州江南一帶,立秋日吃西瓜、食秋桃。而且,吃完秋桃把核留起來,等除夕這天,把桃核丟進(jìn)火爐中燒成灰燼,當(dāng)?shù)乩习傩照J(rèn)為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一夜涼風(fēng),醒來“秋老虎”的余威依舊肆虐,干燥的日子里,沒有什么比美食更能滋養(yǎng)心靈和身體了,在此推薦兩款健脾祛濕和生津潤燥的時令小食——杏仁茶和紅豆茯苓糕。
《紅樓夢》第五十四回里記載,夜間,賈母突然覺得腹中饑餓,于是王熙鳳趕緊報上了早已準(zhǔn)備好的滋補(bǔ)宵夜名單,沒有一樣合老太太心意,最后,會養(yǎng)生的賈母選擇了一款杏仁茶。
做法:南杏仁100克、糯米50克,用清水浸2小時左右,然后加水1升,用破壁機(jī)打碎煮熟,加適量冰糖即可,過濾后飲用更加綿軟細(xì)膩,回味無窮。
功效:杏仁茶可增加飽腹感,杏仁味苦,性微溫,歸肺、大腸經(jīng),藥用有降氣止咳平喘,潤腸通便的功效。
茯苓糕又名“復(fù)明糕”,傳說是閩南民間用來傳遞“反清復(fù)明”信號的傳統(tǒng)手工食品。改良后的配方為茯苓粉100克、糯米粉75克、大米粉100克、糖粉40克、葡萄干30克、赤小豆50克。
做法:將赤小豆加水煮熟,但保持顆粒成型,水分蒸發(fā)干;將茯苓粉、糯米粉、大米粉、糖粉混合,少量多次加水,混合沾濕后,靜置充分吸水,搓散結(jié)塊,過篩成松糕粉。取1/3的松糕粉與赤小豆、葡萄干混合拌勻后備用。蒸籠中依次放入另外1/3松糕粉、備用的混合物,最后放入1/3的松糕粉,并抹平。蓋上濕籠布,蒸40分鐘左右,晾晾切塊即食。
功效:茯苓味甘淡平,入心、肺、脾經(jīng),能滲濕利水、健脾和胃、寧心安神,《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記載:“久服安魂養(yǎng)神,不饑延年?!爆F(xiàn)代研究表明,茯苓可松弛消化道平滑肌,抑制胃酸分泌,防止肝細(xì)胞壞死,抗菌抗腫瘤等,所含的茯苓酸具有增強(qiáng)免疫力、抗腫瘤以及鎮(zhèn)靜、降血糖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