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娟,吳華偉,郎洪武,郝雪斌, 陳曉春,劉國英,高金源,趙麗霞,鄧 永,范秀麗
(1.揚州優(yōu)邦生物藥品有限公司,揚州,225008 ;2.中國獸醫(yī)藥品監(jiān)察所,北京,100081;金宇保靈生物藥品有限公司,呼和浩特,010030)
牛病毒性腹瀉/黏膜病(Bovine viral diarrhea/Mucosal Disease,BVD/MD)是黃病毒科瘟病毒屬牛病毒性腹瀉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引起的以發(fā)熱、粘膜糜爛潰瘍、白細胞減少、腹瀉、咳嗽及懷孕母牛流產或產出畸形胎兒為主要特征的一種傳染病[1-2]。目前,該病在世界范圍內廣泛流行。我國于1983年首次分離到了BVDV[3]。近年來,流行病學調查表明我國牛、羚羊、鹿、豬等均不同程度的感染BVDV[1,4,5],該病已嚴重影響著我國畜牧業(yè)的健康發(fā)展。本研究從云南某牛場疑似感染BVDV病例的牛腫大出血的腸系膜淋巴結和脾臟樣品中成功分離一株BVDV毒株,并對該病毒進行了病原學和分子生物學研究。
1.1 材料
1.1.1 病料和細胞 從云南省某牛場采集的疑似BVDV感染發(fā)病牛腫大出血的腸系膜淋巴結和脾臟,于滅菌MEM營養(yǎng)液中凍存,低溫運至實驗室;MDBK細胞和Vero細胞由中國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委員會獸醫(yī)微生物中心提供;綿羊睪丸細胞由中國獸醫(yī)藥品監(jiān)察所提供。
1.1.2 毒種與血清 牛病毒性腹瀉病毒(BVDV)標準毒株Oregon C24V株、BVD標準陽性血清和標準陰性血清,由中國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委員會獸醫(yī)微生物中心提供。
1.1.3 主要試劑 DMEM營養(yǎng)液為Gibco公司產品;胎牛血清為Hyclone公司產品;Ex-Taq酶為寶生物工程(大連)有限公司產品;Trizol為Invitrogen公司產品;IPTG、X-gal為北京索萊寶科技有限公司;低熔點瓊脂糖、中性紅溶液為Sigma公司;BVDV抗原檢測ELISA試劑盒為IDEXX公司產品;DNA凝膠回收試劑盒為天根生化科技(北京)有限公司;T載體和感受態(tài)細胞為Tansgen公司;BVDV 間接免疫熒光試劑盒為中國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委員會獸醫(yī)微生物中心產品;抗藍舌病病毒(BTV)FITC結合熒光抗體為美國VMRD公司。
1.1.4 主要儀器 PCR儀(Biometra)、1500型酶標儀(Thermo)、電泳儀、紫外成像儀、倒置熒光顯微鏡(萊卡)等。
1.2 方法
1.2.1 病料的處理 將腫大出血的腸系膜淋巴結和脾臟混合樣品反復凍融3次,經組織研磨勻漿后,10000 r/min離心15 min,取上清,用孔徑為0.22 μm濾膜過濾除菌,將濾過液-70 ℃凍存?zhèn)溆谩?/p>
1.2.2 病料的初步檢測 取1.2.1處理好的病料,按IDEXX BVDV抗原檢測ELISA試劑盒進行檢測和判定,檢測結果為BVDV陽性的病料用以病毒分離。
1.2.3 病毒的分離 將經1.2.2檢測結果為BVDV陽性的上清液3.0 mL,接種已長成單層的MDBK細胞培養(yǎng)瓶(75 cm2),37 ℃吸附1 h,補加含2%胎牛血清的DMEM維持液(慶大霉素200 μg/mL、兩性霉素10 μg/mL)至30.0 mL,置37 ℃、5%二氧化碳的培養(yǎng)箱培養(yǎng)5日,每天觀察細胞病變。如此盲傳15代,如未出現細胞病變效應(Cytopathic Effect, CPE),且經IDEXX牛病毒性腹瀉/黏膜病病毒抗原檢測試劑盒和RT-PCR檢測結果均為陽性,則視為非致細胞病變型BVDV;如有CPE,則視為致細胞病變型BVDV。
1.2.4 病毒分離株的病毒含量測定 將1.2.3病毒株細胞F15代培養(yǎng)液,用不含血清的DMEM營養(yǎng)液進行10倍系列稀釋,取10-1~10-9九個稀釋度,每個稀釋度接種4孔已長成單層的96孔細胞板,每孔0.1 mL,37 ℃吸附1 h,補加2%胎牛血清的DMEM營養(yǎng)液培養(yǎng)5日,同時設正常細胞對照,采用間接熒光方法判定是否感染,按Reed-Muench法[6]計算TCID50。
1.2.5 純凈性檢測 按照《中國獸藥典》2015年版三部附錄方法分別進行無菌檢驗、支原體檢驗和外源病毒檢驗。
1.2.6 特異性檢測
1.2.6.1 鑒別試驗 將毒種用DMEM營養(yǎng)液稀釋為100 TCID50/0.1 mL,與等量BVDV特異性陽性血清混合,在37 ℃下中和作用1 h后,接種96孔板單層MDBK細胞各8孔,每孔100 μL,同時設立正常細胞對照和病毒對照各8孔。接種后在37 ℃下吸附1 h,再補加含2%新生牛血清的DMEM維持液100 μL,置37 ℃二氧化碳培養(yǎng)箱培養(yǎng)96 h,采用間接熒光抗體法判定結果。
1.2.6.2 間接熒光抗體檢測 按1.2.4方法培養(yǎng)72 h,棄去培養(yǎng)液,用80%冷丙酮乙醇溶液固定30 min,然后按照BVDV間接熒光試劑盒說明書進行熒光抗體檢測,倒置熒光顯微鏡下觀察。
1.2.6.3 RT-PCR檢測 根據BVDV國際標準毒株基因序列,在其最保守的5'端非編碼區(qū)序列設計合成一對引物,引物序列如下:
上游引物:5'-CATGCCCATAGT AGGAC-3';
下游引物:5'-CCATGTGCCATGTACAG-3'。
引物由北京六合華大基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成,預期片段為288 bp。
按病毒基因組RNA提取試劑盒說明,從分離毒株的細胞培養(yǎng)液和BVDV標準毒株Oregon C24V株細胞培養(yǎng)物中提取RNA。反轉錄合成cDNA反應體系為:AMV RT 5×Buffer 4 μL、dNTP(各2.5 mmol/L)2.5 μL、RNasin(40 U/μL)1 μL,反轉錄酶(5 U/μL)1 μL、下游引物(25 μmol/L)各1 μL、模板RNA 5 μL,補充DEPC水至20 μL,混勻后瞬離,42 ℃反轉錄60 min。PCR擴增反應體系為:模板cDNA 1 μL,Taq酶(5 U/μL)1 μl,dNTP(各2.5 mmol/L)1 μL,上游引物和下游引物(25 μmol/L)各1 μL,10×Buffer(含Mg2+)2.5 μL,補充DEPC水至25 μL,混勻后瞬離。PCR循環(huán)條件為:94 ℃ 5 min,94 ℃ 30 s, 50 ℃ 40 s,72 ℃ 1 min,35個循環(huán);72 ℃ 5 min;最后4 ℃保溫。用1.5%瓊脂糖平板(溴化乙銨終濃度0.5 μg/mL)凝膠電泳檢測PCR擴增結果。
1.2.7 基因型序列測定 將1.2.6.3的 PCR產物目的片段的凝膠塊切下后,按商品化DNA凝膠回收試劑盒說明書進行DNA回收,克隆到pMD18-T載體上,送北京六合華大基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進行序列測定,然后與Genbank中已發(fā)表的30株BVDV毒株的5'端非編碼區(qū)序列使用MEGA軟件進行遺傳進化分析。采用的BVDV參考毒株信息見表1。
1.2.8 電鏡形態(tài)觀察 取F15代病毒培養(yǎng)物200 mL,反復凍融三次后10000 r/min離心30 min,取上清液50000 r/min離心5 h,棄上清液,沉淀物用0.5 mL去離子水溶解,用2%磷鎢酸鈉負染30 min,室溫下自然干燥后,在透射電鏡下觀察。
1.2.9 動物回歸試驗 選取BVDV抗原、BVDV 抗體均為陰性(血清中和抗體效價不高于1:4)的牛7頭,分為2組,1組2頭,1組5頭。將分離到的牛病毒性腹瀉/黏膜病病毒細胞毒(病毒含量為103.0TCID50/mL)接種牛(5頭),每頭牛接種10.0 mL(滴鼻腔左右各2.0 mL,滴口腔2.0 mL,頸部肌肉左右各注射2.0 mL)。同時設定2頭牛作為健康對照。兩組牛隔離飼養(yǎng),攻毒后觀察14日,每日飼養(yǎng)、觀察,測定體溫(從攻毒前2日開始測定體溫)并采集深層鼻腔拭子接種MDBK細胞進行病毒分離,攻毒后14日剖殺作病理解剖學觀察。
表1 序列分析用BVDV參考毒株Tab 1 BVDV reference strains for sequence analysis
2.1 BVDV的分離 將IDEXX BVDV抗原檢測ELISA試劑盒檢測結果為陽性的腸道樣品接種MDBK細胞連傳15代,均未出現CPE(圖1)。將F1~F15代病毒培養(yǎng)物用IDEXX牛病毒性腹瀉/黏膜病病毒抗原檢測試劑盒檢測均為陽性。將F15代細胞培養(yǎng)物進行PCR,結果為陽性(見圖2)。
A:BVDV F15代在MDBK上未產生CPE B:MDBK細胞對照A: None CPE appeared on MDBK cell infected with the 15th generation BVDV; B: Normal MDBK control
M:蛋白分子量標準;1: BVDV Oregon C24V株的PCR產物;2: BVDV F15代培養(yǎng)物的PCR產物; 3: MDBK細胞的PCR產物M:Protein Marker;1: PCR result of BVDV strain Oregon C24V;2: PCR result of the 15th generation BVDV;3: PCR result of MDVK cells
2.2 BVDV病毒含量測定 BVDV病毒分離物連傳15代,仍未出現CPE。將第5代病毒培養(yǎng)物收獲、凍融并分裝,經IFA病毒含量測定結果為104.5TCID50/ml。
2.3 純凈性檢測 按照2015年版《中國獸藥典》三部附錄方法進行無菌檢驗、支原體檢驗和外源病毒檢驗,結果為無菌生長、無支原體生長和無外源病毒污染,說明該分離毒株純凈性良好。
2.4 特異性檢驗
2.4.1 鑒別檢驗 將BVDV毒種稀釋為100 TCID50/0.1 mL后與等量BVDV標準陽性血清中和后接種MDBK細胞,經IFA染色未出現特異性熒光,BVDV病毒對照出現特異性熒光,正常細胞對照未出現特異性熒光(圖3),說明分離的毒株為BVDV。
表2 F5代BVDV毒種外源病毒檢測結果Tab 2 Test of exogenous virus on 5th generation BVDV
A:中和樣品;B:病毒對照;C:細胞對照A: neutralized sample; B: Virus positive control; C: Normal cell control.
2.4.2 熒光抗體檢測 將分離的BVDV培養(yǎng)物在MDBK細胞上培養(yǎng)72小時,然后采用BVDV間接熒光試劑盒進行染色,在感染細胞的胞漿可觀察到典型的綠色熒光(圖4 A),而細胞對照未出現綠色熒光(圖4 B)。
A:BVDV感染MDBK;B:MDBK對照A: Virus-infected MDBK cell;B: MDBKl cell control.
2.4.3 RT-PCR檢測 用設計的特異性引物,對分離培養(yǎng)物及BVDV Oregon C24V標準毒株進行RT-PCR擴增,發(fā)現分離培養(yǎng)物與BVDV 國際標準毒株Oregon C24V株均能擴增出288 bp的片段(圖5),與預期目的片段一致,擴增結果清晰,無雜帶,而培養(yǎng)用MDBK細胞無任何條帶。
2.5 基因型序列測定 將所測的目的片段與Genbank中已發(fā)表的30株BVDV序列的5'端非編碼區(qū)序列進行同源性比較,同源性為68.7%~89.2%。其中與我國分離的BJ1202株(登陸號:KF925514.1)和Y2株(登陸號:KY964311.1)同源關系最近,均為89.2%。與BVDV I型經典毒株Oregon株、Singer株、NADL株的同源性為83.8%~86.9%(圖6),與BVDV 2型經典毒株890株同源性僅為73.4%;與2014年以來我國北京、吉林、四川、山東等地分離的BVDV 毒株親緣關系在88%左右?;蛐蛄邢到y(tǒng)進化樹分析結果顯示同樣的結果(圖7)。
2.6 電鏡形態(tài)觀察 BVDV分離株細胞培養(yǎng)液經離心濃縮,負染,電鏡下觀察發(fā)現,病毒離子略呈圓形,有囊膜,直徑約40~60 nm。
M: 蛋白分子量標準;1: BVDV Oregon C24V株的PCR產物;2: BVDV分離株的PCR產物; 3: MDBK細胞的PCR產物;M: Protein Marker; 1: PCR result of BVDV strain Oregon C24V;2: PCR result of BVDV strain;3: PCR result of MDBK cell.
圖6 BVDV/W株與Genbank中BVDV基因序列進行同源性比較Fig 6 Homology analysis between BVDV/W and the sequences from GenBank
圖7 BVDV W株與Genbank中BVDV基因序列系統(tǒng)進化樹Fig 7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BVDV/W and sequences from GenBank
圖8 BVDV/W株電鏡照片Fig 8 The electronic microscope photo of strain BVDV/W.
2.7 動物回歸試驗結果 將BVDV分離毒株接種陰性敏感牛,從臨床觀察癥狀看,攻毒后第3日開始有3頭牛陸續(xù)出現典型的腹瀉癥狀(稀便,嚴重時甚至呈水樣),3頭牛的口腔、鼻腔、陰道、肛門或眼結膜等黏膜組織出現充血或潰瘍等癥狀,2頭牛的鼻腔或眼睛還伴有黏液性或膿性分泌物,發(fā)病牛精神沉郁、食欲減退;出現腹瀉的3頭牛體溫升高到40 ℃以上,最高可達到41.6 ℃,其中2頭均持續(xù)高溫2日以上。另外的2頭牛體溫未見異常,但伴有漿液性或膿性眼鼻分泌物。1頭牛連續(xù)腹瀉后第10日死亡。對照牛未見任何異常。從攻毒牛鼻拭子病毒分離情況看,攻毒后有3頭牛從攻毒后第5~8日開始向外排毒,可持續(xù)至第10~14日(1頭持續(xù)至14日),2頭牛僅攻毒后5~6日和5~7日可檢測到病毒。
據可否使培養(yǎng)細胞產生細胞病變,可將BVDV分為兩種生物型[1-2]:一種為病毒在細胞中復制不引起細胞病變,稱為非致細胞病變型(Noncytopathogenic,NCP),如NY-1株;另一種為引起細胞形成空泡、核固縮、溶解和死亡等病變,稱為致細胞病變型(Cytopathogenic,CP),如OregonC24V株、NADL株等。NCP型能引起持續(xù)感染,CP型BVDV在體內不能引起持續(xù)感染。從國內外已批準的BVDV弱毒疫苗和滅活疫苗(包括含BVDV 成分的二聯或多聯疫苗)看,僅有4個疫苗為NCP生物型,其余均為CP型[7]。本研究利用MDBK細胞,成功從疑似感染BVDV牛腫大出血的腸系膜淋巴結和脾臟樣品中分離出1株BVDV,該毒株在MDBK細胞上連傳15代,均不產生CPE,證明該分離毒株為NCP型。從動物回歸結果看,該分離毒株接種健康易感牛,可引起體溫升高(超過40 ℃)、腹瀉、黏膜病、眼鼻黏性或膿性分泌物等典型BVD癥狀,從而進一步證明分離到的毒株為BVDV。
BVDV 5'-UTR在BVDV基因組中相對保守的,常用作合成引物來檢測BVDV或作為BVDV分型鑒定引物[8-9]。根據5'-UTR的序列可將BVDV分為BVDV-1和BVDV-2兩種基因型,但這兩種基因型均屬于同一個血清型,存在一定的交叉保護[10-11]。Fei Xue等[12](2010)研究表明:目前我國流行優(yōu)勢株以BVDV-1型為主。本研究根據國際標準毒株的5'-UTR序列設計出特異性引物,經PCR反應可擴增出288bp特異性條帶,并經5'-UTR序列分析,與我國分離的BJ1202株(登陸號:KF925514.1)和Y2株(登陸號:KY964311.1)同源關系最近,均為89.2%,與2014年以來我國北京、吉林、四川、山東等地分離的BVDV毒株親緣關系在88%左右。系統(tǒng)進化樹也顯示分離的毒株與國內主要流行分支相同,均屬于BVDV-1型。說明該毒株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BVD的根除方法是病畜的檢驗與捕殺,但成本較高。疫苗接種是目前多數國家控制和預防該病的主要方法,常規(guī)滅活疫苗和活疫苗是主要的疫苗類型[13]。弱毒疫苗雖可刺激機體產生較高滴度的抗體,但其存在毒力不穩(wěn)定,可誘發(fā)免疫抑制、持續(xù)感染以及可能存在外源病原污染等安全隱患。相比較而言,滅活疫苗安全性方面的優(yōu)勢更為明顯,并且其免疫原性相對較差的缺點可通過選用有效的佐劑加以改進。針對目前BVD較為嚴重的流行形勢,采用流行優(yōu)勢毒株制備安全高效的滅活疫苗應為防控這BVD的首選。 因此,本研究所分離到的BVDV/W株具有開發(fā)滅活疫苗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