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瑩
【摘要】目的:分析輸血前進行不規(guī)則抗體檢驗的,臨床意義及應用價值。方法:選取2015年3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輸血者140例作為觀察對象,按照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兩組,每組70例,對照組輸血前僅對血清中抗-A與抗-B進行了檢驗,研究組輸血前在對照組基礎上進行了意外抗體檢驗,比較兩組意外抗體陽性率和輸血反應的差異。結果:研究組意外抗體陽性率與輸血反應發(fā)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出現的差異經比較,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輸血前進行不規(guī)則抗體檢驗科有效避免延誤臨床搶救的情況出現,防止和減少輸血反應,值得臨床借鑒和深度推廣普及。
【關鍵詞】不規(guī)則抗體檢驗;輸血前;臨床意義;應用價值
輸血治療是臨床常用治療方法,其主要包括紅細胞、冰凍血漿、血小板等血制品輸注等,輸血治療安全合理與否、及時有效與否會對臨床療效產生直接影響。為使輸血治療的臨床效果得到有效保障,同時為使受血者在輸注血制品后,組織細胞和器官功能可實現正常代謝和運轉,需要嚴格按照規(guī)范化輸血流程對臨床治療進行指導,并在配血和用血時嚴格執(zhí)行相關制度,并且在輸血前需要對血成分指標進行檢驗。不規(guī)則抗體(意外抗體)會使血型鑒定難度明顯增加,升高疑難配型比例,且會增加不良輸血反應發(fā)生率。本文選取2015年3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輸血者140例作為觀察對象,現整理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3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輸血者140例作為觀察對象,納入標準①生命體征穩(wěn)定,可進行正常交叉配血②基礎資料完整,屬于輸血適應證,治療指征明顯;③受血者知曉研究目的,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1周前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劑藥物;②基礎資料不完全,肝腎功能處于嚴重損傷狀態(tài);③凝血機制不正常,確診為心肌炎、心臟病及心內膜炎、風險?。虎芎喜乐氐募毙愿腥厩闆r。按照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兩組,每組70例。對照組:男患者38例,女患者32例,患者年齡最小3歲,最大79歲,平均(56.3±3.8)歲;其中輸入懸浮紅細胞16例,全血19例,血漿20例,血小板15例;其中產科24例,內科15例,腫瘤科13例,血液科18例;研究組:男患者39例,女患者31例,患者年齡最小4歲,最大80歲,平均(57.5±3.6)歲;其中輸入懸浮紅細胞18例,全血20例,血漿21例,血小板11例;其中產科25例,內科12例,腫瘤科14例,血液科19例。將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展開比較,組間并未出現明顯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可給予比較。
1.2方法
對照組輸血前僅對血清中抗-A與抗-B進行了檢驗,研究組輸血前在對照組基礎上進行了意外抗體檢驗。具體操作如下:檢驗樣本為靜脈血液,抽取的樣本量共計3mL,置入EDTA-K2抗凝劑后放入溫度為37攝氏度的水中,進行10-15min水浴,然后予以離心處理,按照2500r/min的離心速度進行5min離心,必須確保充分離心,備用。為防止血漿中蛋白凝塊感染檢驗結果準確性,必須保證檢驗前血清已處于完全析出的狀態(tài)。通過微柱微膠技術進行意外抗體檢驗,將300L血清和450L篩查細胞置入試驗孔中,充分混合血清和篩查細胞,在37℃的孵育溫度中孵育處理,時間控制在20-25min,育后按照1200r/min速度進行10min離心處理。待上述操作全部完成后對紅細胞凝集情況進行觀察,依據以下標準對檢驗結果進行判定:若紅細胞在微管中部或頂部滯留,則判定為陽性;若紅細胞在微管底部沉積,則判定為陰性。采用譜細胞對意外抗體進行鑒定,鑒定過程中選擇鹽水法和菠蘿酶法進行。
1.3觀察指標
對兩組意外抗體陽性率和意外抗體種類進行觀察,并進行組間比較,同時對兩組患者輸血治療期間的輸血反應進行觀察。
1.4統(tǒng)計學分析方法
利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20.0統(tǒng)計分析得到的全部相關數據,意外抗體陽性率、輸血反應采用百分率(%)加以表示,對比進行X2檢驗,P<0.05說明兩組之間出現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2比較兩組不規(guī)則抗體檢測情況
研究組不規(guī)則抗體陽性率與對照組進行比較,研究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兩組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數據見表1。
2.2比較兩組患者輸血反應發(fā)生情況
對照組的輸血反應發(fā)生率顯著高于研究組,組間差異明顯,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數據見表2。
3討論
輸血是臨床治療急、慢性失血的主要方法,其亦是唯一的治療部分血液疾病的方法,對患者進行科學有效的輸血治療,可促使其盡快恢復健康。在實際的輸血治療過程中,風險性比較大,其中溶血是導致輸血患者死亡的關鍵性原因之一。研究發(fā)現,約15%的輸血發(fā)生溶血反應的患者中存在意外抗體。所謂意外抗體,主要指的是抗-A、抗-B或抗-AB之外的其它類型的抗體,其在輸血治療過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篩查不規(guī)則抗體主要指的是篩查A、B型號血之外的分型,如果患者血清中存在意外抗體,那么一旦輸血時輸入的紅細胞抗原和意外抗體處于對應的狀態(tài),抗體和抗原之間免疫結合現象就會隨之出現,補體和免疫結合的一致影響下,溶血反應就會發(fā)生,造成輸血治療失敗。意外抗體還會導致患者出現發(fā)熱、蛋白尿、黃疸、貧血等遲發(fā)溶血反應。部分意外抗體呈現陽性的患者在經過輸血治療后,還會出現DIC、腎衰竭、少尿、無尿等急性溶血反應情況,甚至會直接導致患者死亡。此外,如果對意外抗體了解較少或毫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配血,則必須進行盲配,盲配導致的直接結果是延長交叉配血時間,最終錯過最佳輸血治療時機。為使輸血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可靠性都得到進一步提升,縮短患者的搶救和治療時間,使血液資源得到最大限度的節(jié)約,需要對患者的抗體進行篩查,以便盡早確定其是否存在意外抗體,提前選擇和準備好意外抗體相溶的血液,降低盲目配血率。意外抗體主要指的是Rh系統(tǒng)抗體、MN系統(tǒng)抗體、P系統(tǒng)抗體等,其中Rh系統(tǒng)抗體最為常見,其主要是在反復輸血或妊娠刺激性產生的。對于既往無輸血史或無妊娠史的正常者,以往抗體陽性率的概率僅在2.0%左右,而存在輸血史或妊娠史的人群中意外抗體陽性率則高達10%。鑒于此,針對存在輸血史或妊娠史的時患者,在開展輸血治療前需要對意外抗體進行檢驗,以使輸血安全得到保障。本次實驗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的意外抗體陽性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這與相關文獻報道結論呈現一致性。對于意外抗體篩查結果呈現陽性的患者需要對意外抗體種類進行精確,對特異性抗原進行鑒定后,以特異性抗原為依據對紅細胞進行選擇,以確保紅細胞輸入后不會出現相應的抗原體。另外,本次實驗還發(fā)現,研究組患者的輸血反應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在輸血治療前對意外抗體進行檢驗和明確,并以意外抗體檢測結果為依據進行配血,可使輸血反應顯著降低,達到安全輸血的治療目的。
綜合上述分析,輸血前進行不規(guī)則抗體檢驗科有效避免延誤臨床搶救的情況出現,防止和減少輸血反應,值得臨床借鑒和深度推廣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