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茂君 齊怡
摘 要:隨著全球信息網絡的建立和完善,網絡的應用越來越廣泛。電子商務已經成為一股不可阻擋的潮流,發(fā)展它不僅關系到國民經濟的發(fā)展,而且影響到社會公眾的生活,公眾在實際的生活中涉及到了眾多的法律問題,因此,中國應當積極開展電子商務立法的研究。
關鍵詞:電子商務 消費者權益 法律
一、電子商務的內涵及特點
(一)電子商務的內涵
二、一般認為,電子商務(ElectronicCommerce)是指買賣雙方基于計算機網絡按照一定的標準,采用相應的電子技術所進行的各類商貿活動。其主要功能包括網上的廣告、訂貨、付款、客戶服務和市場調查分析、財務核計及生產安排等多項利用interact開發(fā)的商業(yè)活動。它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電子商務僅指通過Intemet進行的商業(yè)活動;而廣義的電子商務則將利用包括Intemet、Intranet(企業(yè)內聯網)和Extranet(企業(yè)外聯網)等各種不同形式網絡在內的一切計算機網絡進行的所有商貿活動都歸屬于電子商務。
(二)電子商務的特點
電子商務與傳統(tǒng)商業(yè)方式相比具有如下特點:
1.精簡流通環(huán)節(jié)。電子商務不需要批發(fā)商、專賣店和商場,客戶通過網絡直接從廠家定購產品。 2.節(jié)省購物時間,增加客戶選擇余地。電子商務通過網絡為各種消費者提供廣泛的選擇余地,可以使客戶足不出戶便能購到滿意的商品。 3.加速資金流通。電子商務中的資金周轉無須在客戶、批發(fā)商、商場等之間進行,而直接通過網絡在銀行內部賬戶上進行,大大加快了資金周轉速度,同時減少了商業(yè)糾紛。4.增強客戶和廠商的交流。客戶通過網絡說明自己的需求,定購自己喜歡的產品,廠商則可以很快地了解用戶需求,避免生產上的浪費。5.刺激企業(yè)間的聯合和競爭。企業(yè)之間可以通過網絡了解對手的產品性能與價格以及銷量等信息,從而促一進企業(yè)改造技術,提高產品競爭力。
三、電子商務發(fā)發(fā)展帶來的法律問題
電子商務的這些特點,在給經營者帶來巨大商機和給消費者帶來空前便利的同時,也引出了許多法律問題。
(一)電子合同問題:1.交易雙方的識別與認證。電子合同與書面合同的一個很大不同是交易雙方不一定見面,而是通過互聯網來簽訂電子合同。通過互聯網訂立電子合同的最大難點就是交易雙方的身份確認問題。這個問題可以通過認證中心來解決,并且很多國家都已經實施了該項措施。由于認證中心所處的位置,要求它必須具有公正、權威、可信賴性,并且它所承擔的義務和責任必須得到法律的承認。我國應完善立法以促使電子簽名的使用及認證機構運作的標準化。 2.交易的合法與合同的生效。電子商務中許多交易是在互聯網上執(zhí)行的,并不需要現實的實物交割。這就涉及到交易是否合法以及對這樣的交易監(jiān)管的問題。另外電子合同的生效問題也與此有關,如果合同違法,那么必然不受合同法保護。同時合同的生效還涉及到如何才算生效的問題。電子商務的交易要符合法律的要求,不能是采取非法手段牟利的商務行為。所以首先應使商家做到避免違法的行為發(fā)生。另外國家也應該加大對互聯網的監(jiān)管力度,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防范于未然。3.電子簽名的有效性。我國雖在合同法中用“功能等同”原則對電子簽名的有效性予以承認,但是在證據法中卻沒有提及,存在著一定的法律漏洞問題。
(二)關稅和稅收問題:對于有形貨物的離線電子商務,由于有形通關過程的存在,現行增值稅稅收政策依然適用。對于數字化信息產品如軟盤、CD、VCD、書刊等,消費者通過下載,在線取得貨物,由于不存在一個有形的通關過程,由海關征收關稅以及代征進口環(huán)節(jié)增值稅和消費稅的征收基礎不復存在,對這部分電子商務的關稅及進口環(huán)節(jié)增值稅和消費稅征收將變得非常困難。電子商務的無國界性、虛擬性、無紙化特點在給企業(yè)帶來巨大商機和消費者空前便利的同時,也引發(fā)了一些國家稅收方面的新問題:常設機構的概念和范圍界定遇到了困難。電子商務突破了原有以固定地點為依托的物理形態(tài),而是采取虛擬、無形的方式進行經營,銷售商并沒有擁有固定的銷售場所,其代理人也無法確定。這樣,就不能依照傳統(tǒng)的常設機構標準進行征稅;有形產品交易和服務交易難以區(qū)分。而且網上貿易是通過大量無紙化操作達成交易,賬薄、發(fā)票均可在計算機中以電子形式填制,而電子憑證容易修改,且不留痕跡,稅收審計稽查失去了最直接的紙質憑據,無法追蹤。
(三)電子商務的著作權問題:而在知識產權法中,著作權法又是受影響最顯著的一部分。在網絡環(huán)境下,現有的著作權制度力不從心,作者無法對自己的作品進行有效的控制。任何人都可以輕而易舉地把作者的作品上載到因特網上并很快傳遍全球,而作者卻可能對此毫不知情。因特網的跨時空性使得跨國性的侵權行為變成了普遍現象。法律在這個領域的相對空白致使網上侵權行為十分嚴重,這種現象使電子商務的發(fā)展受到一定的影響。
(四)消費者權益保護: 1.網上買賣雙方地位不對等。網上購物中,消費者不得不面對經營者根據自己的利益預先設定好的格式合同。合同的條款往往是經營者利用其優(yōu)越的經濟地位制定的有利于自己而不利于消費者的霸王條款。消費者選擇同意后,如果交易后產生了糾紛,商家就會以此來對抗消費者的投訴,使消費者處于很不利的地位。 因此,應該要求在解釋格式條款時,應拋棄傳統(tǒng)的絕對化的解釋,要采取更加靈活的判斷標準。同時,經營者在提供格式合同時,應盡可能地將交易要素準確、適當地傳送給消費者。2.網絡欺詐和虛假廣告泛濫成災,消費者購物后退賠艱難。在電子商務中,消費者對產品的了解只能通過網上的宣傳和圖片,對嚴品的實際質量情況和產品本身可能存在的隱蔽瑕疵、產品的缺陷缺乏了解,使得消費者在網上訂購后,還要等待實際交貨時才能確認是否與所訂購的商品一致,容易導致實際交貨商品的質量、價格、數量與所訂購的商品不一致。出現此類問題消費者要向經營者退貨或索賠,首先需要商務網站提供經營者的詳細信息資料,但商務網站常常以商業(yè)秘密為由拒絕提供經營者的詳細信息資料,消費者對此毫無辦法。對此,我們可以綜合運用各種手段,建立事前預防和事后制裁相結合的防治體系,通過制定特殊的規(guī)則,嚴格禁止網絡消費欺詐和虛假廣告,給消費者提供一個誠信的電子交易環(huán)境。
三、電子商務發(fā)展亟需完備
為保證電子商務活動得以正常進行,政府需要提供一個透明的、和諧的商業(yè)法律環(huán)境。為此,我國要制定電子商務法保障電子商務的發(fā)展。目前,我國急需制定的有關電子商務的法律法規(guī)主要有:買賣雙方身份認證辦法、電子合同的合法性程序、電子支付系統(tǒng)安全措施、信息保密規(guī)定、知識產權侵權處理規(guī)定、稅收征收辦法、廣告的管制及網絡信息過濾等內容。我國2005年4月1日開始實施的《電子認證服務管理辦法》是我國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電子商務法,它的頒布和實施極大地改善了我國電子商務的法制環(huán)境,推動了我國電子商務的發(fā)展。但是,該法篇幅有限,不可能解決所有的電子商務問題,只能說是我國電子商務法制建設的一個開始。時機成熟,應該出臺一部完整的電子商務法,對上述問題做出統(tǒng)一的規(guī)定。 總之,電子商務是未來商務活動的主流方式,隨著它的推廣,將會不斷引發(fā)一系列的立法需求。政府面對新情況、新問題,應正確運用法律手段來保證電子商務的有序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黃敏學:《電子商務》,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1日,104~108頁
[2]沈根榮:《國際電子商務立法的發(fā)展進程及特點》《國際商務研究》,2000年第2期,31~3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