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燊
(韶關市水利水電勘測設計咨詢有限公司 廣東韶關 512025)
樂昌市秀水鎮(zhèn)葉子川水庫為一座?。ǘ┬退畮欤髩螢榫|土壩,最大壩高21.90m,現(xiàn)壩頂高程296.6m,壩頂軸線長115m,壩頂寬5m,壩上游壩坡坡比為1:2.23~2.6,下游壩坡坡比為1:2.0。該水庫于上世紀七十年代建成,存在早期水利建設中普遍存在的問題[1],未進行過勘察試驗工作,缺乏完整的勘察設計資料,施工技術水平較落后,屬于典型的“三邊工程”。
水庫曾經(jīng)長期存在的滲漏問題經(jīng)灌漿防滲處理后得到解決,現(xiàn)存在的主要問題為大壩開裂變形。該水庫歷史異常險情及除險加固情況如下:
(1)2005~2007年間大壩上游坡中下部出現(xiàn)過三次塌陷,后期均經(jīng)過簡單施工恢復原狀。
(2)水庫長期伴有滲漏問題,2006年對壩體及壩基灌漿防滲處理后背水坡滲漏問題得到解決。
(3)水庫于2007年12月正式開展除險加固,清除原有上游坡干砌石培厚加固并設置混凝土護坡。
(4)2013年10月該水庫出現(xiàn)新的險情,壩體迎水坡左半?yún)^(qū)域發(fā)生第一次變形,近壩頂分布有縱向裂縫,壩面上部沉陷下部隆起,經(jīng)過簡單修整恢復原狀。
(5)2017年1月,該水庫在同樣部位發(fā)生第二次變形。此次壩體變形位于壩迎水坡左側部分,距壩頂3~4m處沿壩縱向分布有連續(xù)的6條張開裂縫[2],走向大體一致為NE72°,延伸長度總和近40m,張開寬度一般在1~3cm,局部甚至達到8cm,在裂縫處用鋼筋可輕易插入,深度2m以上。變形區(qū)域水平方向長約35m,寬約33m,坡面斜長約36m,壩面馬道以上區(qū)域沉陷,沉陷深度0.1~0.3m,馬道及馬道以下區(qū)域隆起,隆起高度0.2~0.4m,混凝土護坡亦出現(xiàn)變形,但壩上游邊線未發(fā)生明顯位移。
水庫位于樂昌市西北部的秀水鎮(zhèn),屬于丘陵~低山地貌,庫區(qū)所在山谷為U型河谷,高寬比范圍1:6.5~1:5,谷底平坦,谷坡陡斜,沖積地貌不發(fā)育。庫區(qū)內主要地層有第四系沖積(Qal)堆積的粘性土、殘積(Qel)的砂質粘土、左岸岸坡出露的石炭系下統(tǒng)大塘階測水組(C1c)砂巖或泥巖,右岸岸坡出露的石炭系下統(tǒng)大塘階連縣組(C1l)石灰?guī)r。庫區(qū)左岸地表石灰?guī)r出露情況較好,產狀N10°W∠SW33°,層面發(fā)育,為中厚層狀夾薄層狀,呈弱風化狀態(tài),發(fā)育有兩組共軛節(jié)理,第一組節(jié)理產狀N8°W∠SW75°,屬走向節(jié)理,溶蝕現(xiàn)象不明顯,多閉合,地表延伸長度較短,與壩軸線交角約為81°。第二組節(jié)理產狀N15°E∠NW80°,屬斜向節(jié)理,溶蝕現(xiàn)象較為明顯,多呈現(xiàn)為陡立的溶隙,溶縫寬20~40cm,充填泥質,地表出露延伸長度7~10m,與壩軸線交角約為58°,與壩址河谷走向一致。
本項目布置的3個鉆孔均在變形區(qū)域內,變形區(qū)地質剖面如圖1,其中ZK1布置在第一次塌陷位置附近,ZK2布置在第二、三次塌陷位置附近,根據(jù)ZK2取土芯觀察及取樣試驗結果,該處下伏壩體土層土質相對較軟,且于壩基面附近發(fā)現(xiàn)一處20cm的土洞,其分布范圍不明。壩基為殘積砂質粘土及弱風化石灰?guī)r,基巖裂隙較發(fā)育,但未揭露有溶洞。TK1及TK2布置在壩前坡縱向裂縫上,裂縫在豎直方向延伸較短很快閉合,坑壁未發(fā)現(xiàn)有明顯的滑動面。
圖1 變形區(qū)Ⅰ~Ⅰ'地質剖面圖
變形區(qū)縱向上土體由壩體填筑土和壩基殘積土構成,其中壩體填筑土可分為壩前坡培厚土和舊壩體填筑土,壩體內還存在相對軟弱土體,室內試驗定名均為低液限粘土(CL)或含礫低液限粘土(CLG)。壩體土擊實試驗結果顯示壩體土料最大干密度ρmax=1.70g/cm3,最優(yōu)含水量Wop=19.2%,粘粒含量9.5%,壩體土物理力學指標對比見表1。壩前坡培厚土和舊壩體填筑土性質差異較小,但均出現(xiàn)填筑質量問題,具體表現(xiàn)為土質一般,填筑質量較差,碾壓不緊密,天然含水率及塑性指數(shù)偏高,甚至局部為高壓縮性土,飽和快剪指標偏低。與壩前坡培厚土及舊壩填筑土整體特性對比,軟弱土天然含水率高27.2~31.6%,干密度低8.6~9.2%,孔隙比高19.6~22.1%,壓縮系數(shù)高19.0~31.6%,飽和快剪凝聚力低33.0~39.7%,內摩擦角低31.1~36.0%。
本次物探勘察[3]測線網(wǎng)狀布置在水壩的迎水面,目的是采用合適的物探手段查明壩體有無土洞分布、滲漏通道、輕微滑動面等要素,并進一步分析巖土體的分層規(guī)律以及基巖的起伏形態(tài)。物探方法采用高密度電法和淺層地震面波勘探法。
物探方法解譯原理:高密度電法測量壩體,當介質均勻分布時,由于淺表部干燥密實,下部水分增多,視電阻率等值線呈層狀分布,從壩頂向下呈降低趨勢。當壩體內存在不均勻土體、裂縫、滲漏通道等隱患時,則視電阻率等值線梯度變化大,出現(xiàn)高阻或低阻異常閉合圈,因此可根據(jù)視電阻率等值線的變化情況及曲線形態(tài),結合地質情況和壩體特征,推斷隱患的性質、產狀、和埋深等情況。地震瑞利面波法對壩體的滲漏區(qū)進行勘探具備了很好的地球物理條件,軟弱層與上下巖土層存在明顯波阻抗差異,表現(xiàn)為軟弱層或富水層面波速度較低。
通過綜合物探方法,解釋推斷了D1-D4號測線斷面圖(圖2),B1-B1’測線面波速度反演等值線圖(圖3上),結合鉆探成果繪出壩體異常位置的平面邊界范圍圖(圖3下),勘察區(qū)內并未發(fā)現(xiàn)滲漏跡象,未測到明顯滑動面的存在。基本查明了4處軟弱體或富水區(qū),馬道附近下方為大面積分布區(qū)域。
表1 壩體土物理力學指標對比表
圖2 物探推斷地質解譯圖
圖3 面波速度反演等值線圖(上)及軟弱體平面分布范圍圖(下)
壩體產生變形的過程及原因主要總結為以下幾點:
(1)歷史上壩體迎水坡曾發(fā)生多次塌陷,推測為壩基長期的異常滲流引起滲透變形,掏空上游壩基形成空隙所致。
(2)壩基部位的空隙使壩體土在自重下發(fā)生多次沉陷,沉陷破壞了土體結構,又由于該部位壩體填筑質量差,原本壩體土的壓實度不達標,因此壩體土的密實度下降,在庫水正常滲流作用下馬道以下的壩土體逐漸軟化。
(3)該壩屬于均質土壩,則前壩坡變形可視為粘性土邊坡變形問題,馬道以下壩腳土層軟化,正常蓄水時長期處在飽和狀態(tài),其稠度狀態(tài)一般呈軟可塑狀態(tài),抗剪強度極低,軟弱土體在庫水位下降后脫水固結緩慢,抗剪強度仍然較低。下部剪應力超過該處土料實有的抗剪強度因而產生塑性蠕變,導致上部坡面出現(xiàn)一條或數(shù)條裂縫,由斷續(xù)分布而逐漸連通。馬道以下壩腳軟弱土層沉陷變形,牽引上部土體開裂下移,前坡整體受坡腳擋墻(阻滑體)阻擋,未產生整體滑動,使得呈現(xiàn)上部開裂,中部下陷,下部隆起的變形特征。
因此,歷史上壩基部位的異常滲透變形是根本原因,壩體土質較差碾壓不緊密是次要原因,后期加固培厚所產生的荷載是本次蠕動變形的誘發(fā)因素。壩坡的蠕動變形常為滑動變形前兆,嚴重可發(fā)展成滑坡[4]。壩體和壩基中軟弱面(帶)的存在,為可能滑動面(帶)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條件。處理建議:馬道上部削坡,或適當降低壩高;馬道以下存在軟弱土體,建議該段整體翻坡碾壓,全部挖除軟弱土回填并分層夯實抗剪強度高的土料;當考慮到翻坡碾壓施工難度以及對壩體穩(wěn)定不利影響而選擇部分挖除軟弱土體時,還應在馬道以下增加防滑體或增加鎮(zhèn)壓臺等壩腳壓重。
早期中小型水庫均質土壩的險情隱患發(fā)生既有其歷史原因并受制于當時經(jīng)濟和技術條件,也有后期管理上的原因,具體有以下幾點表現(xiàn):
(1)建壩時基本上無勘察工作,無據(jù)可依,給后期病險查因的勘察工作增加了許多難度,在不了解壩基巖土層的性質以及斷層破碎帶或節(jié)理密集帶的特征情況下,對壩基清基不徹底或者需要做壩基處理的未做,往往產生滲漏及滲透穩(wěn)定問題,如本例就忽視了對喀斯特地區(qū)節(jié)理溶隙密集帶的防滲處理。
(2)建壩時對壩體土料的性質認識不足,采用了不符合均質土壩用料質量技術標準的土,如本例壩體土料塑性指數(shù)范圍在17.1~23.5,大部分土對含水率比較敏感,難于壓實,干濕變化時變形大。
(3)建壩時施工機械功能低下,土的實際壓實度偏低,如本例施工中就是用人工碾壓或拖拉機帶平磙,即使工程建成運行幾十年檢測干密度仍然遠遠達不到技術標準。
(4)壩基滲漏曾長期存在,但由于工程等級較低、管理和經(jīng)費等原因遲遲未能解決,致使異常滲透變形掏空壩基形成空隙。后期除險加固在未能查明病因的情況下盲目培厚壩體,誘發(fā)新的問題。在水庫除險加固中各方應重視勘察工作,同時勘察也可以多采用新的方法,如物探方法具有透視性、高效率、低成本的優(yōu)勢,雖然有其局限性和條件性,而且解譯時具有多解性的缺陷,但在探測大壩的洞穴、裂縫、滲漏通道等隱患方面[5],有時能發(fā)揮很重要的作用,應結合具體的地質條件合理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