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立誠
清政府以及洋務派一些大員的毛病,是死抱著國有制。
比較突出的是張之洞。1899年,他擔任湖廣總督,開始籌辦漢陽鐵廠,竟聲明“非為牟利起見”。不“牟利”,自然就不重視價值規(guī)律,不按市場規(guī)則辦事。
首先在選址上出了問題。張之洞決意把工廠設在武漢,煤和礦石均須逆流而上長途運輸,費時費資。盛宣懷建議設在黃石,煤礦、錳礦都在近處,自然能夠節(jié)約,張之洞就是不聽。其次,進口煉鋼爐,糊里糊涂買錯了型號,煉出來的鋼容易脆裂。第三,把一大堆完全不懂鋼鐵生產的候補知縣之類派到工廠當頭,大小領導崗位都由官員充任,惡斗成風,營私舞弊,貪污浪費,官場上演“全武行”。結果效益奇低,虧損巨大。
盛宣懷曾經這樣概括張之洞的“企業(yè)管理”:“香帥(張之洞)躬親細務,忽而細心,錙銖必較;忽而大度,浪擲萬金。忽而急如星火,立刻責成;忽而置若罔聞,延擱數(shù)月。一切用人用款皆躬親其權?!?/p>
其他如云南銅礦,也犯這個毛病,導致失敗。一個叫錫珍的人給軍機處上的折子,指陳礦務成敗,頗能擊中要害。他說:“歷年試辦開礦,率少成效,何也?蓋由官辦不由商辦也。事經官辦,積習難除。繁費既多,虧挪不免?;蚣鏀z他務,不能專一,派員經理,漫不經心,何能持久?”
他對辦礦務提出的建議是:“招商集股,發(fā)票收銀,官不過問,但將清冊具報,如何付利,如何歸本,較若畫一,不得參差。有舞弊者,官為懲治。盈之與虧,商自任之。必能辛苦經營,眾擎易舉。如是,庶可以工榷算,致精良,節(jié)浮費,審實效,亦公私兩便之道也。”
他警告說:“官獨專其事權,則弊多而利少。故不如令商任其事而考其成,以期有利無弊,風氣亦可以漸開矣?!?/p>
李鴻章是個明白人。官督民辦的輪船招商局賺了錢,一些官員紅了眼,一再要求收歸國有。李鴻章生前對此堅決抵制,在總理衙門支持下,總算維持了官督商辦,算是帶著“紅帽子”經營。李鴻章去世之后,輪船招商局被袁世凱收回官辦,連連虧損,不得不賣掉幾個碼頭。光緒、慈禧去世,袁世凱一度下臺,盛宣懷經過力爭,才將輪船招商局又改為商辦。
清政府垮臺的近因之一,就與“國有”相關。先是清政府批準粵漢、川漢鐵路民辦,入股民眾甚多。然而,到1911年5月,先前一直力挺民辦的盛宣懷就任郵傳部尚書(部長),當了官,立場發(fā)生180°大轉彎。他代表清政府悍然宣布“鐵路干線國有”。老百姓痛恨政府說話不算話,設套圈錢,群起反對?!氨B愤\動”于是興起,成為辛亥革命的間接導火索,幾個月之后,清政府就嗚呼哀哉了。
(摘自《歷史的拐點》東方出版社 圖/子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