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德華
(湖南省新化縣槎溪鎮(zhèn)金溪學校,湖南新化 417628)
梅山文化總是帶著神秘色彩出現(xiàn)在世人面前。文化資源豐富多彩,充滿神奇的魅力。蚩尤故里、秦人梯田有著無窮的文化底蘊;梅山龍宮、大熊山日出有著令人神往的景觀;梅山歌謠、民俗民諺展示著梅山的獨特風情……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過:“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在課堂教學中,如果能用活“大自然、大社會”這本書,將梅山文化融入到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深入發(fā)掘,巧用活用,不但對教材內容作了有益的補充,而且能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意識,開創(chuàng)師生互動的良好局面。
梅山文化的神奇在這里不必做過多的闡述,因為新化已故詩人周少堯先生對梅山文化做了精辟而詳盡的解說。梅山文化做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寶庫中一個微不足道的小點,脫胎于原始的民族文化,經長時間的沉淀,再染上地方色彩,顯得格外神奇。
怎樣利用好這些豐富的文化資源并把它融入到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呢?這是一個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線教師需要考慮的問題。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考慮學科的教學要求;其次要考慮學生實際;然后選擇好健康有趣的內容,設計好教學方法,使學生樂學,學有所得。這些文化不單是語文教學中可以用到,也可以適當?shù)卮┎迤渌骺频慕虒W中。
這里,略舉一例加以說明。
在學校組織的一次學生百科知識競賽中,我曾以天干地支紀年法為切入點,編寫了一道這樣的題目:
天干地支紀年法是我國比較通用的紀年方式,俗稱農歷。它的構成是由天干和地支按下表的方式按下表的方式排列,如甲子年、庚午年、丁丑年,這樣組成60個年號,每60年一個輪回,一個輪回叫花甲,所以年滿60歲,叫花甲之年。請回答問題: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 壬癸甲乙丙丁…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 申酉戍亥子丑…戍亥
① 60花甲天干用了幾次?地支用了幾次?
② 小明說:“我和我爺爺出生的年號、月份、日子相同。”你是怎樣理解的?
③ 你的數(shù)學老師是癸卯年出生的,到今年(2013年)農歷癸巳年多少歲?
④ 偉偉說他是己申年出生的。你認為他的說法對不對?為什么?
這些問題看似與任何學科無關,其實不然,它影射了許多的數(shù)學知識:一一對應、公倍數(shù)以及相關的推理過程,這一考查,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能力,又通過學生身邊的實際,使學生明白了一個道理,任何知識都能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也就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綜上所述,只要我們肯動腦筋,這些傳統(tǒng)文化就能在教學中為我所用。
《寫作學》中就明確提到,提高寫作的兩條基本途徑是向書本學習和向人民群眾學習。民間語言豐富多彩,不乏精辟、精彩之處,如果將其靈活地應用到寫作中,就能增強文章的地方色彩和可讀性。
中小學語文教材中出現(xiàn)了很多諺語俗語,這種語言很受學生青睞。鄉(xiāng)土語言雖名不見經傳,但更貼近學生生活,如“嘴巴長在額頭上” 、“眼睛長在腦頂心” 等群眾口語(前者譏諷那些善于說大話的吹牛之輩,后者譏諷那些好高鶩遠、目空一切的人),這類語言形象生動,蘊意悠長。在教學中加以運用,把書面語和方言和諧整合,能極大地提高學生對語言的理解能力和運用能力。如果讓學生深入到實際中去廣泛地搜集民間語言,養(yǎng)成長期積累的好習慣,對學生學習母語、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是大有裨益的。同時,不少鄉(xiāng)土語言的含義往往超出字面,可以引申出更深刻、更普遍的生活道理和人生哲理。如:“日里慢慢遛,夜頭熬燈油”提醒人們不要浪費時間,白天的事不要等到夜里去做;像“按著石頭浮游”, 告訴人們做事要腳踏實地,不要有不切實際的想法。經常接觸這些思想正確、勉勵性強的語言,使學生會在學習語言的同時,逐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 本土文化中蘊含著大量的教學資源,如果有意識、有目的地將其滲透到教學過程中,這是一舉多得的教學手段。
梅山文化的神奇,主要表現(xiàn)在悠久的歷史、神奇的地貌、獨特的風俗習慣等許多方面。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去仔細觀察奇特的自然景物,哪怕是再細微的事物,也要從平凡的表象去發(fā)掘它的內在美,激發(fā)學生愛國愛家之情。首先,可以讓學生從蚩尤故里體會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從大熊山的千年銀杏感受到生物界的奇妙進化,從紫鵲界秦人梯田神奇的灌溉方式了解大自然的奧秘,從梅山龍宮美輪美奐的景物去領略造物主的神奇,從陳天華、羅盛教的生命軌跡去品味梅山人的精神風貌……這種親身踐行的方式比起關在教室里紙上談兵,自然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也能使這種鄉(xiāng)土文化資源得到有效利用。其次,可以讓學生走進自然,融入大自然的懷抱,聆聽大自然的呼吸,感悟自然的神奇與美麗。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興趣特點,有目的開展相關的語文實踐活動,激勵學生積極的去觀察、思考、體味。春暖花開時,教師帶著學生去春游,引導學生觀察春天的特征,并隨景隨情進行以“春”為話題的口語交際;秋收時節(jié),和學生們一起走向金黃的田野,親眼目睹豐收的景象,體味農民勞動的艱辛,感悟生活的真諦。這樣做,大自然、大社會才真正成為教學的活教材。
傳統(tǒng)節(jié)日在不同地域有著不同的特色。在古梅山地域,傳統(tǒng)節(jié)日更具地方色彩,春節(jié)、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傳統(tǒng)節(jié)日,不僅有著獨特的慶祝方式,而且有著明顯地域文化底蘊。如果教師能根據這些節(jié)日的不同特征,合理組織與語文學科相關的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從書本中走出來,走向社會,調查這些節(jié)日的來歷及習俗,做好調查記錄,寫成調查報告,再在班上交流,由此讓學生實實在在地融入本土文化的氛圍,從中感悟本土文化的神韻。春節(jié)期間讓學生收集各色的春聯(lián),開學后與同學交流,教師擇優(yōu)賞析,引導學生從中品味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精妙,然后讓學生動手仿寫對聯(lián);清明節(jié)讓學生祭掃烈士墓,然后談體會,明白今天的幸福是無數(shù)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端午節(jié)看龍舟、祭屈原,結合實際品古詩……這樣,不僅讓學生開闊了視眼,積累了知識,活躍了思維,而且養(yǎng)成積極探究的良好習慣。這樣的實踐活動學生很樂意參與,并且在參與的過程中提升了自己的綜合素質。
總之,神奇的梅山文化蘊含豐富。這些文化元素在個體成長和社會進步中,發(fā)揮著積極的教化作用。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適時、適量、適當?shù)貪B透本土文化,在豐富教學內容、優(yōu)化教學結構、增強教學趣味、拓寬學生視野等諸多方面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教師應該積極引導學生時時關注這片生我養(yǎng)我的土地,去認識、發(fā)現(xiàn)、領悟其中蘊含的深厚的文化內涵。這樣,會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全面的精神養(yǎng)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