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聰
(福建省漳平市第一中學,福建 漳平)
逆向思維教學方式是指教師將難以生動直觀表達的單調理論作為原材料,帶領學生進行逆向推導,從而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這種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深刻理解、深刻記憶,幫助教師高效且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在進行高中生物復習課程教學時,教師通常會采用逆向思維教學方式。這種方式是由已知結果來推導問題產生的過程,從而再推導出產生問題的原因。教學設計可以從追求的結果出發(fā),在確定好追求的結果后,要進行方案評估以及具體的教學設計。逆向思維教學方式在高中生物復習課教學中,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準確計算遺傳題。
在進行高中生物復習課教學中,教師通常會采用由因到果、直接敘述的教學方式,學生對于這種教學方式往往會產生抵觸心理,甚至會出現(xiàn)昏昏欲睡的現(xiàn)象。采用這種方式來進行高中生物復習教學,往往產生的教學效果非常差。這時,教師便可以采用逆向思維的教學方式,先提出生動實驗現(xiàn)象,再引導學生去探索產生實驗現(xiàn)象的原因,最終引入到復習的內容中來,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探索精神以及求知欲望。例如,教師在對“同源染色體”這一概念進行復習講解時,學生難以理解定義中“形態(tài)大小相同,一條來自父方,一條來自母方”這一內容。這時教師可以采用逆向思維的方法,提出:在有絲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單體分開之后,形態(tài)大小相同的子染色體是同源染色體嗎?這一問題,讓學生予以思考,再帶領學生進行研究。其答案為不是,原因是它們的來源相同,都是根據單方染色體復制所得。其次,教師可以提出“形態(tài)大小不同的染色體就一定不是同源染色體嗎?”這一問題,繼續(xù)帶領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再對答案進行講解。其答案也是否定的,X,Y性染色體形態(tài)大小不同,但卻是同源染色體,促進學生深刻理解同源染色體的內涵。
對高中生進行生物課程復習時,難免會出現(xiàn)知識點銜接不上等問題。例如:“人體內環(huán)境與穩(wěn)定”中,食物中的營養(yǎng)物質與外界氧氣是如何到達腦細胞中的,學生較難理解,可以由“腦細胞正常生活需要哪些物質,如何得來”作為引導逆推。在正常教學時,教師可以用逆向思維來突破學生對教學重難點的理解,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基因工程中重組質粒的篩選。例如2016年全國I卷:根據質粒載體帶有的兩個抗性標記基因,來篩選出不同的轉化類型:未被轉化的,含環(huán)狀目的基因、含質粒載體、含插入目的基因的重組質粒。若是采用逆向思維教學方式,可以先根據轉化后的四種情況中所含有的抗性基因情況來進行篩選,這樣更能帶領學生將難點進行攻破,便于學生的理解。
學生之所以會出現(xiàn)同類型題經常做錯、做題速度過慢這些問題,是因為學生對于相關知識的理解不到位或者采用的方法不對。在探究酵母菌細胞呼吸方式時,組裝甲乙兩種裝置,甲裝置中一個錐形瓶中加入NaOH溶液,一個加入酵母菌溶液,另一個加入澄清的石灰水;乙裝置是對照組,將NaOH錐形瓶去掉,剩下兩個錐形瓶內溶液相同,對液滴的移動予以觀察。學生在對其進行解答時,通常直接觀察實驗現(xiàn)象來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最后都會一頭霧水。在解題時采用逆向思維方式,問題就會變得簡單起來。引導學生聯(lián)系酵母菌呼吸方式的三種可能,再根據結果進行推理,觀察液體是如何移動的,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準確率。
高中生在做遺傳題時,常用正反推的方式來推導親子代基因型、表現(xiàn)型以及配子類型、比例。在高考試題中,繁瑣的遺傳計算已不再是重點考查內容,因此,在簡單的概率計算中,逆推思維的應用常常更有助于快速解題。例如出現(xiàn)了果蠅雜交,且性狀分離符合基因分離定律,來求各個類型的果蠅遺傳概率問題時,通常可以采用逆向思維方式來解決這種類型的概率題。由可能出現(xiàn)的結論逆推來進行邏輯推理。再如,對于基因位置的判斷,在這種方式引領下,該類型的問題就會變得簡單起來。遵循著逆向的解題思路,就可以發(fā)現(xiàn)突破性解決問題的方式,從而提升解決遺傳概率類型題的得分率。
綜上所述,逆向思維教學方式可以開發(fā)學生的智力,對學生具有一定的啟示作用。它雖然與正常思維方式不同,但正由于該特性,靠順向思維難以解決甚至無法解決的生物題常采用逆向思維方式可以迎刃而解,與數(shù)學解題方式中的反證法類似。采用逆向思維教學方式,可以幫助學生解決難以理解的生物題,提升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從而提升學習效率。在逆向思維的引領下,既可以簡化解題過程,還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