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婷,王靜
高淳人民醫(yī)院兒科,江蘇南京 211300
過敏性紫癜是現代醫(yī)學病名,又叫許蘭—亨諾氏綜合征,是毛細血管無菌性改變所致的出血。其主要表現是皮膚紫癜、關節(jié)疼痛,部分患者可出現腹痛、腹瀉、便血等癥狀及血尿、蛋白尿等腎臟的一些表現[1]。主要原因是食物、細菌毒素或其它過敏性物質引起。該病與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主要區(qū)別是血小板不減少。血栓形成后誘發(fā)纖維蛋白溶解反應 (fibrinolysis),血漿素 (plasmin)切割纖維蛋白的產物之一便是D-dimer,因此D-dimer是凝血因子反應的標記[2]。隨著腫瘤的進展,凝血反應的產生,血栓不停的形成及溶解。使得D-dimer含量有可能隨腫瘤的惡化而升高,因而有機會用來評估腫瘤惡化的程度及預后[3]。組織經過發(fā)炎反應或是出血凝集反應之后會產生纖維蛋白[4]。選取2012年8月—2015年12月該院收治的60例小兒過敏性紫癜(AP)患兒按器官損傷情況分組進行D-二聚體和纖維蛋白原降解物(FDP)檢測對比分析,現報道如下。
該次研究經相關倫理委員會批準后實施,選取該院收治的60例AP患兒,其中男患兒28例,女患兒32 例,年齡 2~12 歲,平均年齡(5.8±1.6)歲。 根據患者的主型癥狀對AP患者進行分組,消化道癥狀、關節(jié)損傷、腎臟損害、腦損害、單純皮疹各10例、8例、12例、6例、24例。AP所有病例符合第8版《諸福棠實用兒科學》AP診斷標準,且患兒及家屬均自愿參與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同時選取同期的對照組60例進行檢測分析,其中男患兒30例,女患兒30例,年齡2~11 歲,平均年齡(5.6±1.7)歲。 兩組患兒的性別、年齡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入院第2日清晨,所有患兒均在空腹狀態(tài)下采集靜脈血3 mL,進行D-二聚體和纖維蛋白原降解物(FDP)水平檢測,檢測方法為:乳膠凝集試驗法。另選取同一時期的健康體檢兒童60名,在清晨空腹進行D-二聚體和FDP檢測。
D-二聚體和纖維蛋白原降解物的參考范圍:D-二聚體<0.3 mg/L,FDP<3 mg/L; 兩者的陽性標準:D-二聚體水平≥0.3 mg/L,FDP水平≥3 mg/L。
運用數理SPSS 2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描述,以 t檢驗,計數資料以[n(%)]描述,用 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各型小兒過敏性紫癜血漿D-二聚體水平比較,發(fā)現關節(jié)損害、腦損害患者陽性率最高(100.00%),其次消化道癥狀(80.00%),單純皮疹型陽性率最低(50.00%)。而對照組的陽性率則為1.67%。如下表1所示。
60例過敏性紫癜患兒,D-二聚體水平檢測的陽性例數為43例,FDP檢測陽性例數為42例,對照組檢測1例為陽性,其余均為陰性。差異有統計意義,P<0.05。
表1 小兒過敏性紫癜血漿D-二聚體水平
表2 兩組血漿D-二聚體水平和FDP檢測結果比較[n(%)]
小兒過敏性紫癜屬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以皮膚、黏膜、關節(jié)、內臟出血為特征的出血性疾病。常見皮下瘀點、瘀癍,壓之不褪色[5]?;純憾鄶凳沁^敏體質。過敏性紫癜是機體對某些過敏物質產生的變態(tài)反應,可增加血管通透性和脆性,引發(fā)廣泛性小血管炎,部分患者甚至出現滲血、水腫等癥狀,增加患者的痛苦[6-7]。目前認為:變態(tài)反應的作用機制主要有以下2種:①速發(fā)型變態(tài)反應。無補體參與,無菌性炎癥反應;②遲發(fā)型變態(tài)反應。補體參與,自身抗原抗體復合物[8-9]。
臨床證實:小兒過敏性紫癜主要是因無菌性血管炎(毛細血管、小動脈和小靜脈)造成皮膚損傷(真皮血管),病理組織改變可見:血管周圍:中性粒細胞及嗜酸性粒細胞浸潤,紅細胞滲出;鄰近血管:膠原纖維腫脹;血管壁:纖維樣壞死、間質水腫,嚴重者可發(fā)現壞死性小動脈炎[10-11]。粘膜下腸道改變:水腫、出血等,嚴重者可出現粘膜潰瘍。纖維蛋白是凝集過程(coagulation pathway)的末端產物[12]。在血栓素(Thrombin)的作用之下,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經切割形成纖維蛋白單體(fibrin monomer),纖維蛋白單體聚合之后會形成纖維蛋白聚合體 (fibrin polymer)而后形成血栓(blood clot)。人體除了血液凝集形成血栓之外,也有一套纖維蛋白分解機制來移除血栓,以免不斷形成的血栓造成全身性的影響[13]。D-Dimer就是血栓中的纖維蛋白聚合體被分解之后的產物。血漿中的血漿素(plasmin)被活化之后,會分解纖維蛋白,纖維蛋白單體由一個E片段連上二個D片段組合而成(D-ED)。纖維蛋白單體在血栓形成過程中會聚合、交叉連結成纖維蛋白絲(fibril)[14]。血漿素針對交叉連結的纖維蛋白聚合物切割分解,便會形成二個D片段組成的 D-dimer碎片[15]。
D-二聚體在繼發(fā)性纖溶癥時陽性或增高,其水平增高的機制是纖維蛋白凝塊形成以及繼發(fā)性的纖溶亢進,即以纖維蛋白為降解產物,而原發(fā)性纖溶癥是以纖維蛋白原為降解底物,所以D-二聚體在原發(fā)性纖溶癥時為陰性或不增高。該組資料顯示,AP患兒中伴有關節(jié)損害和腦損害為主型D-二聚體陽性率最高(100.00%),其次為消化道損害為主型(80.00%),單純皮疹型陽性率最低(50.00%)。AP患兒的D-二聚體陽性率(71.67%)及FDP陽性率(70.00%)高于對照組(1.67%、1.67%)。這一結果表明,AP患兒的 D-二聚體及FDP水平有明顯升高,且其陽性率與患兒的臨床癥狀有關。這一結果與溫杰等的[16]研究結果一致,但溫杰等僅對D-二聚體水平進行探討,并未對FDP水平進行研究,而在該次研究中,筆者對D-二聚體及FDP水平兩者在AP患兒中的臨床價值進行分析,但該次研究的病例較為單一,且并未探討兩者在AP患兒治療中的水平變化,仍需進行進一步的探討。
綜上所述,小兒過敏性紫癜患者的血漿D-二聚體水平較高,且其與各器官受損程度及疾病進展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