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超麗, 郁 新, 周莉萍
(江蘇省無錫市人民醫(yī)院 肝膽外科, 江蘇 無錫, 214000)
經(jīng)皮經(jīng)肝膽囊穿刺置管引流術(PTGD)是一種在超聲引導下進行的簡單、有效的膽囊穿刺置管引流技術,通過膽道持續(xù)引流達到減壓及緩解臨床癥狀的目的[1-2],從而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并改善患者生存質量。部分患者經(jīng)PTGD緩解癥狀后,可帶管出院返回家中,然后擇期進行手術治療,也有部分患者無法耐受手術或不同意手術治療而需要長期帶管治療。但患者或家屬大多缺乏管路護理知識,居家治療期間常伴有脫管、堵塞甚至感染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導致患者需要接受二次置管等治療[3],不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經(jīng)濟負擔,還嚴重影響患者康復。因此,PTGD患者帶管出院后的延伸護理對改善患者預后至關重要。目前微信已成為群眾廣泛溝通和交流的工具,可隨時隨地發(fā)送圖片、文字、語音及視頻,具有便于保存和分享的特點[4]。本院肝膽外科應用微信隨訪對PTGD帶管出院患者進行延伸護理,效果良好,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肝膽外科收治的110例PTGD帶管出院患者為研究對象,110例患者按照患者及家屬是否具備使用微信條件及意愿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56例,其中男35例,女21例;年齡41~85歲,平均(63.27±12.56)歲;疾病類型:急性膽囊炎16例、膽源性胰腺炎17例、低位膽道梗阻23例。對照組52例,其中男32例,女20例;年齡40~83歲,平均(62.86±10.74)歲;疾病類型:急性膽囊炎15例、膽源性胰腺炎16例、低位膽道梗阻患者21例。所有患者及家屬均具有正常的溝通交流能力。2組性別、年齡、疾病類型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1 常規(guī)出院指導: 對照組出院前給予常規(guī)健康指導,包括:①再次向患者強調保持引流通暢的目的及重要性,引流管應妥善固定,引流袋位置必須低于引流口,避免逆行感染,活動時尤其要注意,避免牽拉導致脫管,一旦脫管應及時返回醫(yī)院根據(jù)需要重新置管;②指導患者及家屬保持引流部位清潔干燥,講解無菌操作更換引流袋的方法、目的及頻率,每周更換2次,有污染時隨時更換;③注意觀察引流液的變化,包括色、量等,定時擠壓引流管保持通暢,若發(fā)現(xiàn)引流液量少或顏色變渾濁時應及時返回醫(yī)院檢查;④飲食指導:指導患者均衡飲食,加強營養(yǎng),避免進食辛、辣、刺激、油膩食物,戒煙、酒等;⑤盡量避免提、舉重物,適度運動、避免勞累;⑥患者在家遇到問題可門診復查或電話咨詢醫(yī)護人員。
1.2.2 微信隨訪: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lián)合微信隨訪,具體方法如下:①建立微信群:選擇1名富有健康教育經(jīng)驗及熟練操作微信的責任護士建立微信群,邀請本科室護士長、所有護理人員及本組患者或主要照顧者加入微信群;②定期推送相關知識:指定2名責任護士定期向微信群內推送以PTGD出院指導內容為主題的文字、圖片、語音、操作視頻等信息,每周發(fā)送2~3次,發(fā)送時間為晚上7點左右;③在線指導:責任護士每周固定3~5 d于固定時間段(晚7~8點)在線解答患者疑問,平時不定時上線解答患者或家屬的疑問;對有疑問者可通過上傳圖片由責任護士給予指導處理措施;引導患者及家屬采用文字或者語音的方式進行群內交流和討論;④定時提醒:責任護士定期通過微信提醒患者或其照顧者執(zhí)行引流管護理情況及門診復查,每周2次;⑤反饋式提問:責任護士可不定時在微信群內發(fā)送相關題目進行引流管護理知識提問,引導患者或其照顧者回答,若回答正確,群內予以表揚和肯定,強化認知,若回答有偏差或錯誤,則重新進行相關知識教育,及時糾正錯誤認知。
隨訪4周后,比較2組管路護理相關知識知曉率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管路護理知識包括引流管及引流袋的位置及固定、管路護理無菌操作、更換引流袋頻率、保持引流袋通暢、引流液病情觀察5項內容。記錄隨訪期間置管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采用SPSS 22.0軟件,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隨訪4周后觀察組管路護理知識知曉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管路護理知識知曉率比較[n(%)]
與對照組比較,*P<0.05。
隨訪4周后觀察組脫管、局部感染、引流管堵塞的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并發(fā)癥情況比較[n(%)]
與對照組比較,*P<0.05。
出院后隨訪是延續(xù)性護理的形式,是指護理人員對出院后的患者通過電話、短信、電子郵件以及QQ、微信等現(xiàn)代化通訊工具進行的一種開放式和延伸式的護理服務形式,能夠確?;颊咦≡号c出院后得到連續(xù)和有效的護理[5]。延續(xù)護理的最終目的是通過對患者持續(xù)不斷地教育、指導和咨詢,提高慢性病患者健康知識水平及對自我健康責任的認知,提高患者主觀能動性,從而促使患者在長期康復過程中積極參與自我健康的管理,更好地促進疾病康復和改善疾病預后[6-7]。微信是當下時興的一種高效的通訊服務渠道,因支持文字、語音、對講、視頻、圖片等多種形式的即時信息傳播和交流[8],是當前接受度比較高的信息傳播途徑。
PTGD帶管患者返家后對管路護理知識的掌握僅停留在離院前的出院指導水平,且患者回家后失去醫(yī)護人員的直接監(jiān)督和指導,導致遵醫(yī)行為下降。微信隨訪以圖片、語音、視頻等多種形式呈現(xiàn)給患者,可重復播放和閱讀,可鞏固和加深患者的理解和記憶,較之傳統(tǒng)單一的文字說教形式,更容易激發(fā)患者及其照顧者的學習興趣,提高其相關知識儲備,而且用于出院患者的隨訪可以降低護理成本,節(jié)約醫(yī)護人員精力[9-10]。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及照顧者離院后仍可以通過微信反復學習到PTGD管路護理相關知識,隨時都能夠獲得來自專業(yè)人員的幫助,增強了患者自我管理意識及照顧者的家庭照護水平,促使患者及照顧者妥善固定引流管及引流袋,定期更換引流袋及擠壓引流管,注意觀察引流液變化,從而降低了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管道護理知識知曉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脫管、局部感染、引流管堵塞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綜上所述,對PTGD帶管出院患者應用微信隨訪,有助于提高患者管路護理知識知曉率,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對促進患者康復具有重要意義,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