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美君
【摘要】本文論述教師從研讀文本這一角度出發(fā),帶領學生走進文本、理解文本、感悟文本的精妙,從而實現(xiàn)帶領學生走出文本,具備自我解讀說理性文本的能力,并試著圍繞一個觀點寫一寫簡單的事例;引領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走向能力訓練的遠點,讓學生能夠自我學習此類文本,培養(yǎng)自我解讀文本的能力。
【關鍵詞】說理文 文本解讀 語言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06A-0115-02
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教材出現(xiàn)了說理性文章,此類文本與議論文文體大致相同,有觀點的提出、事例的論證和論述所得出的結論。說理性文章條理清晰、結構嚴謹,通常用簡潔、概括性強的語言闡述一個道理,它有益于訓練學生的言語實踐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對于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教學來說,教師就是要從文本這一角度出發(fā),帶領學生走進文本、理解文本,感悟文本的精妙,從而帶領學生走出文本,學會自我解讀說理性文本,嘗試寫一寫簡單的事例來論證觀點。在解讀、運用說理性文本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思考:教什么、怎么教,教的效果如何?用怎樣的策略才能讓學生習得說理文的方法,掌握相應的語文能力。下面,筆者圍繞說理文本教學談一談策略。
一、把握文本特點,厘清文章結構
從結構上來看,說理性文章基本都是由提出觀點、論證觀點、得出結論三個部分組成。例如,蘇教版語文五年級《談禮貌》這篇文章,就是一篇蘊涵著中華傳統(tǒng)禮儀文化的說理性文章,作者先引用古訓闡明禮貌待人的觀點,強調使用禮貌語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然后分別列舉了三個典型人物(古人、普通人和偉人)以禮相待的事例,告訴學生:學會禮貌待人,恰當?shù)厥褂枚Y貌語言,就能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加和諧,社會生活更加美好。在教學過程中,聯(lián)系學生在四年級學習過的《滴水穿石的啟示》一文,筆者通過一個個問題的引導,讓學生發(fā)現(xiàn)說理文的結構特點,在原有教學基礎上,引導學生回顧說理性文本的結構特點,讓學生到文中嘗試找出這篇文章的觀點、事例、結論,帶領學生厘清文章脈絡,幫助學生實現(xiàn)自主學習的過渡,讓學生在學“漁”之技的基礎上,嘗到了自我學習的“魚”之樂。
二、品讀文本內容,感知文章語言
說理性文章中的事例一般采用概述的方式,簡明扼要地敘述整件事情,只有在體現(xiàn)文章論點關鍵處,才會在描寫語言、動作、神態(tài)方面著重筆墨,在事例敘述過程中去繁就簡,教師就要引導學生細細品讀文本語言,感知文本的創(chuàng)作技巧?!兜嗡┦膯⑹尽芬徽n寫了李時珍編寫《本草綱目》的事例。此片段只用了59個字,就精準地概括出李時珍為了編寫《本草綱目》,是如何堅持獲得成功的。在教學中,筆者先讓學生回顧《李時珍夜宿古寺》這一記敘文,通過對比兩篇文章,讓學生閱讀感悟說理文語言凝練、精準的特點。
而到了五年級,在教學《談禮貌》一文時,為了讓學生理解語言文字的特點,教師可以采用“扶放結合”的方式,先詳析第一個事例,如抓住了牛皋、岳飛問路的語言、動作,通過分角色感情朗讀、加動作讀的方式,讓學生從視覺、聽覺的比較中感受到牛皋“失口、失色”的無禮和岳飛的彬彬有禮,從而體會到了這一事例中語言運用的精妙。
有了之前的分析引領,教師就可以果斷放手讓學生自己學習,在圈劃、誦讀、評析中,他們完全可以通過找句子、同桌討論、大組交流的方式自主體會這兩個事例——“踩裙”和“刮臉”,體會語言文字的凝練、精彩之處,從而再次領略說理文中文字的凝練之美。
三、對比事例特點,找尋編排規(guī)律
說理性文章除了事例的表述,在結 構的安排上總會在每一個事例結尾處生發(fā)議論,闡述作者的觀點。如《談禮貌》這篇課文在三個事例之后,都分別有這樣的評論:(1)我們請人幫忙時要講禮貌,因為——禮到人心暖,無禮討人嫌;(2)當自己無意犯錯時要主動道歉,因為——禮貌待人可以在人與人之間架起一座理解的橋梁,減少相互間的矛盾;(3)當別人無意傷害自己時要寬容有禮,因為——文雅、和氣、寬容的語言,不但溝通了人們的心靈,而且反映出一個人的思想情操和文化修養(yǎng)。為了引起學生重視閱讀,教師采取讀悟并重的訓練并對此進行小結,提醒學生去發(fā)現(xiàn)議論文事例表述時的結構特點,總結其大致的規(guī)律。此外,文中對事例的選擇也頗有特點,既有文中古代英雄人物的故事,有普通群眾的故事,也有當代偉人的故事。第一個事例是有求于人,第二個事例是有過于人,第三個事例是別人有過于你。鑒于此,教師在問題的設計方面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文中的事例都是中國的?老師不是說事例的選擇可以古今中外結合嗎?能不能再舉第四個事例?這些問題一下子把學生的目光聚集到了本文的觀點“禮貌待人”上,使用禮貌語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讓學生懂得,說理性文章的事例必須具有典型性,選擇事例時要為論證觀點服務。
四、提煉語言特點,轉化運用能力
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帶領學生走出文本,形成自己的語言體系、思維體系,乃至價值體系。在說理文的教學中,教師要把學生的能力訓練定位于小事例的寫作上,尤其要讓學生發(fā)現(xiàn)文章結構和語言方面的特點,并實際運用到寫作上去。為此,教師要給予學生練筆的時間,寫一寫身邊發(fā)生的有禮或無禮的小事例,把從文本所得、所悟實踐運用于筆端,進一步理解說理文語言特點,有效轉化為運用的能力。
總之,教材是語文教學的載體,教師就是帶著學生走進文本、解讀文本,尋找解讀文本的技巧,又以教材為新的起點,引領學生們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逐步走向能力訓練的遠點,讓學生能夠自我學習同類文本,體會自我解讀文本的樂趣。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