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麗
(河南省鄲城縣婦幼保健院婦產科 鄲城477150)
子宮腺肌病為一種常見的婦科疑難病,是由于患者子宮內膜腺體和間質侵入子宮肌層,進而形成局限性或彌漫性的病變[1]。該病病因尚未明確,中醫(yī)認為由于患者瘀血阻滯沖任和胞宮而導致經行不暢所致,氣虛、氣滯、寒凝、熱灼和腎虛是該病發(fā)病的主要病因。30~50歲的經產婦是子宮腺肌病的易發(fā)人群,年輕未生育的女性發(fā)病幾率較低,患者主要表現為月經失調(40%~50%)、痛經(約25%)或不孕等。藥物干預和手術治療是目前主要的治療方式,但治療后往往只能緩解患者癥狀,尚無法根治,但患者絕經后可自行緩解。近年來有文獻報道稱[2],中醫(yī)綜合療法(四逆金鈴失笑散加減聯(lián)合獨一味膠囊)對濕熱瘀結型子宮腺肌病治療效果顯著,但目前相關報道較少,本研究就四逆金鈴失笑散加減聯(lián)合獨一味膠囊對濕熱瘀結型子宮腺肌病患者的中醫(yī)證候、血清CA125和子宮體積的影響進行了研究?,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86例子宮腺肌病患者(濕熱瘀結型)作為研究對象,患者年齡23~46歲,平均年齡(36.29±5.52)歲;病程 9~269 個月,平均病程(75.66±60.72)個月;臨床表現:83例繼發(fā)痛經,19例性交痛,15例持續(xù)性盆腔疼痛,58例肛門墜痛,32例不孕,48例月經量過多,15例經期延長。
1.2 納入標準[3~4]經西醫(yī)確診為子宮腺肌病者;經中醫(yī)辨證為濕熱瘀毒證的患者;治療期間服從性較強,能嚴格避孕者。
1.3 排除標準[5]CA125>350 IU/L或懷疑有惡化者;月經周期不規(guī)律者;中醫(yī)辨證為其他證型者;對本研究藥物過敏的患者。
1.4 治療方法
1.4.1 經期 采用湯劑四逆金鈴失笑散加減聯(lián)合獨一味膠囊進行治療。四逆金鈴失笑散組方:枳殼10 g,炙甘草 6 g,白芍 15 g,蒲黃(包煎)15 g,柴胡 10 g,五靈脂 10 g,炒川楝子 10 g,延胡索 15 g。用法:水煎,每日分3次服用,150 ml/次。在此基礎上口服獨一味膠囊(國藥準字 Z10970053),3次 /d,3粒 /次。4周為1個療程,治療3個療程。
1.4.2 非經期 采用湯劑蒲翹消瘰失笑散加減+中成藥+婦安寧栓直腸給藥進行治療。蒲翹消瘰失笑散組方:生牡蠣(先煎)30 g,蒲黃(包煎)15 g,玄參15 g,蒲公英15 g,浙貝母15 g,連翹15 g,五靈脂10 g,橘核10 g,荔枝核10 g,制鱉甲15 g。用法:水煎,每日分3次服用,150 ml/次。在此基礎上口服院內自制藥片(主要成分:制大黃、莪術、半枝蓮、桃仁、大血藤、土鱉蟲、薏苡仁、三棱等),3次/d,4片/次。直腸給婦安寧栓(院內制劑,主要成分:赤芍、黃柏、血竭、沒藥、蒲公英等),2次/d,1粒/次。4周為1個療程,治療3個療程。
1.5 觀察指標 觀察記錄入組時及連續(xù)3個月經周期月經結束后3~7 d患者的以下指標:(1)評定治療前后所有患者的中醫(yī)證候積分;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癥狀分級量化標準,中醫(yī)證候積分評分:輕計1分、中計2分、重度計3分,0分示癥狀消失或無。(2)檢測治療前后所有患者的血清CA125水平。(3)測定治療前后所有患者的子宮體積,子宮體積采用B超測定。見表1。
1.6 統(tǒng)計學處理 數據處理采用SPSS23.0統(tǒng)計學軟件,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治療前后的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后,所有患者的中醫(yī)證候總積分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的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分,±s)
表2 治療前后的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分,±s)
?
2.2 治療前后的血清CA125水平比較 所有患者的血清CA125水平明顯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治療前后的血清CA125水平比較(U/ml,±s)
表3 治療前后的血清CA125水平比較(U/ml,±s)
?
2.3 治療前后的子宮體積比較 所有患者治療前后的子宮體積無明顯變化,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治療前后的子宮體積比較(cm3,±s)
表4 治療前后的子宮體積比較(cm3,±s)
?
中醫(yī)認為[6~7],本病屬“痛經、癥瘕和不孕”的范疇,其病因主要為濕熱瘀結,氣機受阻,瘀血內滯,導致機體水濕運行不暢,久之化熱,加之患者飲食習慣較差,過食肥甘厚味,喜食辛辣等,內外濕邪相互作用而使胞宮、胞脈瘀血阻滯;經期血聚沖任,瘀血阻滯加重而經行不暢,表現為痛經;瘀滯久聚不化,結為癥瘕,導致痛經進行性加重;濕熱瘀阻,阻滯輸精通道,則不孕。
治療該病則以“清濕化瘀”為主,由于女性不同生理時期氣血消長有所變化,本研究中患者經期治以活血化瘀和行氣止痛為主,非經期以化瘀散結消癥和清熱解毒利濕為主?;颊呓浧诓捎盟哪娼疴徥ι⒓訙p聯(lián)合獨一味膠囊進行治療,四逆散有疏肝、理氣透邪解郁之功能,金鈴子散可增強疏肝瀉熱的功效,有通絡止痛之力。失笑散有活血化瘀、散結止痛之功。辨證加血竭、三七、三棱等以增強活血化瘀之力,用于瘀重于痛者;加乳香、姜黃、沒藥、香附等以增強行氣止痛之效,用于痛重于瘀者。與此同時,口服獨一味膠囊可增強活血化瘀和行氣止痛之功效。經期結束后,血海由重陰轉陽,氣血漸復,病情趨于緩和,則祛邪治本,以化瘀散結消癥和清熱解毒利濕為主。本研究還在患者非經期采用蒲翹消瘰失笑散加減,輔以中成藥口服及婦安寧栓直腸給藥,內外合治,增強了清濕化瘀和消癥散結的功效[8~9]。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所有患者的中醫(yī)證候總積分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的血清CA125水平明顯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治療前后的子宮體積無明顯變化,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中醫(yī)綜合療法治療濕熱瘀結型子宮腺肌病臨床療效顯著,能提明顯改善患者的中醫(yī)證候積分和血清CA125水平,改善患者臨床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