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秀
【摘 要】大道之行,天下為公。民本思想在十九大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中處處體現,無處不閃耀著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由孔子創(chuàng)立,在中國思想上占據不小的地位。習近平總書記將儒家治國理政思想與中國當前國情緊密結合,出臺一系列富國、強軍、惠民的政策,為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穩(wěn)步前進。
【關鍵詞】十九大報告;儒家思想;民本
儒家文化是以儒家思想為指導的文化流派,儒家思想由孔子創(chuàng)始,經曾參等弟子闡發(fā),子思進一步傳承,至孟子發(fā)展到頂峰。文化基因是精神、智慧和傳統(tǒng)在傳承過程中的紐帶和載體。儒家文化是一個信息豐富的文化基因鏈路,它順應人類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對個人發(fā)展、社會進步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充分把握社會現實,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融入到儒家文化中,使得我國優(yōu)秀的文化基因更加深入到我國的發(fā)展當中。
一、民本思想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人民,是國家之本,社稷之基,孟子在儒家民本思想的傳承中,將人民的地位高度提升到民貴君輕的地位。習總書記在報告中提及“人民”一詞203次,提及“以人民為中心”4次,并重點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一)富民
報告中,多次強調扶貧、脫貧工作。我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道路中,要保證全體人民都能享有良好的生活質量和水平,即使是貧困人民,也能夠脫貧致富?!墩撜Z·季氏》有言:“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比娼ǔ尚】瞪鐣?,絕不是大多數人的小康,也不是城市居民豐衣足食、享受生活,農村困難戶食不果腹;更不是東部發(fā)達地區(qū)躋身前沿一線城市,而西部山區(qū)的交通、照明、飲水問題都尚未解決。如果不徹底解決貧困問題,不盡可能縮小貧困差距,我們所謂的小康社會,不過是個門面粉飾,這樣的小康,勢必會引起貧苦民眾的不滿,進而影響我國的國際形象,更有甚者,某些西方學者將其作為噱頭,抨擊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如此種種,最終將導致社會動蕩不安、民心紊亂,受苦的仍是勞動人民。
脫貧的道路不是一帆風順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場攻堅戰(zhàn),所有人都要在脫貧道路上奮步前行,一個人都不允許掉隊。習書記在報告中對在發(fā)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問題的貫徹落實中指出;要為民生謀福利,補齊民生短板[1],通過各項扶貧政策,使每個人都摘下貧困帽。
(二)就業(yè)
“大道之行”講究男有分、女有歸,有勞動能力的人有稱心如意的工作,有一處“用武之地”。每年都有數百萬的高校畢業(yè)生涌入人才市場,還有諸多待業(yè)青年、失業(yè)人口、返鄉(xiāng)農民,因而,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yè),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之一。
就業(yè),是經濟發(fā)展的基礎,它就業(yè)保障人民生活的同時,也保持社會穩(wěn)定。人人都能各司其職、各盡其力,養(yǎng)活、養(yǎng)好自己的同時,又推進社會的發(fā)展。游手好閑、無所事事的人少了,搶劫、盜竊等亂象自然鮮有發(fā)生,整個社會也將良好的風尚。報告指出:就業(yè)是最大的民生。近五年來,黨和政府制定一系列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政策,將鼓勵創(chuàng)業(yè)與促進就業(yè)相結合。自十八大以來,城鎮(zhèn)累計新增就業(yè)人數達到6500多萬人,平均每年新增1300多萬人。勞動創(chuàng)造財富,勤于勞動的中國人民定能實現美好而幸福的生活。
(三)教育
孔子在《論語·堯曰》提出“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他認為統(tǒng)治者務必需得關注人民的愿望和需求,并盡可能滿足他們。因為人民的共同愿望和需求正是國家的發(fā)展方向。報告強調: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論語·子路》中記錄有冉有為孔夫子駕車去衛(wèi)國時,請教夫子人口多了且人民也富裕了之后要怎么樣做,夫子回答:“教之”。百年大際,教育為本。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繁多的國家,“富二代”畢竟是極少數群體,更多的則是尋常百姓。對于普通家庭出身的青年而言,取得成功的“捷徑”便是通過接受良好的教育,考上名校。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生活質量得到保障和提升的今天,社會道德和公民素養(yǎng)滑坡日益加劇,見義不勇為、醫(yī)鬧、醫(yī)托、倚老賣老等等不良現象屢見不鮮,對一個民族來說,人民信仰的喪失,是非??膳碌?。此時,教育,儼然成為解決這些拷問良知問題的關鍵和根本,也成為人們最關心的問題。十八大以來,我國對教育事業(yè)高度重視,對教育做了一系列措施,要努力培養(yǎng)社會主義接班人。子曰:“有教無類”,[2]就是要努力保障人人都能享有公平且高質量的受教育的機會,人人都有平等的機會實現自身的價值、服務社會、貢獻國家。
二、政治
當前,國際形勢正在發(fā)生復雜的變化,世界經濟增長格局的變化趨勢更加不確定,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綜合國力最強的發(fā)展中國家,國際地位不斷提高,日益成為國際舞臺上的重要力量。
(一)強軍
軍隊是要時刻準備打勝仗的,擁有強大的軍隊是國家繁榮富強的力量保障。報告中強調:堅持富國和強軍相統(tǒng)一??桌戏蜃訉ⅰ白闶场?、“足兵”、“民信”作為國家政治生活的基本要素,并高度重視軍隊的力量,認為 “足兵”是國強民富的基本條件。此外,孔夫子亦重視將帥的個人品質修養(yǎng),要“內外雙修”,既有強壯的體魄、高超的武技,又有高尚的品格和堅強的意志。習主席準確把握當前社會現實,在報告指出要加強軍隊黨的建設。誠然,新形勢下,面對各種挑戰(zhàn),軍營環(huán)境發(fā)生著深刻的變化。加強軍隊思想政治教育,以維持軍營的正氣。
(二)外交
凡物皆有兩端,如大小厚薄之類。[3] “執(zhí)兩用中”最終目的是達到和諧,“和”涵蓋了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自我的方方面面,乃是中庸的至高境界?!昂汀辈皇恰捌埡稀?、“迎合”,而是多層面的、有差異的統(tǒng)一,旨在尋找相通點,以縮小差別,從而化解沖突,達到彼此和解,通過共生,開創(chuàng)新局面。
十八大以來,中國開啟了新的歷史時期,躋身進入世界強國之列。但是中國永遠不會稱霸,永遠不搞擴張,中國是一個大國,始終高舉和平的旗幟,維護世界和平,我們將始終秉承互相尊重、和平共處、互不干涉內政的理念。我國提出“一帶一路”這是要與周邊國家共同發(fā)展,共同互惠互利,這也是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闡釋。夫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保ā墩撜Z·子路》)中國秉承“和”的思想,尊重他國的意識形態(tài)和國家制度,積極發(fā)展全球伙伴關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尊重各國人民的抉擇,攜手共創(chuàng)美好未來!
三、生態(tài)
中國古人強調天人合一,正是對人與自然交融相和的和諧關系的詮釋。報告也指出人與自然要和諧共生,人與自然本是同根,是共同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然而,當前社會,人類在盲目追求較高GDP的過程中,對自然造成嚴重破壞,日益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報告強調:必須堅持節(jié)約優(yōu)先、保護優(yōu)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旨在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孔夫子主張取物有節(jié),資源合理利用。孟子繼承了孔夫子的思想,他認為統(tǒng)治者應節(jié)制物欲,與百姓共患難,“食之以時,用之以禮,財不可勝用也”。[4]儒家認為,應以友善的態(tài)度對待天地萬物、愛護天地萬物,反對對山林的濫砍濫伐,對魚蝦、飛禽、走獸的濫捕濫殺,這不僅是古代先賢樸素的環(huán)保意識、可持續(xù)發(fā)展觀,更是一種推己及人的仁愛的表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始終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類過多地干預自然、打破自然的平衡和穩(wěn)定,最終這些破壞會反過來傷害人類。
孔子最大的夢想是“每人能夠安居樂業(yè),人人能夠互相信任”,這是老少盡皆怡然的和諧社會、小康社會。從時間上來看,小康社會是我們正在努力實現的現階段目標,而共產主義是我們努力追求并最終實現的長遠目標。十九大為我們實現中國夢指明了方向,這是一次具有歷史意義的大會,我們要始終貫徹大會精神,不忘初心,繼續(xù)前行,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向共產主義遠大理想闊步前進!
【參考文獻】
[1]《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編寫組.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5:247.
[3]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4]萬麗華,藍旭譯注.孟子[M].北京:中華書局,2006: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