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通州高級中學,江蘇 南通 226300)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化,“核心素養(yǎng)”成了教育熱詞,如何培養(yǎng)?筆者認為從“實踐”出發(fā),實施高中物理延展式教學,在發(fā)展學生實踐意識的同時,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也可以獲得有效提升,促進教學重、難點的有效突破。對于高一學生而言,開始學習時就會遇到若干個難點,“靜摩擦力”就是其中之一。作為幾種常見的力之一,學好靜摩擦力,將為學生學習動力學和靜力學打好基礎,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和知識基礎出發(fā)來組織教學。對于“靜摩擦力”,學生并不陌生,初中已接觸過這一概念,學生在生活中也遇到過,但學生的認識通常是片面的,如何促進學生更為全面地理解“靜摩擦力”這一概念?筆者立足于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基礎,設計了一節(jié)重實踐、重延展的物理概念課。
雖然我們無法把課堂搬到課外去尋找靜摩擦力,但是我們可以將生活中的情景精選到課堂中來,筆者在教學中通過多媒體課件呈現(xiàn)兩組生活圖片,引出摩擦力的課題,完成從生活到物理學習的有效延展。
圖片1:輪胎上的花紋和鞋子底部的紋路。教師提出問題:通過圖片的觀察,你知道這些花紋和紋路有什么作用嗎?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積極思考,很多學生情不自禁地抬起腳,聯(lián)系自己的行走特點,尋找答案。
圖片2:身體表面光滑的魚。教師提出問題:你抓過魚嗎?要一把穩(wěn)穩(wěn)地將魚抓住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是什么原因呢?
設計意圖:物理課堂不應拘泥于黑板、粉筆、物塊與小車等等,教師通過多媒體為學生展示生動形象的圖片以及視頻資料,能喚醒學生有關生活經驗的回憶。
摩擦力的基本類型對于學生并不陌生,但是高中教學不應該生硬地讓學生進行概念的復述,筆者認為可以通過設置問題的方式,完成一個有效的銜接。
問題情境1:小明要將一個非常重的箱子從A點搬到B點,問題是箱子太重了。你能為小明出謀劃策嗎?
學生紛紛說:搬不動,可以推著走啊。
問題情境2:如果小明在推的時候,發(fā)現(xiàn)很難推動,怎么辦呢?
學生討論后給出以下方案:可以在移動的路徑上澆一些油,增加地面的光滑程度;可以將箱子打開,取出一些重物,這樣推可以輕松一些……
問題情境3:你們的建議都很合理,澆油是改變接觸面之間的粗糙程度,取出一些重物出來是改變物體對地面間的壓力,這種做法都可以有效地減小阻力。但是老師就是要給大家出出難題,如果不采用這兩種方法,還有其他辦法嗎?
學生再一次討論后,給出建議:在箱子上裝上輪子,就可以更加輕松地推動。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三種情境中的摩擦現(xiàn)象,并安排學生對其進行適當對比。
設計意圖:上述三個問題情境引出三種不同的摩擦力,分別為靜摩擦力、滑動摩擦力以及滾動摩擦力。這些內容學生在初中已有認識,這一環(huán)節(jié)就是幫助學生回顧已學知識,為新知識的學習打下基礎。
實驗是最具物理味的課堂實踐活動,無論是演示實驗還是分組實驗都能夠給學生一種切身的體驗,引導學生觀察,實現(xiàn)從對知識的片面認識向全面理解的延展。
教師利用實驗來創(chuàng)設情境:讓每一個學生都拿出兩本書,讓學生將其一頁頁地交疊在一起,并緊壓一下,然后讓他們嘗試著抓住一本書,將書向上提起,看看會發(fā)生什么現(xiàn)象?學生驚奇地發(fā)現(xiàn)另一本書也被提起來了。
教師提出問題:下面的書受到重力,為什么沒有掉下去?
教師繼續(xù)讓學生實驗,兩個學生相互配合,各自抓住書的一端,相互對拉,讓學生觀察現(xiàn)象。學生發(fā)現(xiàn):無法將書本分開。
教師提出問題:為什么在拉力的作用下,沒有將書本拉開?
學生開始進行討論,因為他們在實驗中都很有感觸,所以討論時也就會產生很多深刻的認識:外加作用力都是沿著接觸表面的,而書本沒有發(fā)生運動,阻礙肯定也是沿著接觸面,因此不能是彈力,只能是其他性質的力,這個實驗和初中老師演示的筷子提米很相似,可能是靜摩擦力。
設計意圖:靜摩擦力是學生在初中已經接觸的概念,但是很多學生已經淡忘。教師在這一階段的處理必須慎重:重新引入和講解,必然導致基礎較好學生的心生厭倦,降低他們的學習熱情;若一筆帶過,則不少學生又無法及時喚醒記憶,會在學習中跟不上節(jié)奏。教師通過讓學生親身體驗,同時通過合作、討論,讓他們相互啟發(fā),最終突破學習的疑點。
實驗1:教師將書本用力按在墻壁上,并且讓學生一起模仿,操作這個實驗。
教師提出問題:大家看到了什么現(xiàn)象?為什么?
實驗2:教師讓學生一起撤掉擠壓在書本上的外力。
教師提出問題:大家看到了什么?這又是為什么?
進一步提問:如果接觸面光滑,則會發(fā)生什么現(xiàn)象?
分析1:“按住”書本表明書本既有接觸又有擠壓,“放手”則意味著物體之間沒有任何擠壓。由此得到推論:產生靜摩擦力必須要存在彼此的擠壓。
分析2:一旦放手則物體下落,而按住時由于有靜摩擦力的作用,物體保持靜止狀態(tài),這說明靜摩擦力的作用能夠阻礙相對運動的發(fā)生。通過對比可以發(fā)現(xiàn):要產生靜摩擦力就必須要存在相對運動趨勢。
分析3:接觸面如果光滑,則物體將會滑動,即無法產生靜摩擦力,接觸面粗糙則物體可以產生靜摩擦力,可以總結:產生靜摩擦力的接觸面要比較粗糙。
通過對實驗現(xiàn)象的分析,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出靜摩擦力的產生條件,同時也對靜摩擦力的定義進行了進一步的完善。
設計意圖:將書本按在墻上的實驗操作簡單而易行,有關現(xiàn)象也比較直觀,方便學生得出相應的結論,總結出靜摩擦力的產生條件。
教師演示毛刷實驗,當毛刷靜止時,刷毛處于自然下垂的狀態(tài);毛刷如果受到摩擦力,則其刷毛的彎曲情況將發(fā)生變化。教師預先演示:給刷毛一個向右的作用力,刷毛將向右彎曲。如果給刷毛向左的作用力,則刷毛將發(fā)生向左的彎曲,這一演示的效果能夠通過刷毛的彎曲方向來表示其所受力的方向。
教師將刷子放在桌面上,向右側拉它(毛刷沒有發(fā)生滑動),學生能夠清晰地發(fā)現(xiàn)此時刷毛向左。教師提問:毛刷所受到的靜摩擦力朝什么方向?學生答:刷毛向左,則摩擦力向左。教師提問:毛刷的運動趨勢朝什么方向?學生答:在外力作用下毛刷產生向右的運動趨勢。教師繼續(xù)問:運動趨勢的方向與靜摩擦力的方向存在什么關系?學生答:靜摩擦力的方向與運動趨勢方向相反。
為了驗證這一想法,教師繼續(xù)問:如果外力向左側拉,但是沒有拉動,你認為運動趨勢朝什么方向?靜摩擦力朝什么方向?學生猜想:運動趨勢向左,靜摩擦力的方向應該向右。教師提示:請自己驗證,并總結結論。學生拿起手邊的毛刷,自主搜集證據(jù)進行驗證。結合實驗,他們進行總結:物體所受靜摩擦力的方向總是沿接觸表面,且與其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
問題情境1:將物體放在斜面上,你能判斷靜摩擦力的方向嗎?
學生回答:物體在斜面上會產生相對下滑的運動趨勢,因此靜摩擦力的方向沿斜面向上。
問題情境2:除了通過運動趨勢來判斷,我們還有其他方法嗎?比如剛才按在墻壁上的書,怎樣研究靜摩擦力的方向?
學生回答:畫受力分析圖,從受力平衡角度來處理。
教師引導學生總結方向判斷的兩種方法:(1) 假設法,假設沒有摩擦力,由此來判斷物體運動的方向,這就是物體運動趨勢的方向,靜摩擦力的方向與該方向相反;(2) 二力平衡法,根據(jù)受力分析,運用二力平衡來判斷靜摩擦力方向。
設計意圖:靜摩擦力方向判斷的難點在于其抽象性,教學中教師采用毛刷來形象化顯示靜摩擦力方向,同時教師將探索和總結的權力都交給學生,讓學生自主進行知識的建構。
演示實驗:如圖1所示,教師緩緩拉動木板,由學生觀察彈簧秤的讀數(shù)以及小木塊的運動狀態(tài),提出問題:是不是拉力越大,靜摩擦力越大?
圖1
學生結合觀察,得出以下結論:物體處于靜止狀態(tài)時,所受拉力越大,則其所受靜摩擦力越大,當拉力達到一定程度后,物體發(fā)生滑動,則此后就不再是靜摩擦力。
學生還發(fā)現(xiàn),當拉力達到一定數(shù)值之后,兩個小三角形發(fā)生錯位,木塊由靜止過渡為滑動狀態(tài),此后拉力反而減小,而在小三角形發(fā)生錯位的瞬間,彈簧測力計的讀數(shù)達到其最大值。
學生結合現(xiàn)象總結出以下結論:外加拉力逐漸增大時,靜摩擦力也會隨之增大,二者間保持平衡的關系;當外力達到一定程度之后,靜摩擦力也將達到其最大值——最大靜摩擦力;當物體發(fā)生滑動時,它將會受滑動摩擦力作用,而滑動摩擦力要小于最大靜摩擦力。
設計意圖:教師通過演示實驗引導學生直觀地對木塊的運動和受力展開分析,并將學生的視線導向靜摩擦力的有關特點,這屬于一個定量的研究過程。
教師引導學生對本課所學進行總結,總結包括兩個層面:(1) 對靜摩擦力的知識脈絡進行梳理;(2) 對探究過程的體會和方法進行交流。
設計意圖:課堂進入最后環(huán)節(jié),學生已經出現(xiàn)人心浮動的情形,這時教師完全將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主進行總結,可以讓他們不由自主地靜下心來對知識和方法進行總結。
以上是筆者對靜摩擦力的教學設計和有關思考,在高中物理教學中,面對學生一個個學習難點,教師要分析學生的認知基礎,立足于學生已有經驗來展開教學,同時教學中要真正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樣才能提升我們的課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