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立新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陽明先生在貴陽文明書院講學,以悟道的心得闡述了知行本體,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說。
知行合一是什么?
首先是一種修身功夫論,知行一體是一種提高自身境界的修身功夫;其次是一種處事方法論,是一種把意識和行為有機統(tǒng)一起來的有效方法論體系。這種功夫和方法論,把人人皆有的至善良知本體,通過格物致知、去私欲存天理、道德意識與道德體履相統(tǒng)一,轉化為自己具有的主體良能,進而構建一個具有明德親民至善的“大我”,以正心正念應用于事事物物。
早在《尚書》中有這樣一句話:“知之非艱、行之惟艱”,意思是懂得道理并不難,實際做起來就難了“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識和思維意識?!靶小保饕溉说牡赖论`履和實際行動。在傳統(tǒng)儒家的知行觀中,“知”、“行”是分離的,其中最具影響力的是南宋理學代表人物朱熹的觀點,他認為知先行后、知輕行重、知行互發(fā);而陽明先生認為,知行本是一體的,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
知行合一道理并不復雜,但真正做到卻很難,原因在哪里呢?
從人的道德意識和思維意識,轉化為踐行和行動,對普通人而言,是自發(fā)自覺由心而發(fā)還是需要經(jīng)過艱難的“心境轉化”才能實現(xiàn)呢?陽明先生龍場悟道之后,進入了內(nèi)外一體的圣人境界,站在圣人境界,陽明先生清晰地看到了這個問題的本質原因:在圣人境界而言,圣人的心地是去除私欲,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以明德親民至善為一體,他的道德意識、思維意識和外在的道德踐履、實踐行動是一體的;而對于普通人,未經(jīng)修身或修身不夠的人,他的心地是有善有惡的,時常被內(nèi)在的欲望和外在的誘惑所迷惑,失去對本質道理的把握,他的道德意識、思維意識和外在的道德踐履、實踐行動是二元的,往往言不由衷,心行不一,根本的原因在于內(nèi)心的私欲還沒去除,并不是什么知先行后的問題。
那么,對于普通人,未經(jīng)修身或修身不夠的人,如何才能達到圣人境界呢?就是針對這個問題的探討,陽明先生給出了他的解決方案,那就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一種心法,一種把道德意識、思維活動與體悟踐行統(tǒng)一起來的絕妙方法論。
我們用兩個例證來解讀這個絕妙心法。
眾所周知,陽明先生也是著名的書法家,“吾始學書,對模古帖,止得字形。后舉筆不輕落紙,凝思靜慮,擬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既后讀明道先生書曰:“吾作字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學。”既非要字好,又何學也?乃知古人隨時隨事只在心上學,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王陽明年譜》)意思是說:“我開始學習書法時,只是對著古帖臨摹練習,這樣練來練去,只是學到了字的形象,內(nèi)在的神意卻毫無所得。后來我改變了學習書法的方法,舉筆不在輕易下筆,而是凝思靜慮,先在心中勾勒出字的形狀和筆畫,這樣練習久了之后,開始慢慢通達書法之道,后來讀明道先生的書論說,寫字的時候要恭敬,并不是字要寫好,只是用這個恭敬的態(tài)度就是學習?!边@段文字里,闡明了思維意識層面知行合一的內(nèi)涵“隨時隨事只在心上學,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
另一段例證是陽明先生答徐愛錄中關于孝的解讀,先生曰:“若只是溫清之節(jié)、奉養(yǎng)之宜,可一日二日講之而盡,用得甚學問思辨?惟于溫清時,也只要此心純乎天理之極;奉養(yǎng)時,也只要此心純乎天理之極。此則非有學問思辨之功,將不免于毫厘千里之繆。所以雖在圣人,猶加‘精一之訓。若只是那些儀節(jié)求得是當便謂至善,即如今扮戲子,扮得許多溫清奉養(yǎng)的禮節(jié)是當,亦可謂之至善矣!”(徐愛錄《傳習錄上》)這段文字的核心,正是闡明“此心純乎天理之極”也就是道德意識純乎天理,孝親就會由心而發(fā),溫清奉養(yǎng)在自然合宜,也正是道德意識層面上的知行合一。
這兩段例證分別從兩個層面闡述論證了知行合一的內(nèi)在含義,從圣人境界給普通人境界提出了一個修身進階的絕妙方法論——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在儒家思想體系里本是存在的,誠正格致修齊治平、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的寓意都具有內(nèi)圣外王一體的知行合一關系內(nèi)涵,但歷經(jīng)多年的儒家心法失傳之后,一般的儒生已經(jīng)把“夭壽不二”理解為“夭壽有二”,從而限于支離破碎的二元對立。
因著種種人生際遇,在內(nèi)外兩種“生死一念”的強烈沖擊下,經(jīng)歷了龍場悟道的陽明先生,在悟道中“發(fā)現(xiàn)”了知行合一這一儒家思想的絕妙心法;而一般的儒生極少有際遇去經(jīng)歷龍場悟道,需要在日常功夫修煉中來積累體悟才有可能知曉圣賢“夭壽不二”的“一以貫之”思想,所以說,知行合一,是頓悟者陽明先生,傳授給漸悟者后學儒生的一個不二法門,別無他法,別無捷徑!
編輯/書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