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張文質
人成長的奧妙在慢里面而不在快里面。對人成長最重要的是耐心,讓他按照自己的節(jié)律,按照自己的方式成長,才是最健康、最自然的成長。
我們小學里面學過一篇課文叫《小蝌蚪找媽媽》,內容是我們人類的想象:因為蝌蚪跟媽媽的形象距離太大了,所以人類想象蝌蚪要去尋找媽媽。其實蝌蚪是生下來就可以游泳、覓食的動物,它是不需要媽媽的。
但是人生下來的時候是需要長陪伴的,需要有人喂食的,需要有人給予情感、援助。負擔這些工作的最核心的人是母親,還有父親。陪伴的時間,是需要足夠長的,如果沒有這樣充分的滿足,他就會有一種精神上的巨大缺憾。這樣的巨大的缺憾,對于他后來的成長是具有決定性影響的。
人類在母親肚子里有十個月漫長的孕育過程,來到世上以后,他需要長時間在母親的懷抱里生活。如果沒有母親的懷抱,他就不可能有安全感。即使別人可以喂養(yǎng)他、陪伴他,也可以給他情感上的安慰,但是只有母親這樣的安慰是最為根本的一種安慰,所以我把母親的安慰,或者對于母親的需求稱為一種特殊的需要。特殊的需要是指,即使別人可以代替母親,但是人的天性里面對母親的需求是本質性的。一個人如果沒有母親,一個人過早離開母親,或者一個人有母親在身邊,母親不是真的愛他,對于這個人的情感的成長,包括性格、安全感、人際關系的能力等等,都有致命的影響。
某種意義上說,我們對人的這種需求,總體上還是低估了。我們很容易會把母愛跟其他的愛等同起來,而不是理解為一種特殊的愛,實際上母愛是人的特殊的需求,是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
其實人的生命里面,都有不可或缺的幫助者——不可或缺的幫助者他一定是特殊的幫助者,而不是一般的幫助者,不是說孩子交給爺爺奶奶就可以。
我接觸了很多這類的案例。有一次,一個小學老師聽完我講課跟我說,我現(xiàn)在終于明白了為什么我跟我母親情感不好。同樣是女兒,我雙胞胎的妹妹怎么罵我都不要緊,我都是笑呵呵的。但我媽媽稍微說重一點,或者媽媽臉色不好,我馬上就非常敏感——不是媽媽有問題,而是早期成長里面,母愛的缺乏、安全感的缺乏導致的。
更糟糕的是,英國的精神分析大師溫尼科特在他的分析里面強調,早期的情感缺乏是表達不出來的。作為父母,甚至作為孩子本人,是不知曉這種缺乏會帶來多大的影響的。等你發(fā)現(xiàn)的時候,或者說等一個孩子表現(xiàn)出來的時候,就難以改善了,會變成終生的缺憾。
美國一所大學學者就研究,在孩子成長早期的幾種需求:對于家庭富足生活的需求,對于跟父母共同生活的需求,對于父母充分愛的滿足的需求,這三個要素中最不重要的就是財富這方面的需求。對于一個孩子而言,這個物質條件只要有最基本的條件就可以了。我們很多父母把家庭的重點放在追求更多的財富、更高的社會地位和更好的發(fā)展空間上。從父母對社會的理解方面來說這是對的,但是從孩子成長來看,這正好錯過了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期,錯過了孩子跟父母之間親密關系最為有效建立的時間。所以溫尼科特提出一個概念,他說做父母要做夠好的父母。
溫尼科特:早期的情感缺乏是表達不出來的,等一個孩子表現(xiàn)出來的時候,就難以改善了,會變成終生的缺憾
我問過很多人什么叫夠好的父母,如果打一百分,夠好的父母是多少分?我們很多中國的父母都說,至少80分才能叫夠好的父母,甚至有些人說打90分才能稱之為夠好的父母。維尼科特認為夠好的父母就是及格的父母,就是你能夠陪伴孩子,可以把生命注意力放在孩子最需要你的時候——就是在孩子三年級之前,父母親充分的愛,跟他生活在一起,真正愛他,由衷地關心他,能夠做到這里,你就是夠好的父母了。然后才是對父母其他要素的更高要求。當然,更高的要求有一些跟家庭的條件,跟父母自身的教養(yǎng),跟父母的文化程度,跟父母的社會地位有很大的關系。
但是,滿足孩子這些最基本的需求是所有父母都能夠做到的,所有父母能夠覺悟到了,就應該努力做到的。只要你沒有做到這一點,就不能稱為夠好的父母,這種夠好的父母一定是行動型的,真正地去投入時間,投入情感,投入你自己的身體。也可以叫時間性的投入,一個生命成長的最重要的過程,這個過程里面你需要跟孩子在一起。
所以從教育的角度來說,從人的成長的角度來說,比如說這個孩子遇到什么問題了,我們有時候很容易從具體事件、周圍的環(huán)境,或者他所遭遇的問題找原因。這樣找原因肯定沒有問題,壓死駱駝總是有很多稻草和最后一根稻草。其實你沒有想到,很多麻煩在孩子童年就深深埋下了。我們中國人有種觀點說孩子吃奶要吃到三歲。吃奶更多可以看作是隱喻和象征,并不僅僅是物質性地吃到三歲,它強調的是跟孩子之間的親密陪伴,身體親密相處到孩子三歲可能是最為合適的。如果一個孩子過早離開了母親,等于把他的眷戀給剪斷了,這種剪斷造成精神的困惑和精神的失戀是一生的缺失。一個人得的病,無論是精神還是身體,只要是童年得的,就是最難以醫(yī)治的??纯次覀兩磉叺呐笥?、親人,凡是在情感上缺乏安全感,其實都叫做不由自主的疾病,就是自己控制不了的,這種疾病的源頭往往來自早期的家庭生活。早期的家庭生活里面最嚴重的要不是母親缺席,要不就是母親即使在場,卻是一個在場的缺席者。
有一個女孩,有一天在微信里突然跟我打招呼說,張老師我要跟你學習家庭教育了。我說怎么了,你要結婚了?她說沒有,但她已經(jīng)生孩子了。大學三年級就生孩子了。這孩子又跟我說了一句,張老師我自己就是孩子,怎么就成了媽媽了?她確實年輕,22歲就做了媽媽。
我的一個朋友幾年前移民去了瑞典,前不久他生了第二個孩子。他太太懷孕以后,到醫(yī)院里面做產(chǎn)檢,找了醫(yī)生,跟醫(yī)生說大齡產(chǎn)婦要注意哪些問題。瑞典醫(yī)生就問她,你多大年紀?她說我36歲。瑞典醫(yī)生跟她說我們瑞典36歲是生第一個孩子的標準年齡,這個年齡的媽媽,其實在養(yǎng)孩子上會做得更出色。
我舉這些例子,是想說明一點,其實對于做母親而言,精神的成熟,遠比身體能力重要得多。我們今天對于生育的理解,仍然還把“母親越年輕生孩子越容易”這一類的思考放在第一位。其實作為一個母親,你自己心理沒有成熟,或者不是非常強烈渴望成為母親,沒有一種充分的期待和準備做一個母親,當你真正有孩子的時候,當孩子成長有一些麻煩,當孩子跟你的娛樂、你的生活、你的健康產(chǎn)生沖突的時候,你站在哪一邊?跟你的事業(yè)發(fā)展產(chǎn)生矛盾的時候,你到底做什么樣的選擇呢?其實這都是我們中國文化里需要思考的重大問題。我們仍然會把母親的發(fā)展,會把母親的娛樂和生活的需求放在很重要的位置。我不是說母親不重要,而是作為一個家庭,真的需要分工;作為一個家庭,也需要有價值的取舍。當你做了母親之后,你真需要把生命中的一半讓渡出來交給孩子。
其實,對于一個母親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她受過什么樣的教育,她有什么樣的經(jīng)濟地位,或者是她有什么樣的社會影響力;重要的是,她是不是真正愿意為孩子付出身體、時間、經(jīng)歷,包括自我發(fā)展的某種讓步。這個問題再深入說下去,就會涉及我們這幾十年所經(jīng)歷的包括婦女解放、男女平權等問題,這些都需要重新思考。也許恰恰是這些思想觀念的偏差,帶來了中國現(xiàn)代家庭更多的焦慮、更多的麻煩。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這話當然說得也對,也被提到一種高度,但是這個還是有問題的。在我看來,父母真的不是老師,父母就是父母,家庭就是家庭。一個學校辦得非常好,我們可以說它像家一樣溫馨,但是一個家庭再好,我們都不能說它像學校一樣。老師做得好,我們可以說老師像孩子的父母一樣;但是父母做得好,我們能說父母就像老師一樣嗎?這里面還是有一種過度強調的學校教育的觀念作祟,其實在這之前孕育很重要,哺育也很重要,當然還有陪育。
現(xiàn)代科學研究表明,哭是有需求的表現(xiàn),父母馬上做出回應之后,孩子會建立起一種比較健康的跟父母之間互動的模式
溫尼科特把孩子成長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零到六個月,這是完全依賴階段。孩子從眼睛發(fā)育來說也是有一個過程的,他最早看到的是母親的胸脯,母親的眼睛。也就是說他的視力只能看到抱著他的人,跟他最為親近的人。孩子一生下來,如果你讓他過早離開母親,他的安全感就會有問題,就會產(chǎn)生疏離感,孩子生下來后有一段時間跟母親依然是一體的。所以,充分滿足孩子的這種需求,就是教育做的最重要的一步。我對家庭教育經(jīng)常會這樣思考,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培養(yǎng)一個正常的人。你只要這一步做對了,孩子的情感就是正常的。我們先把孩子變得正常,保持他的正常,始終讓他生活在正常當中,這才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工作。
那么接著是7個月到18個月,這個時候叫相對依賴階段,其實相對依賴階段是孩子發(fā)展最快、最明顯的階段。孩子開始一步步地成長起來,也慢慢地開始會有一些表達、一些需求。盧梭有一個觀點,談到孩子哭了要不要馬上抱。其實這是全人類的古今難題。孩子哭了你要不要馬上抱?盧梭認為不要馬上抱,因為馬上抱孩子會產(chǎn)生依賴感,會產(chǎn)生貪得無厭的依賴性。但是如今有研究證明,孩子哭了之后最好馬上抱,哭是他有需求的表現(xiàn),你馬上做出回應之后,孩子會建立一種比較健康的跟父母之間親子互動的模式。其實孩子不會有盧梭說的壞心眼,孩子生活越健康,壞心眼越少。盧梭哪怕再深刻,在這一點上也不見得說得正確。
我這里有幾個說法,一個說法談到孕育,我強調是古法孕育。像我們古代那樣的生活,比如剛才說到自閉癥孩子數(shù)量的增加,今天還找不到原因。我覺得要解決這個問題,實際上在懷孕早期,可能要避免坐飛機,坐車、坐高鐵,盡量少在這種密閉空間里,還要盡量減少家庭孤獨的孕婦生活。另外還有身體的勞動,像我們古人那樣,應該保持身體勞動。
對于孩子早期的陪伴,我從《圣經(jīng)》里面得到啟示,《圣經(jīng)》里面圣母跟圣子的關系基本上是三個關系。第一個關系是抱著他,或者握著他;第二個關系是守著他,充滿鼓勵的去影響、支持孩子的成長。第三個階段,實際上就是精神上的斷奶,讓孩子走出去。其實,對父母而言,尤其是對母親而言,自身的斷奶同樣重要。但是人很奇怪,越是早期得到充分愛的灌注,這個孩子越容易斷奶。越是早期愛的匱乏,這個孩子越難斷奶。就是早期越是愛的匱乏,這個孩子越難建立自信,越難以自立,越對陌生生活充滿恐懼。
前兩年,南通一個小學老師給我打電話求助,說他們班上一個孩子上學一個多月了還是哭哭啼啼,整天都在哭,你有什么辦法?我說我不是神,但是我給你提一個建議。我說你不要給孩子講道理,你下課之后就到班上牽著這個孩子的手,到校園里面散散步。過了十多天,這個老師打電話說,張老師,現(xiàn)在這個孩子不哭了,但是有另外的問題,一下課孩子會跑到我辦公室,讓我牽著他的手到校園里面散步。我說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嗎?老師說我們家訪了,這個孩子是爺爺帶大的,其實這個孩子生活在恐懼之中,實際上這樣的孩子很可能終生難以斷奶。
其實我們周圍很多的人終生未成年,根本原因就是早期愛匱乏。這確實像日本心理學家河合隼雄所說的觀念,有的家庭真的會助長孩子的精神疾病。這個孩子本身沒有病,這個病不是生來的,而是長出來的。長出來病的麻煩往往在母親身上。有些母親跟父親之間關系有問題,對孩子特別眷戀;有一些母親自己童年有問題,對孩子特別擔心特別眷戀;有一些母親精神上有各種各樣的麻煩,她就把所有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這些對于孩子的成長都有很大的問題。
剛才我說到首先要培養(yǎng)正常人,有一些事情只要我們做對了,就對孩子成長有利。其實什么叫做對了?從來如此,古今中外從來如此,像這樣的事情其實就是對的。比如說早期我們陪伴孩子,我們對孩子接納和鼓勵,這一類事情只要做對了,這個孩子一生就沒有太大風險。
《圣經(jīng)》里圣母跟圣子的關系,第一個關系是抱著他,或者握著他;第二個關系是守著他,充滿鼓勵地去影響、支持孩子的成長
溫尼科特很有意思,作為臨床醫(yī)生,他要教父母如何抱孩子,要辦培訓班。我的一個朋友剛做了爸爸,他說他岳母一抱孩子,孩子就哭,岳父抱就不哭。按照我們的理解經(jīng)常會說,你看孩子跟外公親,跟外婆不親。其實我們很少想外婆是怎么抱的?也許是她抱的姿勢有問題。溫尼科特教父母抱孩子,他把早期的親子關系用這個詞概括,叫“抱持”,這個抱是充滿情感的,同時也是最束縛的,溫尼科特認為這是要學習的。我們的家庭教育文明程度不夠,還沒有進入到這么細致的階段。
溫尼科特教父母抱孩子,他把早期的親子關系概括為“抱持”,這個抱是充滿情感的,同時也是最束縛的
陪著陪著孩子就長大了,陪著陪著孩子跟你之間情感的眷戀就產(chǎn)生了。我說陪著陪著孩子就長大了是最自然的、最健康的,就是用最符合人性的方式長大了。不是像我們以前說的“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孩子要更早吃苦,更早地歷練,更早地接受挫折。教育就是“誤不得,急不得?!闭`不得就是每一個階段,最核心的工作不要誤了,誤了之后后面沒有辦法彌補;急不得,就是人成長有規(guī)律,不能操之過急,操之過急一定適得其反。
每一個人都有共同的時鐘和個人的時刻,共同的時鐘強調生命的普遍性,個人的時刻其實強調個人的特殊性。比如說我自己的孩子,我孩子說話特別早,7個月就會叫爸爸,1歲左右就能連貫表達。我孩子讀幼兒園的時候說了一句非常美妙的話,她媽媽馬上把它記下來。一天她在洗澡,一邊洗澡一邊玩影子,跟她媽媽說到底墻上的影子是我們的影子,還是我們是墻上影子的影子?她媽媽覺得怎么表達得這么復雜?這就是孩子特殊的語言能力。但是我的孩子走路很慢,到1歲多了,她還不會走。走路慢,就是她個人的時刻,這種事絕對急不得。
有一年我去一所學校講課,跟老師聊天的時候,有一個孩子跳著從我們面前過去了。我問老師這個孩子為什么跳著走?老師就跟我們說,他們家是三代單傳,爺爺有了孫子以后特別金貴,一天到晚抱著他,舍不得讓他爬,舍不得讓他摔跤。有一天爺爺發(fā)現(xiàn),放孩子在地上后他已經(jīng)會走路了——沒有經(jīng)歷過那個磕磕碰碰的階段,他就會走路了。但隨著年齡增長他們發(fā)現(xiàn),這個孩子沒辦法像正常孩子那樣走路,他是跳著走的,像袋鼠那樣跳著走。當時老師跟我感慨,生命所有節(jié)律都有道理,任何一環(huán)你錯了都有巨大的麻煩。中世紀神學家奧古斯丁說了句非常精彩的話,人的成長都叫做慢慢地快,人成長的奧妙在慢里面而不在快里面。對人成長最重要的是耐心,讓他按照自己的節(jié)律,按照自己的方式成長,才是最健康、最自然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