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鯤,王智玉,段榮榮,賈曉煒
近年來,關于高校女大學生的生殖保健調查和發(fā)病統(tǒng)計越來越多,調查表明女大學生的健康狀況不容忽視[1-3]。筆者在校醫(yī)院婦科門診工作,接觸到各種類型的就診患者,深刻體會到女大學生由于缺乏衛(wèi)生常識而患病的痛苦,甚至有些不懂醫(yī)學常識而耽誤就診的患者比比皆是?,F(xiàn)階段,學校把健康教育課作為選修課開展,但選修的學生并不多,有些學生雖然報名但未必來上課,且多數(shù)學生并不重視,因此探討高校女生健康教育模式及作用非常重要[4]。本研究采用隨機對照方式,選擇大一女生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健康教育對師范大學女生婦科疾病就診情況的影響。
1.1 對象 選擇大學下屬的A學院2016年9月入學的大一女生作為試驗組,同時期以其他3所學院大一女生作為對照組。試驗組女生102名,年齡(19±1.2)歲;對照組共263名,年齡(19±0.8)歲。
1.2 干預方法
1.2.1 對照組 學生自由選擇學校開設的健康教育選修課,本課題組沒有給予任何干預。學校健康教育課由校醫(yī)院醫(yī)師輪流授課,共計課時15次,授課內容包括內科、外科、婦科等方面,婦科內容僅占一個學時。實際參加選修課的對照組女生共計26名,占對照組總數(shù)的10.0%。
1.2.2 試驗組 學生在自由選擇學校開設的健康教育選修課的基礎上,參加筆者單獨開設的青春期女性保健健康教育講座。該講座安排在9-11月份,共4次,每次45 min,均在晚上7點開始,地點為階梯教室,授課內容依次為青春期生理衛(wèi)生、常見病防治、性與生殖健康、亞健康生活方式的調整等,授課采用PPT方式。試驗組選修健康教育課12名,參加女性健康教育講座的人員4次依次為92、89、93、98名。每次講座時收集學生感興趣的問題,然后下次講座時集中解答或1對1溝通。每次講座后發(fā)放相對應的宣傳手冊。
1.3 觀察指標 統(tǒng)計2016-12至2017-12兩組學生在婦科門診的就診記錄,計算并比較兩組常見疾病的發(fā)病率,分析兩組學生就診情況。婦科疾病的診斷按照《婦產科學》[5],疾病分三類:(1)炎性類疾病,包括陰道炎、子宮頸炎、盆腔炎等;(2)生殖內分泌疾病,包括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痛經、經前期綜合征、閉經、多囊卵巢綜合征等;(3)其他類,包括子宮內膜異位癥、子宮腺肌病及各種腫瘤等。對于有不適感,經診斷后不足以判定為疾病,即未給予任何藥物治療的患者歸為咨詢。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軟件,計數(shù)資料采用絕對數(shù)和率表示,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試驗組就診登記57例,就診率為55.9%;對照組就診登記218例,就診率為82.9%;試驗組就診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28.86,P=0.0000)。試驗組咨詢率(11.8%)低于對照組(22.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試驗組總發(fā)病率以及炎癥類、內分泌類疾病發(fā)病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表1)。
表1 兩組女大一學生婦科門診就診情況比較 (n;%)
健康教育是通過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tǒng)的社會教育活動,使人們自覺地采納有益于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減輕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預防疾病,促進健康,提高生活質量,并對教育效果做出評價。
3.1 師范大學開展女生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高校中女大學生生殖健康狀況并不樂觀,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和身體健康[6,7]。筆者作為婦科醫(yī)生,每日接診學生不少于20名,接觸了各種各樣的學生。就診學生中,有些是真正生病的,但也有一部分不是生病,只是生理性現(xiàn)象。生病的學生中,由于缺乏相關知識而耽誤病情的比比皆是,甚至有學生以為是懷孕而到校外小診所就診。還有的學生由于缺乏常識,又羞于向同學咨詢,把正常的生理現(xiàn)象當成了疾病,加重了心理負擔,影響了學習。婦科門診中,很多時候是在普及女性生理知識。目前,學校開展的健康教育課,給予婦科醫(yī)生的時間不足一個學時,講授的內容太少;而且,選修的學生較少,沒有發(fā)揮真正應有的效果。因此,對高校女生,尤其是女生比例較大的師范大學(男女比例約1∶4),對女生開展健康教育非常有必要。
3.2 健康教育的組織和實施 本研究中,筆者選擇了本校女生較多的一個學院,并在學院領導的支持下,利用兩個月時間4次講座完成了女生婦科健康教育。由于是學院統(tǒng)一組織,該學院女生幾乎全部參加,人員比例遠大于參加選修課的比例。筆者結合就診中遇到的各種疾病和問題,將高校女生的健康教育課分成四個講座,內容包括青春期生理衛(wèi)生、常見病防治、性與生殖健康、亞健康生活方式的調整等,內容貼近實際,通俗易懂。不僅有課堂上的理論傳授,還有課后的互動交流。與健康教育選修課相比,有以下特點:(1)學院層面組織,能保證女生參加的積極性;(2)授課內容全面,便于學生消化理解吸收;(3)課上課下互動,拉近了醫(yī)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
3.3 健康教育的效果評價 以往關于高校健康教育的研究很多,對其效果的評價多數(shù)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如健康教育前后相關知識回答的得分是否有改變[8-11]。本研究采用校醫(yī)院就診數(shù)據(jù)作為效果評價的依據(jù),客觀性強,相比問卷調查更有說服力;而且,學生外診需要校醫(yī)院開具轉診介紹信才可以報銷費用,所以婦科就診登記包括了所有發(fā)病人員,保證了統(tǒng)計結果的準確性。本研究結果表明,試驗組就診率低于對照組,說明對大一女生開展健康教育總體效果明顯,同時也減少了醫(yī)師的工作量。其中,試驗組咨詢率(11.8%)低于對照組(22.1%),說明健康教育提高了大一女生對女性生理衛(wèi)生及疾病知識的認知程度,能夠正確認識身體的生理反應,而不是擔心害怕、盲目就診。
本研究結果表明,試驗組總發(fā)病率,以及炎癥類、內分類疾病發(fā)病率均低于對照組,而其他類疾病與對照組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分析原因,炎癥類、內分泌性疾病受個人衛(wèi)生和生活方式影響較大,而其他類疾病則受遺傳、激素代謝紊亂等影響較大。如發(fā)病率最高的陰道炎,多數(shù)與患者不注意個人衛(wèi)生有關,就診中了解到,部分患者沒有專用的毛巾及盆,除洗澡以外不清洗外陰,內褲不能一天一換。很多患者反映,從小到大,沒有人包括父母給她們講這些衛(wèi)生常識,自己沒覺得不衛(wèi)生。因此,筆者在講座中,強調最多的就是改變學生的認知,認知變了才會有行為上的改變;同時內容上增加了很多結合學生實際的具體做法。本研究充分說明,對大一女生進行系統(tǒng)的健康教育,可以降低婦科疾病的發(fā)病率。
綜上所述,對師范大學大一女生開展系統(tǒng)的健康教育非常有必要,可以提高學生對青春期生理衛(wèi)生和疾病知識的正確認知,促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個人衛(wèi)生習慣和正確的行為方式,最終降低學生婦科疾病的發(fā)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