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輝,李 成,耿瑞慧,馬紅亮
武警特戰(zhàn)隊員的極限訓練,具有貼近實戰(zhàn)緊、難度強度大、安全風險高、標準要求嚴和逼近身體極限等特點,對特戰(zhàn)隊員的體能素質和訓練的科學性要求更高。由于自身靈活性或穩(wěn)定性的不足,有些特戰(zhàn)隊員在完成動作或訓練強度過大時,身體則無法保持正確的動作模式而導致代償性動作的出現,影響訓練效果并導致?lián)p傷的發(fā)生率增高。因此,在訓練前進行篩查,找出特戰(zhàn)隊員身體的薄弱環(huán)節(jié),設計出針對性的糾正性訓練,以便提高特戰(zhàn)官兵的靈活性和穩(wěn)定性,減少訓練損傷的發(fā)生。
功能性動作篩查(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FMS)是由7個基本動作和3個排除性動作組成,對人體基本動作模式的完成情況進行確認、分級和排序,進而對受試者的運動損傷風險進行預估,找出受試者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并設計出相應的糾正性訓練進行干預,可達到預防損傷的目的[1]。本研究旨在探討8周的糾正性訓練對武警特戰(zhàn)隊員功能性動作質量的影響。
1.1 對象 選取2017-06至2017-09武警某特戰(zhàn)分隊男性隊員84名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抽樣的原則將其分為對照組(41名)和試驗組(43名)。研究對象均身體健康,無明顯心肝腎等疾病,剔出近期有手術、外傷病史尚未完全康復者。兩組隊員年齡、身高、體重、臂展高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武警某特戰(zhàn)分隊男性隊員基本情況
1.2 方法
1.2.1 FMS 兩組隊員均進行功能性動作篩查,以了解特戰(zhàn)隊員的身體功能情況。功能性動作篩查包含7個動作和3個排除性動作,由取得高級資格認證的3名專業(yè)人員對特戰(zhàn)隊員完成動作的情況進行評分,篩查前不得熱身,以確保反映官兵身體的真實情況。
FMS主要包括七個動作[2]:深蹲、跨欄步、直線弓步蹲、肩部靈活性、主動直腿上抬、軀干穩(wěn)定性俯臥撐及旋轉穩(wěn)定。測試評分標準為:根據指示完美完成動作為3分,完成動作時有代償性動作(或在降低難度后能完成動作)為2分,不能完成動作為1分,在完成動作過程中有疼痛則無論動作是否完成都是0分。
1.2.2 糾正性訓練 對照組和試驗組均按照軍事大綱訓練要求進行訓練。試驗組在每次常規(guī)訓練之后進行10 min的糾正性訓練,持續(xù)時間為8周;同時,對照組則不進行糾正性訓練,按照常規(guī)安排進行熱身以及訓練。
在動作糾正性訓練中,糾正性訓練原則為:(1)0分必須優(yōu)先處理,可以由專業(yè)醫(yī)療人員進行評估和治療;(2)先解決靈活性問題,靈活性不足無法保證足夠的穩(wěn)定性;(3)不對稱優(yōu)先考慮,因為不對稱會導致?lián)p傷風險增加。
根據試驗組每名隊員的篩查評分情況,遵照糾正性訓練的建議流程制定訓練的方案。糾正性訓練動作的選擇上,主要是以簡單易學、徒手或者是輕器械的訓練為主,將糾正性訓練放入軍事體能訓練中的再生與恢復部分,在正常的拉伸和放松結束后,將隊員根據動作篩查表現出的問題進行分組,每組按照設計好的糾正性練習方案進行10 min的訓練。糾正性訓練動作見表2。
表2 武警特戰(zhàn)隊員糾正性訓練動作
試驗過程中,兩組無一例因損傷而退出訓練,但受戰(zhàn)士退伍影響,對照組干預后剩29名,試驗組剩28名。
經過8周的有效干預,對照組訓練后的軀干穩(wěn)定俯臥撐動作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訓練前(P<0.05)。試驗組糾正性訓練干預后,篩查的總分、直線弓步蹲、主動直腿上抬評分與訓練前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軀干穩(wěn)定俯臥撐評分與訓練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深蹲、跨欄步、肩關節(jié)靈活性、旋轉穩(wěn)定性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表3)。
試驗組和對照組訓練前后均參加測試的隊員FMS總分差值進行了比較,結果顯示:試驗組FMS總分變化幅度(2.75±3.73)明顯高于對照組(0.86±1.9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3 8周糾正性訓練后武警官兵功能性動作篩查前后結果比較
注:與干預前相比,①P<0.05,②P<0.01
FMS是20世紀90年代美國矯形專家Gray Cook和訓練專家Lee Burton等設計的一個基于動作模式預測運動損傷風險的篩查系統(tǒng)[3],2001年首次提出“功能性動作篩查”的概念[4]。研究表明,FMS能有效預測損傷的風險,評分<14分者比>14分者受損傷的風險明顯增加。
隨著武警部隊深入強化練兵備戰(zhàn),訓練標準和強度不斷提高,訓練損傷亦逐年增加。研究顯示,武警部隊軍事訓練損傷率為11.4%~25.3%[5-6],以軟組織損傷多見,其中慢性損傷高于急性損傷[7]。運動損傷可干擾官兵的正常軍事訓練,影響其基本素質的提高,降低官兵的作戰(zhàn)能力。FMS可對官兵的基本動作模式進行篩查,查找身體的薄弱環(huán)節(jié),設計針對性的糾正性訓練,消除代償動作。研究發(fā)現,部隊官兵特別是新兵,整體動作能力偏差[8-10],訓練損傷風險較高,需要開展糾正性訓練;糾正性訓練能夠顯著提升官兵的FMS評分,改善運動模式,降低運動傷病風險。
武警特戰(zhàn)部隊是反恐處突的骨干和突擊力量,特戰(zhàn)隊員常常會面對極其嚴酷和異常險惡的戰(zhàn)斗環(huán)境,體能素質和訓練的科學性要求極高,把控不當則更易導致訓練傷的發(fā)生,甚至發(fā)生傷亡事件。當前,有關糾正性訓練在部隊特戰(zhàn)隊員中的研究較少,不能較好地滿足官兵的訓練需求,減少訓練損傷。因此,本研究著眼于特殊群體-武警部隊特戰(zhàn)隊員,探討8周糾正性訓練對其功能性動作質量的影響,結果顯示,糾正性運動訓練可明顯提高試驗組FMS總分,且試驗組變化幅度明顯高于對照組,表明糾正性運動訓練可改善武警特戰(zhàn)隊員的動作模式,減少訓練損傷風險。
干預前FMS評分結果顯示,試驗組和對照組均存在軀干和核心反射性穩(wěn)定性差、上身力量不足和肩、胸椎、髖、膝、踝關節(jié)靈活性或動態(tài)穩(wěn)定性欠缺及相關肌肉緊張等問題。經過8周核心力量針對性練習,對照組軀干穩(wěn)定俯臥撐評分明顯提高;試驗組在糾正性訓練后直線弓箭步、主動直腿上抬、軀干穩(wěn)定俯臥撐評分增加明顯,均表明糾正性訓練可顯著改善基礎動作模式,降低損傷風險。試驗組肩部靈活性等評分提升不明顯,表明還存在動作模式錯誤和功能性動作不足等問題,其原因可能為:(1)所設計的糾正性訓練計劃可能并不適用于所有隊員,影響了整體評分。(2)執(zhí)行糾正性訓練計劃的時間較短,約10 min,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身體改善的效果。(3)在糾正性訓練計劃的實施中分組較多,組訓教練員較少,不能很好地去指導每一組官兵的訓練,這也是影響結果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軍事訓練中,如何預防武警特戰(zhàn)隊員的慢性損傷是擺在我們面前一大課題。本研究在訓練前期進行FMS,查找薄弱環(huán)節(jié),制定糾正性訓練,減少代償動作,從而預防慢性損傷,提高訓練成績,保證武警部隊良好戰(zhàn)斗力。然而本研究樣本量較少、試驗中未能考慮到戰(zhàn)士復員退伍因素致研究對象人數減少、糾正性訓練計劃尚不能個體化、訓練時間不足及組訓教練員的缺乏都可能對實驗結果產生一定的影響,有待于我們進一步改進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