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筱 劉靜民
(清華大學 北京 100084)
一直以來,競技體育、群眾體育和學校體育是體育領域最重要的“三大馬車”。體育事業(yè)的發(fā)達與否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綜合實力的象征,體育甚至可以作為衡量社會進步與國家富強的一項重要文化軟實力指標。但是,學生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未來國家發(fā)展的后備軍,因此通過學校體育層面的變革來促進學校體育的發(fā)展,促進體育教學質量的提高是體育領域發(fā)展的重中之重。
國內外眾多國家一直沒有停止有關體育教學內容、教師培養(yǎng)、教材以及教學方法的思考和變革,然而歸根結底,體育課質量的評判主要落實在學生在體育課中實際能夠達到的有效健康效益。很多學校體育研究學者常利用“練習密度”這一指標作為衡量體育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只有對這一指標進行正確客觀的監(jiān)測和認識,并努力通過各項措施來將練習密度保持在一個相對合適的水平上,學生群體的體育課質量和體質健康才會有所提升。隨著體育監(jiān)測工具的進步,學者對這一概念的認識也需要有新的突破,本文以清華大學板球課為例,對大學生體育課的練習密度進行再認識。
清華大學2016級男性本科生50名(年齡:20±1.3歲,身高:174.5±5.60cm 體重:82.7±16.76kg)
文獻資料法、觀察法、實驗法、訪談法、數(shù)理統(tǒng)計法
在使用觀察法測量體育課練習密度的過程中:
(1)練習部分:練習密度=(熱身時間+練習部分練習時間)/練習部分總時間=30/40=0.75
(2)比賽部分:練習密度=比賽部分練習時間/比賽部分總時間=40/50=0.8
平均密度:(熱身時間+練習部分練習時間+比賽部分練習時間)/總時間=70/90=0.777
依照Freedson Adult (1998)模型可以對的身體活動強度(運動強度)進行劃分,該模型采用 VT(Axis1)即垂直方向運動軸的CPM為原始數(shù)據指標,劃分標準為:0-99CPM為靜坐、100-1951CPM為低強度身體活動、1952-5724CPM為中等強度身體活動、5725-9498CPM為高強度身體活動、>9499CPM為超高強度身體活動??梢酝ㄟ^加法計算得到MVPA的值,即中高強度身體活動時間。在使用身體活動測量法測量體育課練習密度的過程中:
練習部分:有效練習時間=MVPA值=9.67±1.05min
有效練習密度=有效練習時間/總時間=MVPA值/總時間=0.38±0.04
比賽部分:有效練習時間=MVPA值=29.93±2.71min
有效練習密度=有效練習時間/總時間=MVPA值/總時間=0.60±0.05
平均密度:(熱身時間+練習部分有效練習時間+比賽部分有效練習時間)/總時間=0.50±0.04
3.3.1、兩種測量方法練習時間對比
圖1 兩種方法練習時間對比
從圖1中可以看出,觀察法在熱身、練習部分練習時間、比賽部分練習時間均高于身體活動測量法所測出的數(shù)據,其中身體活動測量法熱身測量值5.6分鐘占觀察法的熱身測量值10分鐘的接近56%;身體活動測量法練習部分練習時間測量值9.67分鐘占觀察法的熱身測量值20分鐘的接近48.35%;身體活動測量法比賽部分練習時間測量值29.93分鐘占觀察法的熱身測量值40分鐘的接近74.83%。
3.3.2、兩種測量方法練習密度對比
圖2 兩種方法練習密度、平均密度對比
從圖2中可以看出,觀察法在練習部分練習密度、比賽部分練習密度、平均密度均高于身體活動測量法所測出的數(shù)據,其中身體活動測量法練習部分練習密度測量值0.38占觀察法的練習部分練習密度測量值0.75的接近50.67%;身體活動測量法比賽部分練習密度測量值0.60占觀察法的比賽部分練習密度測量值0.80的接近75%;身體活動測量法平均密度測量值0.50占觀察法平均密度測量值0.78的接近64.10%。
體育課的練習密度是指,在學生進行一節(jié)完整的體育課學習過程中,每個學生個體實際進行運動練習的時間與整節(jié)體育課時長的比,是評價一節(jié)體育課質量的重要指標,同時也是評價學生個體在體育課中參與完成課程程度的監(jiān)測指標[1]。從練習密度可以客觀反映學生對體育課老師講授內容的認同度、參與度、興趣,可以幫助教師判斷哪位學生是在認真對待體育課,哪位學生是在偷懶。
從“練習密度”這一概念本身出發(fā),可得知練習密度應該是針對個體而言的,而非所有上課學生的統(tǒng)一標準,每個個體都有屬于自己的從開始練習到結束練習的時間段。而傳統(tǒng)的體育課練習密度的計算,是將一堂課所有學生的練習時間統(tǒng)一進行開始和結束的劃分。而且以往練習密度在中小學的體育課中是由教師觀察所得,即由教師自己或者其他觀察者主觀判斷學生進行運動的時間,認為只要學生進行與體育課內容相關的教學動作時間都算作練習密度,例如投擲鉛球時,投擲的過程算作練習密度包含的時間,而投擲后走步撿回鉛球的時間就不算為練習時間。這種對練習密度的評判標準暴露出很多弊端和誤差:首先,每位老師和觀察者觀察學生的運動時間標準可能存在著差異;其次,有些運動動作雖然是體育課教學內容,但是不同學生個體雖然完成動作的時長一樣,但是動作幅度和強度并不相同,因此傳統(tǒng)的練習密度計算無法區(qū)分此類情況下學生們練習密度的各異性;最后,雖然所有進行教學內容的動作時間都被算作練習時間,但無法明確地劃分練習動作和非練習動作。
體育課的實質就是以身體動作連接而成的各種練習為主的活動課程,運動知識和運動技能的學習成果都是通過學生的身體運動表現(xiàn)出來的。在過去的體育課中,學校和教師只注重傳授運動知識和技能,對這些知識技能是否能有效地轉化成學生群體的身體活動水平或體質健康水平并不關心。然而現(xiàn)今很多國外學者認為,體育課的關注點應該更多地集中在學生群體在課上是否能提高自身的身體活動水平,尤其是MVPA(中高強度身體活動)上。
因此,相關學者應該重新認識練習密度的概念,不應如此籠統(tǒng)、模糊。筆者認為練習密度應該是學生個體的有效練習時間占整節(jié)體育課時間的比值,所謂有效練習時間是可以通過身體活動和運動動作來產生一定健康效益的練習時間。因此有關練習密度的思考應該打破過去單純、籠統(tǒng)地計算練習時間,而是把“有效練習強度”這一概念加入到“練習密度”的認識中,只有對學生體質健康產生健康效益的練習強度的身體運動表現(xiàn),才算作真正意義上的體育課練習。有研究表示成年人每周需要進行150-300分鐘的中高強度身體活動,才會對體質健康的各個因素產生有益作用[4]。而大學生作為剛剛步入成年的群體,若要達到這一標準,首先要注意大學生體育課的有效利用。
以傳統(tǒng)觀察法的練習密度數(shù)據作為對照,使用更加精確、標準的MVPA值進行的身體活動測量法數(shù)據數(shù)值占其原有數(shù)值的比例都發(fā)生了很大程度的變化。其中,身體活動測量法測得的練習部分練習時間和練習密度與觀察法差別較大,分別為48.35%和50.67%,這說明在真實的練習環(huán)境下并未充分起到使機體中高強度活動促進健康的作用,在實際訓練過程中應針對此部分的測量需進行著重的修改和調整;而身體活動測量法測得的比賽部分練習時間和練習密度與觀察法較接近,分別為74.83%和75%,這說明在真實的環(huán)境下比賽部分更能使機體充分進行有效的鍛煉,因為在此階段下,機體可以充分動員大肌肉群進行運動,類似于中高強度水平的體力活動。而平均密度方面,身體活動測量法測得的數(shù)值僅為觀察法的64.10%,這說明在真實環(huán)境下,教師認為的反應體育課強度的指標練習密度和平均密度并不能很好的反饋機體的真實狀況,甚至差別極大。
為此,若想做到真實反饋機體有效的訓練,對真正有效的練習密度環(huán)節(jié)的再認識是不可或缺的,使用身體活動測量法MVPA測試可以使練習密度的評價更加科學、精確和真實。當然,若是在一堂體育課中,排除休息時間和講授時間,可以讓練習時間的強度都保證在一個比較大的強度上,那么身體活動測量法和觀察法的誤差就會相對地縮小,那么我們也可以嘗試使用觀察法來簡單、便捷地代替身體活動測量法評價機體練習密度。
體育課練習密度到目前為止,一直沿用傳統(tǒng)觀察法進行測量,并且并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來量化。當然這或許受體育課教材、體育課類型(如新課和復習課)、學生的體質體能狀況、體育教師的組織駕馭能力等因素的影響,但是不可定量化的傳統(tǒng)檢測方法是阻礙體育課練習密度這一指標在評價體育課教學質量和學生完成課程程度的重要問題。隨著體育科學技術和便攜式加速度設備的發(fā)展,未來監(jiān)測體育課練習密度的方法一定更加考慮個異性、實時性、便捷性和定量化,尤其是與體質健康相關的有效練習時間和有效練習密度往往比單純通過觀察“一刀切“地統(tǒng)一劃分整堂體育課練習密度的測量方式更加有意義。
(1)對于中低強度的體育課練習部分,觀察法測量數(shù)據并不能精確反映練習密度的有效性;
(2)對于中高強度的體育課比賽部分,身體活動測量法測得的數(shù)據與觀察法較接近。
(1)可以使用有效練習密度作為反映學生在體育課中完成程度的指標。
(2)在一堂體育課中,排除休息時間和講授時間,可以讓練習時間的強度保證在一個比較大的強度上,那么可以嘗試使用觀察法來簡單、便捷地代替身體活動測量法評價機體練習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