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龍花,譚武平,劉遠超,黃志勇,鐘元茂,史 釧,胡惠萍**
(1.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省部共建華南應用微生物國家重點實驗室,廣東省菌種保藏與應用重點實驗室,廣東省微生物應用新技術公共實驗室,廣東 廣州 510070;2.廣東粵微食用菌技術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 510663)
金針菇隸屬于口蘑科(Tricholomataceae)冬菇屬(Flammulina),含有豐富的大分子物質,如多糖和糖蛋白,具有提高免疫力、抗癌和抗病毒的功效[1-2],而且味道鮮美,因此成為重要的食(藥)用菌,金針菇已成為工廠化生產(chǎn)的主栽種類。其子實體需要在低溫8℃~14℃條件下生長[3],工廠化生產(chǎn)因降溫所產(chǎn)生的能耗成本很高,因此,選育適宜高溫生長的金針菇品種,成為金針菇育種的重要研究方向[4-6]。野生金針菇資源的基因型差異為育種提供了豐富的遺傳材料,因此研究野生金針菇種質資源的遺傳多樣性,對今后金針菇育種和菌種知識產(chǎn)權的保護,具有重要的意義。
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是核糖體DNA上一個非編碼區(qū),為中度保守序列,在物種進化過程中,受到的選擇壓力較小,允許更多的變異,進化速度很快,因而可以提供大量的變異位點和信息位點[7]。ITS不僅在物種鑒定上廣泛應用,同時也可以對種內差異進行分析[8]。
所有供試菌種見表1,11個野生分離種采集自全國各自然保護區(qū),2個市場流通栽培種購自福建某菜市場,13株金針菇菌種都是廣東省微生物所食用菌研究發(fā)展中心采集或購買并分離純化的。
1.2.1 傳統(tǒng)形態(tài)鑒定
通過肉眼觀察標本的菌蓋、菌褶、菌柄形態(tài)、顏色和附屬物。同時用顯微鏡觀察子實體的微觀特征:選取待觀察的組織,置于5%KOH溶液中觀察擔子、擔孢子、囊狀體、蓋皮層組織的形態(tài)、大小以及顏色反應;參考分類工具書以及新近的研究成果進行形態(tài)學分類鑒定[9-14]。
表1 菌種來源及序列登錄號Tab.1 Species and their GenBank accession number
1.2.2 PDA 培養(yǎng)基
馬鈴薯 200 g、葡萄糖 20 g、MgSO4·7H2O 0.5 g、蛋白胨5 g、KH2PO41 g、瓊脂15 g,定容至1 L。
1.2.3DNA 提取
將菌絲接種到貼有玻璃紙的PDA培養(yǎng)基上,于25℃培養(yǎng)7 d~10 d后收集新鮮菌絲作為DNA提取材料,使用天根生化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的DP305 DNA提取試劑盒,按說明書操作,得到的基因組DNA用1%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20℃保存?zhèn)溆谩?/p>
1.2.4 PCR 擴增
采用通用引物ITS1和ITS4[15](ITS1:TCCGTAGGTGAACCTGCGG;ITS4:TCCTCCGCTTATTGATATGC)進行PCR擴增,引物由Sangon公司合成。Taq酶購自Sangon公司。50 μL反應體系:模板DNA 10 ng~100 ng,ITS1(10 μmol·L-1)2 μL,ITS4(10 μmol·L-1)2 μL,10×PCR Buffer 5 μL,Mg2+(25 mM)3 μL,dNTP(each 10 mmol·L-1)1 μL,Taq DNA Polymerase(5U·μL-1)1 μL,ddH2O補齊到50 μL。擴增程序:94℃預變性4 min;94℃變性30 s;55℃退火45 s;72℃延伸1 min,共35個循環(huán);72℃延伸10 min。產(chǎn)物于1%瓊脂糖凝膠進行電泳檢測。1.2.5 克隆測序及序列分析
PCR產(chǎn)物純化后進行T-A克隆測序,所得序列在NCBI上進行Blast相似性搜索,確定目標序列,根據(jù)GenBank中已報道的金針菇ITS序列(Accession No.DQ978220.1) 和“The ITS2 Database”數(shù)據(jù)庫,確定所有金針菇樣品的rDNA-ITS序列中ITS1和ITS2與3個編碼區(qū)18S、5.8S和28S的界限。去除兩側多余序列,只保留ITS1、5.8S和ITS2用于分析。用Clustal W進行序列比對對齊,MEGA Version 6.0進行序列信息位點的統(tǒng)計分析、遺傳距離計算和系統(tǒng)發(fā)育樹的構建,按照Neighbor-joining法,基于Kimura雙參數(shù)模型,以香菇(Lentinula edodes) 作為外類群,用自展法(Bootstrap,1 000次循環(huán))檢驗各分支的置信度。
傳統(tǒng)形態(tài)學分類鑒定可將13個試驗菌株分為3個菌種:Flammulina rossica,柳生金針菇,也叫淡色冬菇;Flammulina fennae,國內少見記載,目前尚無通用中文名,在本研究中被李泰輝教授命名為“芬娜金針菇”;Flammulina velutipes,金針菇,也叫冬菇、毛柄金錢菌、樸菰等。
經(jīng)軟件處理,所有試驗菌株ITS序列信息見表2。13個金針菇樣品的ITS序列(只包含ITS1、5.8S rDNA和ITS2) 長度變化范圍在698 bp~718 bp,相差20 bp,ITS序列最短的菌株是M140658,最長的是S140014。5.8S rDNA長度為156 bp,高度保守,所有樣品只有1個位點的差異,其中E141531、W141696、W141699、N140925在相同位點出現(xiàn)1個AT→CG轉換(transition)。
結果顯示,ITS1序列長度范圍246 bp~250 bp,只相差4 bp,堿基 A占 19.9%,堿基 T占 32.6%,堿基C占25.4%,堿基G占22.1%,各基因型(G+C) 含量差異不大,最低為46.8%,最高為49.6%。當空位(gap)作缺失處理時,ITS1區(qū)全序列排序后的長度為261個位點,最長空位(gap) 相差10 bp,共有35個變異位點(variable sites),占總位點的13.4%,22個簡約信息位點(parsimony informative sites),占總位點的 8.4%。
表2 實驗菌株的ITS序列信息Tab.2 The ITS sequence information of test samples
ITS2序列長度在296 bp~314 bp,相差18個堿基,長度方面ITS1區(qū)變化更大,堿基A占16.1%,堿基 T占 31.4%,堿基 C占 26.3%,堿基 G占26.2%,各基因型(G+C) 含量總體高于ITS1區(qū)域,變幅為 51.7%~53.2%。當空位 (gap) 作缺失處理時,ITS2區(qū)全序列排序后的長度為319個位點,最長空位(gap) 樣品M140658相差15 bp,共有27個變異位點,占總位點的8.5%,17個簡約信息位點,占總位點的5.0%。
2.3.1 遺傳距離
根據(jù)Kimura雙參數(shù)方法計算全國11個野生金針菇和2個栽培金針菇菌株遺傳距離,結果見表3。
由表3可知,13個金針菇種間遺傳距離在0~0.045,其中Flammulina velutipes種內遺傳距離較小(0~0.008),F(xiàn)lammulina rossica 種內遺傳距離較大(0.002~0.014)。而黑龍江日月峽的 Flammulina velutipes與黑龍江五營的Flammulina rossica遺傳距離最大,為 0.045。
2.3.2 系統(tǒng)發(fā)育樹
按照Neighbor-joining法,基于Kimura雙參數(shù)模型,以香菇(Lentinula edodes) 作為外類群,用自展法(Bootstrap,1 000次循環(huán))檢驗各分支的置信度。將13個金針菇與GenBank上公布的國內外其他金針菇菌株的ITS序列進行比對,分析他們的系統(tǒng)發(fā)育關系,結果見圖1。從圖1可知,所有試驗菌株可以分為3個不同的種:柳生金針菇(Flammulina rossica)、芬娜金針菇(Flammulina fennae)、金針菇(Flammulina velutipes)。Flammulina velutipes以 98%的可信度聚在一起形成一個分支,這一分支與Flammulina rossica和Flammulina fennae組成的單系分支構成姐妹群,其中Flammulina rossica以99%的可信度聚成1個分支,而2個Flammulina fennae以90%的可信度聚成1個分支。
表3 13株金針菇ITS序列的遺傳距離矩陣Tab.3 The genetic distance matrix of ITS sequences of thirteen Flammulina sp.
野生金針菇的地域差異,在系統(tǒng)發(fā)育樹中同樣得到很好的支持。黑龍江采集的E141531、W141696、W141699以81%的可信度聚在一起;四川省采集的E141870、N140864和N140951以87%的可信度聚在一起;湖南莽山的S140014菌株與廣東南嶺的N140982菌株以84%的可信度聚在一起,說明親緣關系很近,遺傳距離為0.002,這是因為湖南莽山和廣東南嶺本就是同一山脈,只因被省界隔開而出現(xiàn)不同名稱;另外,內蒙古采集的M140658單獨構成1個分支。系統(tǒng)發(fā)育樹表現(xiàn)出金針菇的種屬差異和地域差異,說明ITS1-5.8S-ITS2 rDNA可以用于鑒別金針菇的遺傳關系。
圖1 基于ITS序列構建的系統(tǒng)發(fā)育樹Fig.1 Phylogenetic tree based on ITS sequences
在系統(tǒng)學分析中,ITS1或ITS2的序列可作為單獨的片段進行系統(tǒng)發(fā)育分析[16],但是更多的研究者是將2個片段綜合考慮[17-19]。
本研究中13個金針菇樣品,ITS1-5.8S-ITS2片段長度均在710 bp左右,ITS1和ITS2序列的變異位點數(shù)分別為35個和27個,占總位點的13.4%和8.5%,且ITS1序列的簡約信息位點也多于ITS2序列,分別占總位點的8.4%和5.0%,這表明金針菇ITS1序列變異明顯大于ITS2序列。因此,如果采用單個區(qū)間分別對不同金針菇種進行系統(tǒng)發(fā)育分析,選擇ITS1序列更適合。不同物種間可能存在差異,王化坤[20]的研究發(fā)現(xiàn)桃、李、櫻桃的ITS1序列變異位點高于ITS2序列,而梅的ITS1序列變異位點低于ITS2序列。本研究中,采集到的菌株種類和采集地域有限,在擴大采樣群體后,菌株的信息位點和變異位點都有可能增加。
通過構建系統(tǒng)發(fā)育樹,種屬差異和地域差異都得到了很好的體現(xiàn)。四川的Flammulina rossica樣品與黑龍江的Flammulina rossica樣品分別聚在2個小分支,四川的樣品采集地均在海拔3 000 m以上,采集時平均溫度在8℃左右,而黑龍江的樣品采集時平均氣溫為20℃左右,有望開發(fā)成耐高溫金針菇品種。內蒙古采集的Flammulina fennae單獨聚在1個分支,目前尚無中文名,因似少女的纖細體型,由李泰輝教授命名為“芬娜金針菇”,經(jīng)馴化發(fā)現(xiàn),該株金針菇出菇溫度較高,商品性狀好(菌柄細長筆直、長度均勻;菌蓋小而均勻;菌柄基部不粘黏),具有較好的開發(fā)利用價值。野生菌種的遺傳多樣性為金針菇的優(yōu)良新菌種選育提供了豐富種質資源。
通過對采自全國7個自然保護區(qū)共計11個野生金針菇和2個常見栽培金針菇菌株,進行ITS-PCR和產(chǎn)物測序。基于ITS序列進行菌株的遺傳距離分析和系統(tǒng)發(fā)育分析,結果顯示,金針菇的ITS1序列比ITS2序列進化速率快,變異位點和簡約信息位點差異較大;13株金針菇種內遺傳距離為0~0.014,種間遺傳距離為 0.029~0.045;ITS 系統(tǒng)發(fā)育樹支持將13個菌株分為3個類群,且相同菌種地域越近則親緣關系也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