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瑋 王冰
〖提要〗
在海上貨物運輸合同履行過程中發(fā)生貨損,非違約方為減少貨物損失而采取合理減損措施,實際上雖未達到減損預期,但由此產(chǎn)生的減損費用應由違約方來承擔。
〖案情〗
原告:鎮(zhèn)江通捷國際物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通捷公司”)
被告:上海中谷物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谷公司”)
2016年11月,通捷公司受鎮(zhèn)江昊通儲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昊通公司”)委托,向中谷公司托運一批鋁制品自江蘇鎮(zhèn)江至廣州新港,收貨人為廣州中糧制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糧制罐”),運輸條款為CY-DO。該批鋁制品系中糧包裝(鎮(zhèn)江)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糧包裝”)出售給中糧制罐的202RPT大開口無字通用蓋,用于啤酒包裝制作,銷售單價(含增值稅)為人民幣0.0976元/個,數(shù)量為20件,共3 488 400個。
貨物運抵收貨人中糧制罐處后,發(fā)現(xiàn)貨物存在大面積泡水情況,并伴有嚴重刺鼻性氣味及不同程度破損,中糧制罐拒收貨物。為對貨物進行分揀處理以確定是否尚存可使用貨物,經(jīng)中谷公司同意,涉案貨物被運回鎮(zhèn)江工廠。中糧包裝經(jīng)拆包檢測,評定涉案貨物均無法使用,全部報廢。報廢貨物總重9.2826324噸,銷售單價為人民幣10 400元/噸,總價為人民幣96 539.38元。
貨損發(fā)生后,中糧包裝于2016年12月2日向昊通公司發(fā)函,載明將貨物損失直接從昊通公司保證金中予以扣除。2016年12月3日,昊通公司向通捷公司發(fā)送運輸理賠函,載明暫扣通捷公司保證金人民幣300 000元。案件審理過程中,昊通公司出具確認函,確認已從通捷公司處取得全部賠償,并將受損貨物索賠權讓與通捷公司。
通捷公司認為,涉案貨物損失發(fā)生在中谷公司責任期間,中谷公司對此應承擔賠償責任,請求判令中谷公司賠償貨損賠款損失,包括貨物損失、受損貨物回運費用、受損貨物倉儲費和分揀人工費,共計人民幣272 928.46元及利息損失,并承擔案件受理費。
中谷公司辯稱,一方面,通捷公司不是適格原告;另一方面,通捷公司主張的損失金額不合理,包括:(1)受損貨物在目的港時尚有部分合格,并未全損;(2)貨物回運并未達到減損效果,還造成損失擴大,故回程運費不應由其承擔;(3)人工分揀并未實際發(fā)生,故分揀費不應由其承擔;(4)受損貨物存放場地租金并非必要支出且租賃面積過大;(5)貨物單價的計算應扣除增值稅。據(jù)此,中谷公司請求法院依法駁回通捷公司的訴請。
〖裁判〗
上海海事法院經(jīng)審理認為,根據(jù)中谷公司出具的運單顯示,通捷公司為托運人,中谷公司為承運人,雙方成立海上貨物運輸合同關系,且合同依法有效。中糧包裝已通過抵扣方式從昊通公司處取得貨損賠款,昊通公司則通過抵扣方式從通捷公司處取得貨損賠款,向相關方索賠的權利由通捷公司行使。通捷公司作為運輸合同項下的托運人,有權就因貨損遭受的損失向作為承運人的中谷公司主張賠償。
就貨物損失,法院認為,涉案貨物是用于生產(chǎn)啤酒包裝的,在經(jīng)大面積泡水,并已發(fā)出刺鼻性氣味的情況下,其衛(wèi)生安全狀況顯然不適合繼續(xù)用作食品包裝,將其完全報廢并無不當。損失金額應為完好貨物銷售價格和報廢貨物銷售價格之間的差價。
就受損貨物回運費用,法院認為,將貨物回運是試圖減損的必需措施。對于無過錯的托運人而言,其采取減損措施應遵循合理的原則,但也不應過分苛求。貨物回運后存在減損無效的可能性,倘若減損奏效,無論對托運人還是承運人都是有利的結果。具體到本案中,回運費用為人民幣15 000元,該部分費用與可能獲得的減損利益相比,具有較高的可投入性。據(jù)此,通捷公司將貨物回運的選擇是合理的,雖存在一定的減損無效的風險,但通捷公司的回運方案也征得了中谷公司的同意,故此風險應由中谷公司承擔。
就受損貨物倉儲費,法院認為,涉案貨物系用于食品包裝,為避免交叉污染而外租倉庫的措施合理,但租用面積應與貨物堆放面積相當。通捷公司在案件審理過程中未能證明租用240平方米的合理性,故法院僅支持40平方米面積的租金,即人民幣583.33元,對于超出部分租金不予支持。
就分揀人工費,因通捷公司未提交有效證據(jù)予以證明,故法院對該項費用不予支持。
最終,上海海事法院判決中谷公司承擔貨物損失、受損貨物回運費用、受損貨物倉儲費共計人民幣259 511.79元及利息損失。
一審判決后,原、被告均未提起上訴。本案判決現(xiàn)已生效。
〖評析〗
本案系因貨損引發(fā)的海上貨物運輸合同糾紛,爭議包括涉案貨物回運費用的承擔。本案中原告認為貨物回運是為了減少貨物損失所支出的合理費用,而被告則認為貨物最終作全損處理,并未達到減損效果,因此回運運費不應由承運人承擔。由此產(chǎn)生未實際達到減損效果的減損措施所產(chǎn)生的費用是否由承運人承擔的問題。
一、減損規(guī)則的含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以下簡稱“合同法”)第119條規(guī)定,“當事人一方違約后,對方應當采取適當措施防止損失的擴大;沒有采取適當措施致使損失擴大的,不得就擴大的損失要求賠償?!痹摋l規(guī)定在學理上稱之為減損規(guī)則或減輕損失規(guī)則,是指在合同當事一方違約時,另一方不能無動于衷,任憑損失的擴大,而應當采取積極措施,減少損失,如果另一方?jīng)]有及時采取措施致使損失擴大的,無權就擴大的損失請求賠償。當事人因防止損失擴大而采取的措施即為減損措施,其因采取減損措施而支出的合理費用,則應由違約方承擔。
減損規(guī)則的法理依據(jù)在于民法的誠實信用原則。誠實信用原則要求人們在市場活動中誠實不欺、信守承諾,在不損害他人和社會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違約一方雖然造成了違約損失,但當損害可能或必然繼續(xù)擴大時,非違約一方有義務采取適當?shù)拇胧┓乐箵p害的擴大,而不能放任損害擴大。該條規(guī)則系為增進社會整體效益而對非違約方加以的不真正義務,要求非違約方及時采取合理措施減輕損失,避免社會資源浪費,而且即使該減損行為客觀上并未減少損失,也不影響其獲得全部賠償。
二、減損措施的合理性判斷標準
《合同法》第119條中明確非違約一方應采取“適當”措施防止損失的擴大,那么究竟如何判斷減損措施是否“適當”?法律并沒有明確界定合理減損措施的內涵和外延,有學者認為,合理性標準一是要以其行為時或應為行為時加以判斷,而不應以事后的情況來衡量先前的行為是否合理;二是要看行為人的主觀方面而不應拘于行為的客觀結果,只要行為人在當時已經(jīng)盡心盡力了,縱使在客觀上并沒有減輕損失甚或增加了損失(在并不過分的限度內)仍可獲得全面賠償[1]。英美法系作為減損規(guī)則的發(fā)源地,也存在著“合理人標準”“善意標準”“經(jīng)濟性標準”等判斷標準。在Dunkir Colliery Co.v Lever一案中,詹姆斯法官對減損規(guī)則作出了一個經(jīng)典的陳述:“原告?zhèn)冇袡喃@取的是對他們因違約而實際遭受之損害的全部賠償,違約人不負擔因原告?zhèn)儧]做作為通情達理之人本應做的任何事情而造成額外的費用,原告?zhèn)円鄾]有義務去做任何在正常經(jīng)營過程之外的事情?!盵2]
減損措施是為了激勵非違約一方在受到損害后,采取合理的措施以減少損失,但是,畢竟損害的發(fā)生是由于違約所造成的,對于非違約方來說,若要求其承擔過高的減損義務,或者在實施合理的減損措施后未能達到減損目的,減損費用就由非違約方承擔的話,顯然對非違約方過為苛刻,有失公正,也不利于鼓勵非違約方積極采取措施減少損失,也與立法目的相違背。因此,即便減損行為未能達到減損目的時,減損行為符合合理性標準的,減損費用也應由違約方承擔。就減損措施的合理性判斷,在實踐中應結合主、客觀因素,根據(jù)不同案件的案情作相應的價值補充,使得減損措施的合理性判斷具體化。
具體到本案中,涉案貨物濕損后,為減少損失,經(jīng)被告同意,原告回運貨物至鎮(zhèn)江工廠進行分揀處理,以期挑選出仍可使用的貨物。可惜的是,貨物因用于食品包裝,安全標準較為嚴格,在運回工廠后經(jīng)查看,被認定為全部無法使用。從經(jīng)濟性角度考慮,回運費用為人民幣15 000元,如減損取得效果,則該部分費用與可能獲得的減損利益相比,具有較高的可投入性。雖然最終未能取得減損效果,但回運是合理、適當?shù)臏p損措施,因該減損措施而產(chǎn)生的合理費用理應由被告承擔。
〖裁判文書〗
(2017)滬72民初2371號民事判決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