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柳丹
【摘要】 “講解”作為“傳道、授業(yè)、解惑”的一種手段,是教師運用語言向?qū)W生傳授知識,解疑釋難,促進學生智力發(fā)展的一種傳統(tǒng)語文教學方法。在語文教學中,“講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作為課堂的“主導”,教師要善于把握教材的重難點、疑點和特點,對于學生在自主閱讀過程中產(chǎn)生的疑難問題要認真講解,使學生在教師的“傳道、授業(yè)、解惑”中獲取知識,培養(yǎng)能力、陶冶情操。教師可以從以下幾點進行有效地把握閱讀教學中的講解。一、“講”要力求深入淺出。二、“講”要成為源頭活水。三、為解疑釋難而“講”。四、為突破重點而“講”??傊?,我們要從教育規(guī)律和學生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出發(fā),認真研究講解,正確把握講解。
【關(guān)鍵詞】 閱讀教學 講解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8)05-115-01
“傳道、授業(yè)、解惑”是教師的職責?!爸v解”作為“傳道、授業(yè)、解惑”的一種手段,是教師運用語言向?qū)W生傳授知識,解疑釋難,促進學生智力發(fā)展的一種傳統(tǒng)語文教學方法。它與《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的:“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yīng)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yīng)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辈⒉幻?。教師的“講”與學生的“讀”是密切相關(guān)的,“讀”是基礎(chǔ),“講”是幫助學生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去更好地“讀”的重要手段。在語文教學中,“講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作為課堂的“主導”,教師要善于把握教材的重難點、疑點和特點,對于學生在自主閱讀過程中產(chǎn)生的疑難問題要認真講解,使學生在教師的“傳道、授業(yè)、解惑”中獲取知識,培養(yǎng)能力、陶冶情操。我認為在閱讀教學中可以從以下幾點有效地把握“講解”。
一、“講”要力求深入淺出
教師對課文的理解,其最終目的是要教會學生,這就要求教師深入鉆研教材,正確地解讀文本,這是上好語文閱讀課的根本。教師通過讀懂文本,對課文中的重難點和會牽扯到的知識點做到心中有數(shù),再將自己的理解、感悟和想法利用通俗易懂,簡單明白的語言講解清楚,做到深入淺出,使所有的學生都能接受,從而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順利實現(xiàn)教學目標。
例如課文《晏子使楚》中,楚王飛揚跋扈,三次侮辱晏子,晏子巧妙應(yīng)對,楚王最后反而自取其辱。有些學生不理解面對楚王的蓄意刁難,晏子為什么不直接駁斥,而要“避席”列舉“橘化為枳”的事例來回擊楚王?
我對學生是這樣講的,雖然楚王刁難晏子,侮辱齊國,但晏子作為使臣,代表的是自己的國家,他的一言一行,既要維護國家的尊嚴利益,又要達到回擊楚王的目的,還不能傷了雙方的和氣,運用這種方法一舉三得。學生聽了這么幾句深入淺出的點撥,一下子就很容易理解,課文的疑難點也就迎刃而解。
二、“講”要成為源頭活水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教師的講可謂之為“源頭活水”,它可以引導學生學習知識的“如許清泉”?!爸v”應(yīng)該能夠激活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的思考,給學生一個回味、想象的空間,實現(xiàn)“講是為了達到用不著講。”的目的。
三、為解疑釋難而“講”
學生學習的過程是個不斷探究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遇到的各種疑問或困難,需要教師為其解疑釋難,這種講解往往是在教材的難點處進行的,而這時講解,達到了解疑釋難的目的,教師的主導作用也得以充分發(fā)揮。
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時,我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不理解魯迅先生幽默風趣的語言。特別是“你想,四周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這句話。學生只從字面上去理解其意思,都認為周圍黑沉沉的,人走路很容易碰壁摔倒。如果不加以講解,學生的確很難理解這句話的真正含義。這時我就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介紹時代背景:當時社會非常黑暗,人們根本沒有言論自由,魯迅為了喚起群眾覺悟,寫出了一篇篇揭露國民黨反動派的丑惡嘴臉的文章,引起反動派的極度恐慌,他們千方百計地查禁魯迅的作品,并對他進行了殘酷的迫害。經(jīng)過這樣講解,學生就明白了句中“四周黑洞洞的”是比喻當時的社會一片黑暗,人民看不到一絲光明,更毫無民主和自由可言;“碰壁”是指與反動勢力作斗爭時受到的挫折和迫害。這樣,學生就懂得魯迅先生說的是雙關(guān)語,并能從中體會到他不怕挫折、不懼迫害的頑強斗爭精神和革命的樂觀主義態(tài)度,還能感受到他幽默風趣的語言特色。
四、為突破重點而“講”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把握好“講”的尺度。教師不能什么都講,面面俱到,應(yīng)該抓住文章的重點字、詞、句、段來講解,還要根據(jù)學生的掌握情況來調(diào)整教學節(jié)奏,學生明白的地方一帶而過,不懂的地方則要重點講解。在教學《老人與海鷗》第二部分,體會海鷗對老人的情義時,我重點抓住文中的“翻飛盤旋”、“連聲鳴叫”、“肅立不動”、“炸了營似的朝遺像撲過來”等詞句,引導學生朗讀感悟,從海鷗的動作中體會海鷗對老人的深厚情義。教師通過抓住重點詞句啟發(fā)、引導,學生會理解得更透徹,更深刻。
總之,我們要從教育規(guī)律和學生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出發(fā),認真研究講解,盡量做到有效把握講解。其實,讓學生自主探究、各抒己見,教師適時引導、點評,更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也更加深入;讓學生自讀感悟,教師再作精妙的點撥,學生的感悟就會更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