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華, 李 玲
(江蘇省揚州五臺山醫(yī)院 精神科三病區(qū), 江蘇 揚州, 225003)
精神分裂癥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精神疾病,不僅有著較高的致殘率,還有著較高的復發(fā)率,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質(zhì)量,給患者家庭以及社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該病多發(fā)于青壯年人群,常表現(xiàn)為緩慢起病,有著情感、思維、行為多個方面障礙以及精神活動的不協(xié)調(diào),部分患者還存在認知功能障礙[1], 發(fā)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確。為探討綜合護理干預對精神分裂患者認知功能的影響,本研究將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后40例患者的陽性和陰性癥狀量表(PANSS)評分與實施前40例患者的PANSS 評分比較,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本院精神二科2016年5月—2017年4月收治的首發(fā)男性精神分裂癥患者作為干預組樣本。入組標準: ① 符合ICD-10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 首次發(fā)病; ② 年齡18~70歲; ③ 接受教育程度為小學及以上水平; ④ 入院24 h的PANSS量表評分中認知因子得分>30分; ⑤ 患者家屬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 智力障礙、嚴重軀體疾病、木僵、不合作、腦器質(zhì)性疾病。符合入組及排除標準者共40例。另在2015年5月—2016年4月病例中進行回顧性調(diào)查,從符合入組及排除標準的患者中選擇匹配者,調(diào)查相關資料,設為對照組。對照組患者年齡(38.3±5.8)歲,病程(3.51±2.18)個月,接受教育程度為小學9例、初中23例、高中及以上8例; 干預組患者年齡(36.5±5.2)歲,病程(3.02±1.89)個月,接受教育程度為小學10例、初中21例、高中及以上9例。2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干預組40例患者中,有2例因住院時間不滿4周脫落,最終納入38例。
80例患者住院期間均接受常規(guī)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包括奧氮平、利培酮、阿立哌唑、喹硫平等。2組患者治療過程中,護理人員均對患者實施病情觀察、飲食護理、生活護理等。在此基礎上,干預組還對住院患者實施綜合護理干預。
1.2.1 綜合護理干預前后的護理組織管理: 實行綜合護理干預前本科室的護理措施,強調(diào)始終一貫性,對住院患者的護理措施標準化、程序化,不能完全滿足患者的個性化需求。實行綜合護理干預后,科室內(nèi)將護理人員分成責任組長領導下的2個護理小組,責任組長由年資>20年的主管護師擔任,每組下設8名組員。2組間形成相互競爭、共同提高的局面。
1.2.2 綜合護理干預措施: 患者入院后,責任護士制定個性化護理干預措施,依照循序漸進模式逐步實施,患者的配合難度由低到高,直至康復出院[2]。心理護理干預措施: ⑴ 入院第1周工作要點,創(chuàng)建相互信任、友好和諧的護患關系。護理人員接收到接受新患者指令時,責任護士在患者入病區(qū)前先充分了解患者的發(fā)病原因、發(fā)病后主要精神癥狀、個體受教育程度,為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做好準備,在患者入?yún)^(qū)后,以友好熱情的態(tài)度、面帶微笑地向患者及其家屬介紹病區(qū)環(huán)境以及相關醫(yī)護人員。結合患者的具體病情、生活習慣等,安排適合的病房,既保證患者的安全,又充分照顧到患者的個人需求。通過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增強患者對醫(yī)護人員的信任感,保證護理工作順利開展[3]。對于拒絕住院的患者,不強制患者入院初即時更換病員服,可通過佩戴腕帶的方法建立身份識別標志,待患者完成角色認同后再予更換,避免激惹患者,甚至造成不必要的軀體損傷,提高其住院治療的依從性,護理人員還應謹遵“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的護理理念,始終站在患者角度思考問題,用同理心對待患者。⑵ 入院第2~3周工作要點,進行支持性心理護理。① 在患者住院期間與患者保持良好溝通,盡量滿足其合理要求,鼓勵其傾訴不良情緒,分析患者不良心理狀況,合理運用語言方式、非語言方式對患者進行安慰、鼓勵、疏導等,用治愈的病例鼓勵患者增強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② 通過組織小游戲、互助會形式在病友之間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③ 指導患者自我監(jiān)控,使用聽講座、觀看幻燈片的宣教方式為患者講解精神疾病相關知識,包括精神疾病的病因、治療方法、治療效果、常見藥物不良反應及應對措施,使患者能夠正確認識自身疾病及負性情緒,消除患者對精神疾病的恥辱感,增強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4]。④ 深入了解患者存在的負性思維,幫助其糾正錯誤認知和行為,使其能正確對待生活中的不良事件,此外應想方設法幫助患者減少各種應激原。行為護理干預: 入院第4周開始的工作要點,行為護理干預。入院4周后,患者精神癥狀進入緩解期,對自身疾病的認知能力提高,責任護士應著重為患者做好回歸社會的準備。① 著重鍛煉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工作能力。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幫而不包,鼓勵患者自己洗澡、穿衣、剪指甲、根據(jù)氣溫變化選擇服裝等,積極引導患者進行整理床鋪、掃地、擦地、洗碗等勞動,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對其任何微小進步均給予正性強化,使患者感到自己勞動的好處,并自覺進行。② 針對患者病情特點合理安排各類娛樂活動。對于有暴力傾向的患者,不安排競爭性活動,不提供暴力傾向的影視作品。③ 鼓勵患者多與家屬溝通交流,消除家屬對患者的成見,進行出院情景演練,因地制宜地實施醫(yī)院-家庭一體化綜合護理[5]。分析患者出院后在工作生活中可能存在的困難,提供參考意見,消除患者家屬的顧慮,使患者及家人能夠提高認識程度,相互理解和支持,從思想上、物質(zhì)上做好接納患者出院的準備。
1.2.3 綜合護理干預措施的質(zhì)量控制: 在常規(guī)藥物治療的基礎上,責任護士再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將支持性心理護理貫穿于臨床護理的整個過程,滲透在整體護理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每天責任組長對本組責任護士的工作進行檢查、督促和指導,每周2個護理小組對各自工作進行綜合評價,提出整改方案,每個月在護士長主導下對患者進行護理滿意度調(diào)查。
1.3.1 PANSS量表: 用于評估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臨床癥狀,包括3個分量表,即陰性癥狀評分量表、陽性癥狀評分量表以及一般精神病理評分量表。陰性癥狀評分量表和陽性癥狀評分量表各有7個因子,一般精神病理評分量表有16個因子。在30個因子中,共有7個認知因子。總分及分量表分越高,表明患者的臨床癥狀越嚴重[6]。本研究中2組患者的PANSS量表均由2名經(jīng)過培訓的中級職稱以上的精神科醫(yī)生進行統(tǒng)一評估,首次評估在入院24 h內(nèi)完成,以后每周評定1次。
1.3.2 護理滿意度調(diào)查表: 參考國內(nèi)陳平雁等研制的住院患者滿意度量表和衛(wèi)計委制定的三級甲等醫(yī)院滿意度評審標準,由本院自行設計完成,共16個因子。指標有“不滿意”“滿意”和“非常滿意”。護理滿意度=(非常滿意例數(shù)+滿意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對照組40例患者住院期間的護理滿意度調(diào)查資料通過調(diào)閱既往資料獲得。既往資料由本病區(qū)護士長在患者入院4周后主持完成。干預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調(diào)查仍由同一護士長在患者入院4周后即時完成。
干預組患者陽性癥狀評分、陰性癥狀評分以及一般精神病理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意義(P<0.05), 見表1。
表1 2組患者PANSS評分比較 分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干預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2組護理滿意度情況比較[n(%)]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隨著現(xiàn)代生活節(jié)奏的不斷加快以及工作壓力的增大,精神分裂癥的發(fā)病率呈現(xiàn)逐年升高趨勢。絕大多數(shù)精神分裂癥患者往往會伴有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對患者的認知功能以及社會功能帶來不利影響[7]。在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藥物治療的同時采取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可有效減輕患者負性情緒,提高認知功能[8]。綜合護理干預過程中的心理護理措施,可在患者住院期間增強護患間信任感,更加順暢地暴露患者的病態(tài)思維,為盡早醫(yī)療干預提供第一手資料[9]。綜合護理干預過程中的行為護理干預措施,可提高精神分裂癥緩解期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從而促進患者認知能力的恢復[10]。在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實施過程中,護理人員應以患者為主體,在實施個性化整體護理的過程中滲透心理行為護理,以提高患者的主觀能動性、治療依從性,加快其回歸社會的速度[11-13]。
綜合護理干預從創(chuàng)建相互信任、友好和諧的護患關系入手,在住院治療過程中對患者實施支持性心理護理、行為護理干預等全方面的護理措施,使患者在住院治療的全過程中應對能力不斷提升,治療效果更加顯著。本次研究中,經(jīng)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干預后,干預組患者陽性癥狀評分、陰性癥狀評分、一般精神病理評分均較干預前對照組患者評分更低(P<0.05); 干預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97.37%, 而干預前對照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僅為90.00%, 干預后優(yōu)于干預前(P<0.05)。本研究結果與馬燕玲等[14]研究結果相符,由此可見,綜合護理干預對首發(fā)男性精神分裂患者認知能力的提高具有一定影響意義,有助于患者精神癥狀的緩解,因此對精神分裂患者實施綜合護理干預意義重大[15-17]。
綜上所述,精神分裂患者在接受常規(guī)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聯(lián)合綜合護理干預可提高治療依從性,改善認知功能,促進早日康復與回歸社會,屬于較理想的護理方法,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1] 劉哲寧, 許冬梅. 精神科護理學[M]. 北京: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16: 126-129.
[2] 李霞. 慢性精神分裂癥實施心理行為護理對認知功能的影響分析[J]. 實用臨床護理學雜志, 2017, 26(2): 126-127.
[3] 王漢嬋, 陳彥杏, 謝文嬌, 等. 認知治療對門診精神分裂癥患者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 中國民康醫(yī)學, 2013, 25(7): 16-18.
[4] 王曉楓, 韋有芳. 綜合護理干預對精神分裂癥患者認知功能及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研究[J]. 四川精神衛(wèi)生, 2014, 27(5): 20-25.
[5] 黃彩明, 王勇健. 優(yōu)質(zhì)護理干預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危險性行為、生活質(zhì)量和社會功能的影響[J]. 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7, 12(7): 156-157.
[6] 何燕玲. 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J]. 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 1999, 3(增刊): 267-275.
[7] 閔海英, 王玲. 認知治療技術在精神科臨床心理護理中的運用及效果評價[J]. 臨床醫(yī)學研究與實踐, 2016, 10(5): 116-117.
[8] 趙釗. 心理行為干預對改善慢性精神分裂患者認知功能的效果研究[J]. 深圳中西醫(yī)結合雜志, 2014, 9(1): 93-94.
[9] 聶莎, 鄧利章, 楊勇. 認知行為干預對精神分裂癥緩解期患者治療依從性和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J]. 中國臨床護理, 2016, 6(11): 461-464.
[10] 胡雪梅, 陳釗, 李華軍. 綜合護理干預對首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服藥依從性的影響[J]. 中國當代醫(yī)藥, 2016, 34(12): 179-181.
[11] 謝秀欽, 劉琴, 李建秀. 對首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采用路徑式健康教育的作用[J]. 中國民康醫(yī)學, 2013, 25(14): 112-124.
[12] 黃美蓮, 謝文嬌, 肖勃. 認知行為干預對首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疾病康復及服藥依從性的影響[J]. 護理與康復, 2015, 14(1): 65-67.
[13] 徐淑敏, 張憲賓, 張文躍. 多元化護理干預對首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恢復的影響[J]. 中國實用醫(yī)藥, 2013, 8(18): 223-224.
[14] 馬燕玲, 梁鳳珍, 龍少冬, 等. 心理行為護理對慢性精神分裂患者認知功能的影響分析[J]. 臨床醫(yī)學工程, 2017, 4(2): 271-272.
[15] 李虹娟, 賈莉娜. 個性化護理干預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影響[J]. 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 2018, 22(2): 25-28.
[16] 朱彤. 共情護理模式在精神分裂癥患者治療中的效果評價[J]. 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 2016, 20(14): 17-20.
[17] 程索華, 孫燕萍. 品管圈活動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護理滿意度的影響[J]. 黑龍江醫(yī)藥科學, 2015, 38(2): 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