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5日,清明。這天,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為“兩彈一星”元勛郭永懷與郭永懷夫人,著名應用語言學家、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李佩先生舉行了合葬儀式。在郭永懷和李佩先生合葬處,雕塑下方,一句銘文清晰可見:“一對伉儷,兩種傳奇。懷瑾佩瑜,師表后繼。”
李佩和大科學家丈夫伉儷情深
時間回到1938年,時年20歲的李佩不顧父親的反對,從容地離開北京的家。她和兩個同學會合后一同搭船離開天津,先去香港,再轉道河內,最終到達昆明,就讀西南聯(lián)大。
昆明作為中國大后方的重要城市,是日軍飛機重點光顧的區(qū)域,西南聯(lián)大的師生們無論是上課,還是宿舍休息,都時刻處于危險之中。值得一提的是在西南聯(lián)大眾多的師生中,還有后來李佩的先生,“兩彈一星”元勛郭永懷。當時的李佩是學生會副會長,積極組織各種學生活動,對學校里的師生都很熟悉。而郭永懷作為學長則在給當時著名光學專家饒毓泰做助教,再加上為人低調,在眾多的學生中并不起眼,所以兩人在西南聯(lián)大并無多少交集。
李佩沒有想到的是,這個不熟的學長,會在多年之后成為那個與她相約互伴終身的人。
1947年,時年30歲的李佩來到位于美國紐約州的康奈爾大學工業(yè)與勞工關系學院學習,有一天,她聽說航空研究生院有一位年輕的華裔學者要做一個航空航天方面的報告。沒想到這個做報告的,正是郭永懷。郭永懷當時在康奈爾大學任教,成為該校航空研究院的三位奠基人之一。兩位昔日西南聯(lián)大的同窗再次相遇了。
有道是他鄉(xiāng)遇故人,李佩對這位學識淵博、踏實樸素的學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郭永懷也開始留意這位談吐優(yōu)雅、風姿綽約的女學生。隨后在康奈爾大學如畫的風景中,多了兩人相約一起散步聊天的場景。郭李二人相知相戀,并最終走到一起。
1948年的2月8日,兩人舉辦了婚禮?;楹螅麄冊诳的螤柎髮W附近的伊薩卡小鎮(zhèn)上租了一棟別墅,度過了人生中最為甜蜜的一段時光。
1951年8月,郭永懷、李佩夫婦的女兒郭芹出生了。也是在這一年,李佩碩士畢業(yè),留在了康奈爾大學任教,和郭永懷成為了同事。夫婦倆事業(yè)有成,在世界一流大學任教,生活無憂。
但郭永懷和李佩夫婦心里卻都明白,梁園雖好,卻不是久戀之家……
回國半年再度離開,卻不辱使命
1949年初,北平解放的時候,李佩就乘坐第一艘從香港到天津的輪船,回到了國內;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尚在召開,共和國尚未成立,李佩就已經(jīng)在北京參加了華北革命大學學習。
半年后,高層領導決定要她回美國去,盡量動員科學家回國為祖國效力,并且由組織上專門派人把她送到美國,勸說留美科學家回國。郭永懷、錢學森、錢三強等這些高級科學家的歸國,背后都有著李佩的一份功勞,李佩的命運就這樣神奇地和共和國的科學事業(yè)交織在了一起。
李佩的任務是勸說這些留美科學家回國,這個任務的難點不在勸,而在回國。1953年,英國的萊特希爾教授邀請郭永懷去講學,郭永懷計劃帶著妻子和女兒一起去趟英國,但這趟旅程未能成行。
原因是當時的美國政府對新生的共和國充滿敵意,他們害怕郭永懷李佩夫婦會趁著這次講學的機會回國,所以直接禁止了郭永懷出境。這在當時并不是個例,有相同遭遇的還有郭永懷的摯友錢學森。
轉機在1955年出現(xiàn)了,周恩來總理在日內瓦經(jīng)過外交努力,迫使美國政府同意用釋放美國戰(zhàn)俘來換取留美科學家的自由。在這一政策影響下,錢學森歸國了。郭永懷李佩夫婦更是歸心似箭。
成為“中國應用語言學之母”
1956年9月30日,郭永懷李佩夫婦帶著女兒登上了的“克里蘭夫總統(tǒng)號”郵輪終于回到了祖國。歸國后,郭永懷和錢學森一起承擔了剛成立不久的力學研究所學術領導工作。李佩則在中國科學院的西郊辦公室工作,女兒郭芹也按部就班地念著小學……一家人很|夾就適應了國內的生活,快速地投入到了工作學習中。
有趣的是在上世紀60年代,李佩和郭永懷再次成為了同事,他們同時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任教,一個是化學物理系主任,一個是外語教研室老師。但這對夫妻相處的時間并沒有因此而變長,相反,一家人團聚的時光越來越少了。
當時郭永懷參與了“兩彈一星”的研制。開始頻繁往返于青海與北京之間,常常和家人不辭而別、離家數(shù)月。根據(jù)李佩后來的回憶,那段時間里,郭永懷僅有五分之一的時間是待在家里的。
1968年12月5日凌晨,因飛機失事,郭永懷永遠地離開了。這一天,得知消息的李佩在窗前靜靜地站立了5個小時,據(jù)說,悲傷到了極致,是沒有眼淚的。
“文革”結束之后,國家百廢待興。即將60歲的李佩,接到了一個新任務,就是負擔起新成立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的外語教學工作。
新成立的研究生院,第一年就招收了800多名學生,往后還會更多,這么多學生的英語教學任務就全壓在了李佩身上。李佩帶著三名教員,從自己編寫油印講義開始,創(chuàng)辦了中科院研究生院外語教研室。人手不足,她便四處尋找英語教員,還真找來不少學界才子。
在教學上,李佩十分注重科學知識和外語教學的結合,對課程的設置內容也十分廣泛,在擔任外語教研室主任期間里,她教過的學生成千上萬。1989年,美國一家語言教學研究雜志,特意刊出一篇專文,稱李佩是“中國應用語言學之母”。
晚年忙碌,卻從未搬家
李政道,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也是第一個將李佩稱為先生的人。
70年代他回國訪問時,發(fā)現(xiàn)國內嚴重缺乏科技人才,便開始游說美國和加拿大的一些著名大學接收中國學生,而李佩,成為了他重要的合作伙伴,負責考核學生們的英語水平。
李政道和李佩一起推動了中美聯(lián)合培養(yǎng)物理研究生項目,幫助在封閉的國門里成長起來的學生們直接進入哈佛、斯坦福、普林斯頓等世界一流名校,到1989年該項目結束時,共有76所外國大學接收了中國915名物理研究生。后來,這些人中很多人歸國,活躍在科研的第一線。
更為大膽的是,李佩為那些沒有取得公費的學生,首次開辟了一條申請自費留學的道路,在美國一些大學的推薦信中,英文水平證明書中,只要有李佩的簽名,都會得到認可。
李佩81歲的時候,在中科大廈里創(chuàng)辦了“中關村大講壇”,每到周五下午,她總會準時出現(xiàn)在會場,用標準而柔和的北京普通話,娓娓動聽地介紹講座的講演者,周周如此。講壇從1998年開始,一直開辦到2011年,總共辦了600多場,94歲那年,李佩先生實在“忙不動”了,才關閉了大講壇。
可以說,李佩刻意讓自己維持在一個非常忙碌的狀態(tài),但細心的人會發(fā)現(xiàn),近五十年的時光里,她從來沒有搬家,依然住在中關村13號樓里,家里的陳設也一直沒有變化,甚至當初和郭永懷一起淘換來的舊家具也—件沒動過。
2013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師生們根據(jù)郭永懷李佩夫婦的故事,創(chuàng)作了音樂劇《愛在天際》,李佩親臨演出現(xiàn)場,全場觀眾起立向李佩先生致意。
李佩將她和郭永懷的畢生積蓄60萬元,分別捐獻給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處理這么大的一筆資產(chǎn),李佩就像是交水電費一樣平常。在收到李佩的60萬捐款之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都專門設立了“郭永懷獎學金”,以此鼓勵更多共和國科學事業(yè)的后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