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偉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變革自己的教學模式,構建生態(tài)的小學數學課堂。因此,教師要改變教學模式,從學生的角度開展教學,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促使學生有效參與數學課堂,切實提高課堂效率。
一、多媒體教學,營造輕松學習氛圍
枯燥的數學內容很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單調繁瑣的數學內容,更不易激起學生的學習欲望。而多媒體教學的引入,不僅能夠很好活躍課堂氛圍,打破沉寂的數學課堂,還能夠開拓學生視野,改變學生對數學的認知,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魅力,快樂學習。
例如:在教學“圓”時,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在大屏幕上展示了幾種自行車的圖片。一張是生活中常見的自行車,車輪是圓形的;第二張圖片是一個車輪為三角形形狀的自行車圖片,第三張是車輪是正方形的自行車圖片,第四張是車輪為正五邊形的自行車圖片。學生的注意力深深地被這些圖片所吸引,并對其中不熟悉的“自行車”充滿了好奇,主動提出問題:車輪是三角形的、正方形的以及正五邊形的自行車能夠快速地走起來嗎?為什么生活中的自行車都是圓形車輪呢?教師繼續(xù)借助多媒體技術將這些圖片中的自行車行走起來,在行走的過程中,學生發(fā)現后三個自行車走得非常不平穩(wěn),一會兒高一會兒低。學生就這樣通過觀看大屏幕中的動態(tài)畫面,意識到這樣的自行車既不平穩(wěn)也不安全。于是,學生開始主動去思考圓這一圖形的性質特征。學生開始思考,為什么圓在滾動起來是平穩(wěn)的呢?學生通過觀察圖形,發(fā)展圓的邊緣處任意一點到圓中心的距離是相等的。這時,引出了“半徑”的概念。
課堂中,教師將以往的全程黑板教學變革為多媒體輔助教學,營造了一個輕松快樂的學習氛圍,激活了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操作式教學,促使學生有效參與
很多數學內容的邏輯性很強,而小學生的邏輯思維并不突出,學生理解不了,也無法深入了解教學的真諦。由此,教師要改變自己的教學模式,變講解為自主操作式教學,化繁為簡,幫助學生理解,凸顯學生的主體作用。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平行四邊形的知識內容時,并沒有直接向學生講解,而是組織學生開展動手操作教學。首先,教師為學生提供了一些不同的平行四邊形紙片,并將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探究思考平行四邊形的性質特征。學生在教師布置完任務后,主動進入到操作活動中。這時,有學生通過觀察,發(fā)現平行四邊形的對邊好像相等。于是,這位學生開始利用直尺分別測量其中的兩組對邊的長度,很快,得出測量結果:12厘米、12厘米、8厘米、8厘米。于是學生得出自己的結論:平行四邊形的對邊相等。還有學生也猜想其對邊相等,學生想到利用一根細線來比量,最后也成功驗證了自己的猜想。學生在自己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對數學內容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了解,提升了自己的課堂學習效率。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巧妙運用操作探究模式,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開拓學生的數學思維,讓學生實現體驗學習,促進學生有效參與。
三、討論式教學,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
如今的課堂已經成為學生的天下,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主戰(zhàn)場。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改變自己的教學策略,從學生的主體出發(fā),讓學生有機會互相交流探討,以更好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促進學生互相學習,共同發(fā)展。
例如:在教學“因數和倍數”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本節(jié)內容時,首先提出了一些問題,讓學生借助問題,更好思考探究。教師先要求學生自己找一些關于2的倍數的數,并觀察思考,2的倍數都有哪些性質特征。學生在教師提出問題后,都紛紛思考探究。很快,學生有了一定的想法。教師并不急于給出結果,而是借此機會組織開展討論活動,讓學生自由交流探討,此時各小組的學生均能展開積極的探討交流。
在討論交流過程中,學生因為有了小組活動的經驗基礎,開始大膽分享自己的發(fā)現。如:有學生向大家列舉了若干2的倍數后,總結出所有偶數都能被2整除;還有學生觀察到其實2的倍數最重要的是看個位,個位上是2的倍數,那整個數也是2的倍數等。在互相交流討論中,學生了解到更多的知識內容,并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教學中,教師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將課堂交還給學生,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合作交流,提升課堂學習效率。
總之,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要順應時代發(fā)展的潮流,緊跟變革的趨勢,運用先進的教學技術,結合課程特點大膽變革自己的教學模式,從學生實際出發(fā),促使學生體驗學習,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意識,讓學生在學會知識的同時,各方面能力也有一個更好的發(fā)展與提高。(作者單位:江蘇省啟東市長江小學)
責任編輯:王鋒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