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學文,潘志賢,史亮濤*,李建查,王艷丹,張 雷,方海東
(1.云南省農業(yè)科學院 熱區(qū)生態(tài)農業(yè)研究所,云南 元謀 651300;2.云南省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228)
在西南干熱河谷地區(qū),露天種植的冬早番茄面積在逐年增加。隨著種植年限的增加,以及不合理的人為干預措施,導致土壤有機質下降、土壤板結以及病原菌積累,土壤生態(tài)環(huán)境有惡化的趨勢。而增施有機肥是改善土壤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主要手段之一。梁海恬等[1]研究表明:菇渣基質化處理后可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礦質營養(yǎng)成分經菌絲的生物作用變得更利于植物吸收。連續(xù)施用有機肥,可不同程度地提高土壤養(yǎng)分、酶活性、微生物量[2-3]。而對番茄的研究表明:微生物發(fā)酵有機肥可以顯著提高番茄產量,顯著降低番茄的硝酸鹽含量,增加VC、還原性糖、番茄紅素、可溶性固形物含量[4]。適量施用各種來源的有機肥料顯著促進番茄生長發(fā)育,表現為植株高大、莖稈粗壯、葉綠素含量高、開花數多、生物產量高[5],生物有機肥能夠增進土壤肥力、制造和協助作物吸收營養(yǎng)、活化土壤中難溶的化合物,更好地滿足了番茄不同生長時期對養(yǎng)分的需求,促進了番茄植株營養(yǎng)器官的生長發(fā)育,因而表現出顯著的增產作用[6-7]。生物有機肥不僅能提高番茄的株高、莖粗、干重,還能顯著降低青枯病的發(fā)生[8]。因此,在番茄種植前,施入適量的有機肥對提高土壤有機質和礦質元素含量,提高番茄品質和降低番茄土傳病害具有顯著的作用。筆者擬開展不同有機肥施用量對番茄苗期的生長性狀研究,分析有機肥對干熱河谷冬早番茄苗期光合特征和生物量分配的影響,探討了金沙江干熱河谷區(qū)冬早番茄的最適宜有機肥施用量和使用方法。
試驗番茄品種為先正達公司生產的拉比。試驗地位于金沙江干熱河谷的典型地區(qū)——云南省元謀縣,全年平均氣溫21.7 ℃,≥10 ℃年積溫7786 ℃·d[6],全年基本無霜,試驗設置4個有機肥施肥梯度,有機肥為云南中電新能源有限公司生產的高腐殖酸生物有機肥(腐殖酸≥30%、有機質≥55%)。分別為對照(M0):不施有機肥;處理1(M1):7500 kg/hm2有機肥;處理2(M2):15000 kg/hm2有機肥;處理3(M3):22500 kg/hm2有機肥。番茄于2017年7月29日移栽到大田,移栽時株高15~20 cm。2017年8月10日,采用便攜式光合儀Li-6400測定番茄苗期光合情況。于2017年8月12日,取番茄全株,測定其根莖葉鮮重、花朵數量、果實數、重量,并將鮮活的根莖葉置于120 ℃烘箱烘烤48 h,室溫下測定生物量,在番茄成熟時,采熟透的番茄測定番茄紅素、pH、可溶性糖含量。試驗數據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處理,采用LSD法進行方差齊性檢驗。
連續(xù)2年不同有機肥施用量對番茄苗期株高、果實重量、單果重和果實數量的影響差異顯著,而對地徑和花朵數量的影響不顯著。由表1可知,施用有機肥的M1、M2、M3處理之間的株高差異不顯著,而未施用有機肥的M0與M1、M2、M3差異顯著,M0的株高低于施用有機肥處理的約20 cm。果實重量最高的為M1和M3,最低的是M0,M1與M0相差419.51 g,但M1與M0的果實數無顯著差異,M0施肥的番茄果實數量雖然多,但單果重顯著低于M1和其他施肥處理。M1的單果重顯著高于M2和M3。
表1 不同有機肥對番茄苗期生長特性的影響
注:同列小寫字母表示在0.05水平上的差異顯著性,字母相同則差異不顯著,不同則顯著。下同。
由表2可知,番茄苗期根鮮重最大的是M1,最小的是M0,兩者相差12 g,且差異顯著。施肥處理的M1、M2和M3根鮮重差異不顯著。莖鮮重最大是M1,其次為M2和M3,M0的莖鮮重最小,M1的莖鮮重是M0的1.39倍,且M1與M3和M0的莖鮮重差異顯著。葉鮮重也是M1最高,M0最低。苗期番茄根莖葉鮮重合計最大的是M1,最小的是M0,兩者之間差異顯著,M2低于M1。M3低于M2,即M0 根干重最大的是M3,其次為M1和M2,三者之間無顯著差異。莖干重最大的是M1,其次為M2,兩者之間無顯著差異,最低的是M3和M0,兩者之間也無顯著差異,M1和M2的莖干重顯著高于M3和M0。葉片干重最大的是M1,比M0高37.91 g,高65.1%,施肥處理的M1、M2、M3之間葉片干重無顯著差異。M1的生物量最大,其次為M2、M3,M1顯著高于M2和M3,而M0顯著低于M1、M2和M3。 表2 不同有機肥對番茄苗期生物量分配的影響 g 由圖1可知,苗期番茄的凈光合速率、氣孔導度、胞間CO2濃度和蒸騰速率的變化趨勢基本一致,即M1、M2優(yōu)于M3、M0,M3與M0無顯著差異,M1優(yōu)于M2。這一變化趨勢與生物量、根+莖+葉片鮮重的變化趨勢一致。由此可知,連續(xù)2年未施用有機肥的M0,在生物量果實產量和方面都不如施肥處理的M1、M2和M3。 相關系數分析結果表明(表3),根莖葉鮮重與生物量、果實產量、氣孔導度胞間CO2濃度和蒸騰速率都呈顯著正相關關系,M0的根莖葉鮮重最低,對應的其生物量、果實產量、氣孔導度胞間CO2濃度和蒸騰速率都是最低,而M1的莖葉鮮重最高,其生物量、果實產量、氣孔導度胞間CO2濃度和蒸騰速率都是最高,這與上文的實測結果完全一致。凈光合速率與根莖葉鮮重、生物量、果實產量無顯著相關關系,但與氣孔導度、胞間CO2濃度、蒸騰速率呈極顯著正相關關系。施肥對苗期番茄的光合生理特征產生顯著影響。果實產量僅與根莖葉顯著和生物量顯著正相關,而與凈光合速率、氣孔導度、胞間CO2濃度、蒸騰速率則無顯著相關關系。 圖1 不同施肥處理的番茄光合用比較 表3 生物量與光合作用的相關性 注:*、**分別表示相關性達到顯著、極顯著水平。 由圖2可知,施用有機肥對番茄品質影響顯著,M1的pH顯著低于M0和M2、M3,而M0和M2、M3之間無顯著差異,而番茄紅素則是M1和M2的最高,并與M0和M3差異顯著。可溶性糖含量隨施用有機肥增加而增加,即M0與M1、M2、M3差異顯著,而M1與M2之間、M2與M3之間則無顯著差異。 圖2 不同有機肥處理的番茄品質 連續(xù)2年施用有機肥對苗期番茄長勢差異顯著,在連續(xù)2年未施用有機肥的M0小區(qū),番茄長勢最差,具體表現為植株矮小、果實產量低、果小、生物量也顯著低于其他3個施肥處理的小區(qū)。而在施用有機肥處理的M1、M2、M3中,M1的根莖葉鮮重、生物量、果實產量、單果重均較M2和M3好,而M1和M2之間無顯著差異,M3相對較差。 M1施肥處理的番茄其蒸騰速率、氣孔導度、胞間CO2濃度、蒸騰速率最高,即M1處理的光合生理旺盛,其生物量積累、田間長勢均優(yōu)于M2、M3。而未施肥處理的M0和施肥量最高的M3,在光合作用強度方面無顯著差異,施肥量過高是否對番茄苗期光合作用產生負面影響,還尚未開展深入研究。 施肥處理對番茄的品質也有顯著影響,M1施肥處理的pH最低,而M0與M2、M3之間差異不大。番茄紅素則是M1和M2的最高,M0和M3最低。番茄紅素則是隨著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大,即M3的番茄紅素最高,并與M0和M1差異顯著。 施用有機肥可提高土壤中的有機質、土壤微生物活性,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的供肥能力,進而提高農作物質量和產量。施用有機肥可以顯著增加番茄前中期的果實產量,隨著有機肥用量的增加,番茄產量增幅低于施有機肥30 t和45 t/hm2的處理,但比未施有機肥的略有增加[10],本研究結果與之相似,即在M1施肥處理中,苗期果實產量顯著高于M2和M3,而M2和M3的果實產量也高于未施肥處理的M0。連續(xù)2年未施用有機肥的M0,番茄苗期的田間長勢較其他施肥處理的差,具體表現為植株矮小、葉片泛黃、單果重顯著下降。 氮磷鉀肥配施有機肥能夠提高番茄和可溶性糖含量,并且提高番茄產量[11],生物有機肥與化肥配施可顯著增強番茄植株的長勢、提高產量,并改善果實的營養(yǎng)品質與風味,尤其對增加果實番茄紅素含量有極顯著的效果。本研究表明:M1和M2處理的番茄紅素要顯著高于M0,這與相關研究結論一致。但有機肥施用量最高的M3,番茄紅素反而最低,這與相關研究結論相反,加之在M3施肥處理番茄其產量也開始出現小幅下滑,但田間長勢,M3與M2、M1無顯著差異,這引起了關于M3施肥處理是否屬于過量施肥的談論。 在水分較低的情況下(田間持水量的40%~55%),施有機肥料后作物的光合速率高于不施加有機肥[12]。在本研究中,添加有機肥處理的M1、M2凈光合速率均顯著高于未施肥的M0,但有機肥施肥量最高的M3,其光合速率與M0無顯著差異。中量施肥肥處理光合速率最高[13],本研究結論與之一致。在水分較高的情況下(田間持水量的85%~100%)作物的蒸騰速率、氣孔導度與不施加有機肥的變化不大[12],但在本研究中,土壤水分為田間持水量的70%~90%,M1和M2的蒸騰速率、氣孔導度都顯著高于M0。在M3的生物量、果實產量、單果重、凈光合速率、氣孔導度、胞間CO2濃度、蒸騰速率、番茄紅素均低于M1,而M3的施肥量遠高于M1,這是否表明M3的施肥量限制了番茄的正常生長,目前還不能確定,還需持續(xù)的研究。3 結論與討論
3.1 結論
3.2 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