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建忠 楊天菊
高中語文課堂是靈動的,其課堂教學理應是有情感教育性的;她既是由無數生命、由無數人構成的生命文化載體,同時又肩負著傳承文化與文明的重任。泰戈爾曾說:教育的目的應是向人們傳遞生命的氣息;教育專家盧家楣倡導情感教育并寫了專著《情感性教學》;蘇霍姆林斯基說:課堂教學要體現(xiàn)愛,愛就是一種情感。那么理論和實踐上情感性教學存不存在呢?情感性的學與知識性的教有什么不同的嗎?如果有,那么教師如何進行情感性的教,學生如何進行情感性學習呢?那么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能不能依托一種教學模式破解“誤盡蒼生是語文”的謬論呢,能不能依托一種教學模式為學生終身發(fā)展打下基礎呢,能不能依托一種教學模式肩負起傳承文化與文明的重任呢?這種種困惑都需要我們語文教育工作者轉變教學理念,拋棄舊的模式,對高中語文課堂進行深度變革,并探索新的出路。
一、“三維七段”單元教學正是遵循新課改理念,大膽探索出的情感性學習的教學新模式
新課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種方式從本質上講是以對話、交流、合作等為基礎的知識建構模式。所以新課程改革是有助于學生學習方式地轉變的。而“以人為本”的“三維七段”單元教學模式正順應了這種學習方式。
“以人為本”從觀念層面來講,它是對人的存在、本質、價值和發(fā)展等人文精神的宏揚和實踐,是對人的生存意義的最高追求;從研究的內涵來說,它是關于人的自身的學說或理論體系,是對人的存在、本質、價值和發(fā)展等問題,對人的自然屬性、社會屬性、尤其是精神文化屬性進行探究的學問;從人本教育的層面來講,就是要在批判繼承傳統(tǒng)教育的基礎上,構建教育的優(yōu)質化和理想化的價值體系,不斷地弘揚對人的品德、情操、境界、人格的教化和熏陶?!耙匀藶楸尽痹诮逃顒又芯唧w體現(xiàn)為“育人為本”,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對學生的未來負責,這也是理想教育所追求的根本目標。因此,培養(yǎng)具備高尚品德、聰明才智、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鮮明個性且善于合作的一代新人,這既是時代對教育的要求,社會對教育的期望,更是“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的核心內容。“以人為本”就是要努力使每個學生成為志向高遠、人格健全、基礎扎實、特長明顯、勇于創(chuàng)新、善于合作的有用之才。
而“三維七段”中的“三維”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七段”是指教學過程的七個階段,即學習引導、先學自研、互動探究、點撥講解、訓練內化、診斷反思、輔導提升?!耙匀藶楸尽钡摹叭S七段”單元教學模式是按新課改的精神,將三維教學目標轉化為教師的三維教學和學生的三維學習;其設計與實施,不僅包括課堂內的教學活動,也包括學生的課外學習,是對學生學習的整體設計;這種教學模式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其中“三維”是核心,“七段”是過程,“三維”通過“七段”來呈現(xiàn),“七段”是實現(xiàn)“三維”的手段和途徑。在七個學習階段中都必須貫徹“三維”的教學理念,將“三維”滲透到“七段”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這種模式要求教師要在三維中教,學生要在三維中學。學生在三維中學,不僅是知識、技能的學,更重要的是情感性的學習,即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學習。新課改指出,學生在學校內較為重要的學習就是情感性學習,并成就為一個有“情”之人。正如語文教學中的所謂“文道之爭”的“道”就是“情”的問題,數學、物理中理智感也屬于情感,這種情感就是求知、探究、成功的喜悅。
因此,學生在“三維”學習中始終存在“情感教育”,只不過是有顯性或隱性,積極或消極之分。心理學認為知識、文化是顯性課程學習,情感、態(tài)度是隱性學習。老師上課的情感一定是顯露于外的;教師對學生情意的影響,比講的知識、技能更有作用,如課堂評價。心理學認為興趣就是人的情緒表現(xiàn),如陳景潤的初中老師對他的影響就是情感性教學的典范。因而一堂課要富有情趣,不管老師意識與否,情感性教學都是存在的,只不過學生情感性學習是隱性的,是潛移默化的。綜上所述,“以人為本”的“三維七段”單元教學模式正是依據心理學原理,遵循新課改理念,適應情感性學習的需要并在思考與教學實踐中提煉出來的。
二、基于“三維七段”單元教學模式下的語文課堂探究式情感學習的思考
“三維七段”單元教學是將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融入七段之中的新型教學模式。其中“七段”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和一定的邏輯順序,同時也互相滲透,既不是將教學過程進行的簡單分段,也不是簡單的先后關系。七段中一、二段主要是引導,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三、四、五段主要是指導,以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合作、探究學習為主。六、七段主要是輔導,充分體現(xiàn)了教師的主導作用。三維七段單元教學模式是以單元為一個模塊?!捌叨巍辈皇敲抗?jié)課都必須體現(xiàn)和反映,要求老師們要根據學科、課型的特點,以及教學中的實際情況(如內容、學情、時間等)恰當地劃分“單元”。不同學科、不同課型應根據教學實際確定合理的教學流程。因此,“以人為本”的“三維七段”單元教學模式的精彩處在于互動探究即探究式學習。針對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而言,探究式學習就是實現(xiàn)學生學習方式轉變,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一種有效途徑。語文探究式學習有利于將第一思考時間,第一體驗過程,第一表達機會還給學生,使學生在課堂上真正地活動起來并積極地去思考、去體驗、去表達,從而去感受情感,傳遞情感并潛移默化地傳承語文文本中所承載的民族文化與文明。
學習金字塔告訴我們,高中語文課堂學習效果在30%以下的,都是基于個人學習或被動學習而成的;而學習效果在50%以上的,則是建立在團隊學習、主動學習和探究式情感學習方式上。據此,語文學習應該變學為思,以導促學,促使學生從苦學、死學、難學中轉變?yōu)榍楦惺綄W習即樂學、活學、易學、會學。語文探究式情感學習有利于學生團隊意識、合作意識、問題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也有利于促進學生個性化發(fā)展,為其終身發(fā)展奠基。當今許多高考語文題就是開放性的,主要考查學生研究性情感學習的成果。如2010年云南高考語文卷有一題:某中學一研究性學習課題組對該校學生的圖書借閱情況作了調查。下面是調查結果:文學類圖書5%,作文類圖書21%,科普類圖書1%,試題類圖書33%,奧賽類圖書20%,娛樂類圖書21%;試根據調查回答問題(5分)。1.從圖書用途角度簡要概括借閱情況(不要出現(xiàn)具體數字,不超過50字)(3分)。2.根據日常學習生活及本次調查情況向同學們提出合作探究學習及分享閱讀的建議(不超過30字)(2分)。由此,我們語文人不得不反思:以往單純的知識、技能的一維教學還能不能適應高考的需要,還能不能適應新課改的需要,還能不能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還能不能挖掘學生的潛能,還能不能為學生終身發(fā)展服務?基于此,是必然對舊式傳統(tǒng)的一維或二維語文課堂教學進行深度變革;是必然實施三維的教和三維的學;是必然在自主、合作、探究式情感教與學中找語文課堂教學的新出路。
三、基于“三維七段”單元教學模式下的語文課堂探究式情感學習的實踐
“三維七段”單元教學模式下的高中語文課堂探究式情感學習是互動的學習包括認知互動、行為互動和情感互動。互動的實質就是情感思維互動。讓學生在情感思維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在師生情感互動中探究問題,讓師生、生生之間相互受益。這種情感互動是平等地、民主的互動,是語文課堂的一種動力。試想沒有情感的互動那是平淡的、乏味的,是不能讓師生、生生產生共鳴的。同時,這種學習模式也是探究式情感交流學習方式,是課堂上師生的對話,在平等、民主的交流基礎上的探究方式;只有建模在這種情感式探究方式的學習才會讓教者有依托,學者有情趣,才會產生熱烈和適度緊張的課堂氣氛,才會有充分的合作與交流,才會真正讓語文課堂高潮云起。
例如:《琵琶行》的教學實例:
教學模式:“三維七段”單元教學。
教學流程:
1.教師安排學生在周末先學自研,結合《與名師對話》和《古代漢語詞典》對課文全文批注,要求用不同顏色落實在書本上:(1)作家、作品、寫作背景;(2)生字詞的形、音、義;(3)古漢語語法:通假字(形音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等;(4)疑難問題。
2.課堂上,老師和小組長以及科代表用10分鐘左右清查先學自研的批注工作。再用30分鐘師生、生生情感互動探究,并由小組學生代表到講臺上探究交流。
(實錄:某小組學生探究式情感互動質疑案)
生1:“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為什么喚不出來,那是司馬大人呀?(學生疑惑)
生2:為什么出來了還半遮面?
(學生復議)
生3:難道是丑,還是演奏的需要,還是內心痛苦而羞澀?(學生再度疑惑)
(學生繼續(xù)探究)
生4:大概是年長色衰吧,文中“老大嫁作商人婦”。(學生情感凄涼悄悄地說)
生5:文中“同是天涯淪落人”,可以看出她終因色衰被棄而獨守空船的痛苦正如詩人被朝庭貶謫一樣內心糾結。(學生若有所思地說)
生6:不對,也許是社會對當時“娼伶”不公平待遇造成的吧?,F(xiàn)在也許她是“明星”呢?
……
學生評價:覺得一節(jié)課時間真快。自己有所思考了,不知不覺中善于表達、善于交流了;課堂上也可以暢所欲言了,語文學習的興趣也來了,成績也提高了。
教師反思:把語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帶著情感(如案例中的“凄涼”“悄悄”“若有所思”)去探究,讓學生感知文本中的情感,這才是真正的解放,才是真正的“以學生為本”的靈動課堂。
再如:高中語文必修一,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的重要知識點:修辭“通感”。老師講授“通感”的知識和判斷其類型的技能,也許學生只有“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倘若如下操作也許就能“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實錄:某小組學生探究式情感互動質疑案)
生1:林黛玉在《游海棠》中有一句好詩“見得梅花一縷魂”,花的魂在于一縷香,荷香該怎么描繪呢?(學生疑惑)
生2:用“香噴噴”行不行?(學生復議)
生3:用“很香”好不好?(學生復議)
生4:我們看朱自清是怎樣描寫的?(學生提議)
生5:是不是“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學生將信將疑)
生6:清香像“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這個句子有些怪異,香味(嗅覺)怎會像歌聲(聽覺)呢?(學生滿臉疑惑)
(學生七嘴八舌地探究)
生1:想想:零星、點綴(花少),微風(不是大風),空氣中飄來的荷香想必不是很濃,是淡淡的。(學生又疑惑)
生2:而且隨著微風的方向回旋,似有若無,感覺上像遠處傳來的渺茫的歌聲,“渺?!笔欠袷侵甘疽粋€想象的方向,時斷時續(xù),依稀可辨。(學生小聲說)
生3:通常的比喻都是用具體的,熟悉的事物來比抽象的事物,但這里卻是用歌聲比香味,兩個都是無色無形,難以捕捉的。這是比喻嗎?(學生深度疑惑舉手示求)
師:這是一種修辭,它給人以新奇感,更能激發(fā)我們的想象力。這種感覺上的互通在修辭學上叫做通感?!巴ǜ小笔侵浮耙环N感覺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領會到屬于另一種感覺的印象”。
師:我們來舉個例:這姑娘說話聲音真甜!
生3:哦!這句話我聽過。(學生喜悅)
生2:老師,聲音是聽覺,甜是味覺;他們互換了,是不是?(學生若有所得地問)
(師生、生生探究式情感交流積極而活躍)
師:這個例句和文章中的是否相同呢?(老師若有所思地問)
……
凡此案例,不一一列舉??傊?,要實現(xiàn)語文課堂的靈動,必須變革舊的以“老師”為中心的“一言堂”“填鴨式”模式;必須把探究式情感教學植根于高中語文課堂的每一個角落。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以人為本”“以學生發(fā)展為本”。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變革任重而道遠,我們身處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語文人只有通過探究式情感教育才能對學生育知、育智、育情;只有通過探究,才能讓學生掌握知識,獲取智慧,豐富情感;才能賦予語文課堂靈動的生命力并激發(fā)學生的生命激情,才能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才能真正傳承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和文明。然而,我們又不得不反思師生間、生生間進行探究式情感學習過程中存在監(jiān)控薄弱,學生準備不充分,盲目互動等問題。因此,在語文課堂的探究式情感學習中,我們首先要對學生有明確的要求,要讓學生在探究式情感學習中找到學習的興趣動力,從而提高學習質量。同時就教師而言,是要處理好“以人為本”的“三維七段”單元教學入模、有模、無模之間的關系,教師要由“經驗型教師”提升為“研究型教師”;一般責任型教師提升到“愛心型教師”;由“育智型教師”到“育心型教師”。這樣“三維七段”單元教學模式中探究式情感學習的研究成果才能真正轉化為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原動力。
★作者通聯(lián):成都市華陽中學;成都市華陽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