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萌
(山西省水利經(jīng)濟事業(yè)管理中心,山西 太原 030002)
紫丁香(SyringaoblateLindl.),木樨科丁香屬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達5 m,枝條粗壯無毛。葉廣卵型,寬可達5 cm~10 cm,通常寬大于長;先端銳尖,基部心型或截形,全緣。圓錐花序,長6 cm~15 cm;花冠白色或紫色,先端4裂,開展;雄蕊生于花筒中部或中上部。蒴果長圓形,頂端尖,平滑?;ㄆ?月至5月,果期9月。丁香抗病性較強,常見病害有花瓣斑病、白粉病、炭疽病和枝枯病。筆者對山西農業(yè)大學校園內的紫丁香進行了調查,發(fā)現(xiàn)枝枯病發(fā)病率為30%.枝枯病病原菌侵染丁香后形成枯枝,枯死段有黑褐色微突起小點,感病枝與健康枝之間有明顯的分界線,感染部位以上全部枯死。此類病原菌在病部越冬,降雨多的年份易發(fā)病。
研究地位于山西省中部的晉中市,地理坐標東經(jīng)111°25′~114°05′,北緯36°40′~38°06′.東依太行山與河北省比鄰,西傍汾河水與呂梁地區(qū)搭界,東北與陽泉相連,西北距太原25 km,東南、西南分別與長治市、臨汾市接壤。市界總長度809.2 km,東西最寬處約165 km,南北最長處約128 km.海拔1 000 m~2 500 m.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9.8 ℃,1月均溫-6 ℃,7月均溫23 ℃.年均降水量405 mm~573 mm,平均無霜期150 d.
選擇山西農業(yè)大學校園內的紫丁香,用剪刀在病害部分與健康部分的交界處剪取一小段作為試驗標本。
采集好標本后,制作PDA培養(yǎng)基,同時為病原菌的分離準備平面培養(yǎng)基。取6個無菌培養(yǎng)皿,分別標計:酒精—水—升汞—無菌水1—無菌水2—無菌水3,并放入相應的溶液。依次放入滅過菌的超凈工作臺中。
1.3.1 取材
1)將標本上的病害部分切成4節(jié),每節(jié)2 mm.
2)將標本病害部分和健康部分交界處切成8節(jié),每節(jié)2 mm.
1.3.2 病原菌分離
取1個培養(yǎng)皿,將病害部分的4節(jié)標本滅菌3次后,呈對角線接種到平面培養(yǎng)基上,如圖1所示。之后將培養(yǎng)皿倒置,在培養(yǎng)皿背面做標記DX-1.
圖1 標本放置
將病害部分和健康部分交界處切下的8節(jié)標本用同樣的方法接種到另外2個培養(yǎng)基上,標記為DX-2,DX-3.
將DX-1,DX-2,DX-3置入生化培養(yǎng)箱中,蓋上報紙遮光,3 d后長出灰綠色絨毛狀菌落。7 d后,3個培養(yǎng)基中的菌絲覆蓋了整個培養(yǎng)基。之后對其進行純化,讓每1個培養(yǎng)基上只生長1種菌落。
通過培養(yǎng)對比,選取具有代表性的DX-2進行觀測。每天下午4點對DX-2培養(yǎng)皿中菌落的生長量進行測量,通過計算菌落平均直徑體現(xiàn)菌落的生長速度,見圖2.
圖2 菌落直徑
1.4.1 顯微標本的制作
將DX-2白色菌落中灰黑色部分挑出一小塊放到載玻片上的colley試劑中,蓋上蓋玻片,然后在標定了刻度的顯微鏡下觀察菌絲和孢子的性狀,并測量孢子的大小和菌絲的粗度。
1.4.2 病原菌孢子的測量
052028號顯微鏡目鏡測微尺在10倍物鏡下刻度為6.5 μm,40倍物鏡下刻度為1.6 μm.在40倍物鏡下測量的20個孢子的大小如表1.
表1 孢子測量數(shù)據(jù) μm
40倍物鏡下10個菌絲菌粗的測量結果見表2.
表2 菌絲測量數(shù)據(jù) μm
病原菌孢子長與寬、菌絲粗的平均值、標準差、標準誤的計算方法如下。
病原菌孢子長與寬的平均值分別為16.48 μm,10.7 μm,病原菌菌絲粗度的平均值為4.20 μm;病原菌孢子長與寬的標準差分別為5.2 μm,2.0 μm,病原菌菌絲粗度的標準差為0.82 μm;病原菌孢子長與寬的標準誤分別為1.2 μm,0.45 μm,病原菌菌絲粗度的標準誤為0.26 μm;病原菌孢子長與寬的變異范圍分別為11.28 μm~20.00 μm,8.70 μm~12.08 μm,病原菌菌絲粗度的變異范圍為3.33 μm~4.87 μm;孢子的大小為(11.28~20.00)μm×(8.70~12.08)μm.
根據(jù)《真菌鑒定手冊》記載,細交鏈孢霉的形態(tài)特征為:分生孢子梗直立,分枝或不分枝,淡欖褐色至綠褐色,有屈曲,頂端長擴大而具有多個孢子痕;分生孢子形成長達10個左右孢子所組成的孢子鏈,孢子有喙或無喙,形狀變化極大,橢圓形、卵形,有橫隔膜、縱隔膜(7.0~70.5)μm×(6.0~22.5)μm,喙大(1.0~58.5)μm×(1.5~7.5)μm.此菌的寄生性一般不強,但寄主范圍很廣。
在載玻片上觀察到的病原菌形態(tài)特征為:分生孢子梗淡欖褐色,分枝,頂端長擴大而具有多個孢子痕,形狀橢圓形、卵形,有橫隔膜,縱隔膜,孢子有喙或無喙。根據(jù)《真菌鑒定手冊》記載,可以確定分離出來的病原菌為細交鏈孢霉(AlternariatenuisNees),屬半知菌亞門叢梗孢目交鏈孢霉屬(AlternariaNeesexWallr),是引起枝枯病的病原菌。
筆者只對校園內的紫丁香進行了調查,不能準確反映出晉中市丁香的整體發(fā)病情況。作者所查閱的資料顯示,細交鏈孢霉(AlternariatenuisNees)很可能是引起丁香枝枯病的病原菌。但要確定還應該在健康植株上進行感病試驗。在生產(chǎn)實踐中,防治方法建議如下:
1)發(fā)現(xiàn)病枝及時剪除燒毀,以防病原菌傳播。
2)加強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抗病能力,盡量避免各種機械創(chuàng)傷。剪口可用1%硫酸銅溶液消毒,再涂以160倍等量式波爾多液。
3)藥劑防治。休眠期可噴灑3~5波美度石硫合劑,生長期可噴灑160倍等量式波爾多液、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倍~1 000倍液等。著重噴灑枝干,預防病菌侵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