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哲學的語言高度凝練,真正理解這些經(jīng)典字面之后的意思,關鍵靠“悟”,道家思想的精髓在于相對價值;有沒有西方的一種思維觀念與其相似,用西方科學的思維方法去分解道家思想的精髓呢?答案是可行的。西方有多面兼容的概念,與道家的相對價值的共同點在于均屬辯證法,通過分析多面兼容的思維方法就可以拆解道家的樸素辯證法思想。
關鍵詞:道家;思維辯證法;基本思想;兼容思維
高校思政課的教學目的最終指向馬克思主義思維方式與行為慣例,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精髓儒、釋、道三家本質(zhì)上也是三種不同的哲學思維方式,其中,道家思想有著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成分,掌握道家樸素辯證法思想的實用途徑,有助于學生養(yǎng)成馬克思主義思維方式。本文就這一問題作深入探索。
1 道家基本思想和多面兼容思維解析
1.1 道家基本思想
道家思想起于楊朱,成于老子,揚于莊子。道家思想集中在一個“道”字上,道在人類、萬物、天地產(chǎn)生之前,就已經(jīng)存在于時空,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不管我們愿意不愿意、知道不知道,它就在那里發(fā)揮作用。道取法于自然,此處的自然不是自然界,而是事物本來的狀態(tài)。在道家的基本思想中,核心在于道的辯證法。故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事萬物的運行、發(fā)展或敗亡都是互為相反的兩個方面相互作用,并最終形成眾多對立面相互兼容的統(tǒng)一的整體。
1.2 多面兼容思維
多面兼容思維理念,來源于古羅馬的神話傳說,JANUS是古羅馬開端與終止之神,它的頭是由完全相反的兩個面組成的,代表著能夠同步兼容并蓄事物之間看上去存在的對立與差異。多面兼容思維是指能夠同時考慮到兩種以上相反的、對立的想法、畫面或概念。在此可以通過范例來解釋多面兼容思維理念。
1.3 二者的辯證關系
通過上文闡述,道家基本思想中的相對價值講求陰陽、動靜、長短、高下、音聲、前后、內(nèi)外等的相互作用,講求多面兼容思維,同時考慮到兩種以上相反的、對立的想法、畫面或概念,兩種思維形式在本質(zhì)上都屬于辯證法的思想范疇。二者又有不同之處,顯然道家思想更深邃,涵蓋的內(nèi)容也更寬泛,涉及天地、自然、政治、軍事、管理、修身等各個方面,對于道家思想的理解也完全靠悟,悟性強則理解深刻。多面兼容思維是源自古希臘的哲學理念,其思維形式通過概念、判斷、推理的形式進行,其過程則是科學嚴密的過程。
2 道家基本思想和多面兼容思維下的樸素辯證法
按照多面兼容思維理念科學的分析套路,來把握道家樸素的辯證法,并且在運用當中深刻理解其精妙之處。一般的程序就是:
第一,收集信息,把握實際。收集信息可以通過兩個方面進行,一是網(wǎng)上的相關信息,二是親身體驗,掌握一手資料。第二,提出問題,找到議題。把握了實際情況之后,就要提出問題,并最終確定所提問題中的關鍵核心議題。第三,落位關鍵,確定目標。第四,分析議題,分解任務。第五,歸類議題,設置崗位。第六,提出要求,因崗安人。
以某高校組織學生赴太原解放紀念館參觀為例,試作分析。
第一,根據(jù)信息定位實際。有利信息:目的地較近,道路暢通,有舉辦此類活動的經(jīng)驗,有例行慣例可供參考,學院大力支持等等。不利信息:人數(shù)較多,安全問題較為突出,活動時間定于周六休息日,活動地點可供參觀的地方不多,且有社會人租地安葬的情況,有商業(yè)氛圍滲入等。第二,根據(jù)實際確定議題。核心議題有兩個:一是如何正確地分析活動,并按照分析科學地去做。二是如何在這一項活動中實現(xiàn)多面兼容的體系。多面的兼容面包括平時籌備與現(xiàn)場舉行、分班分組與整體團隊、自由與約束、獨立的點與串聯(lián)的線、校方與陵園方、介紹知識與情感激勵、要求與感染、紀律與狀態(tài)、開頭與結(jié)尾、歷史與現(xiàn)實等。第三,根據(jù)議題制定目標。根據(jù)核心議題制定的目標是:學會科學地分析問題,并按照慣例一步步去做;實現(xiàn)多面兼容的體系。第四,分解議題細化任務。聯(lián)系地方,熟悉環(huán)境;收集資料,準備稿件;設計議程,制定培訓計劃等。第五,根據(jù)任務設置崗位。分為對外聯(lián)絡組、文秘會務組、宣傳報道組等。設置崗位之后,根據(jù)每個崗位的要求,選擇合適的人去完成。
3 高校思政課中道家樸素辯證法實效
經(jīng)過上文分析,理解道家思想中樸素辯證法,可以通過分析事物發(fā)展過程中的多面兼容體系來進行。對這一程序的反復演練,可以讓學生形成思維定式,為學生將來學習科學的辯證法打下堅實的基礎。本文篇首提到,思政課的教學目的在于通過理論課堂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并在科學的思維方式的指導下,養(yǎng)成行為慣例,這樣思政理論的學習才具有實效。關鍵是通過什么樣的渠道,可以將理論所學轉(zhuǎn)化為行為慣例呢?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為我們提供了方法論的指導,即必須通過課后實踐環(huán)節(jié),才能夠使學生理解所學,養(yǎng)成行為慣例。首先,可以通過第二課堂活動進行。高校第二課堂活動有著豐富的內(nèi)容,可以選擇共青團組織、馬克思主義社團等群眾性組織開展的活動,來深刻理解樸素辯證法,并逐步養(yǎng)成行為慣例。比如組織一場文藝晚會,我們就可以分為臺上與臺下、臺前與幕后、主持人的總與演員的分、開場與尾聲、主題與模塊、環(huán)境與功能等,長期通過這樣的演練,學生就能夠形成行為習慣。其次,可以通過社會實踐來進行。通過校外的志愿服務、課程實訓等環(huán)節(jié),將所學的樸素辯證法思想帶入社會當中,最終形成自己的行為慣例,此時,思政課的教學目的才是真正完成。
總而言之,按照這樣科學嚴密的程序,我們就可以做到有分有總,有統(tǒng)一目標有具體策略,有任務分解有崗位設置,有客觀本體又有主觀情感,可以將多面的兼容面統(tǒng)一,更有助于把握道家的樸素辯證法的思想精髓。
參考文獻:
[1]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2] 胡錦生.創(chuàng)建和諧教育? 培養(yǎng)和諧人才[N].光明日報,2006-12-18(3).
[3] 唐凌,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主要影響因素模型[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2005(6).
作者簡介:崔星亮(1978—),男,山西五寨人,法學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