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西方史學史課程作為高校歷史學本科生的專業(yè)基礎必修課,對于學生了解西方史學的古今嬗變、形成歷史學思維具有重要的意義。目前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仍然以講授為主,這種灌輸式教學方法容易讓學生產生懈怠心理,缺乏學習的主動性。本文結合教學實踐,試圖創(chuàng)新西方史學史課程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西方史學史;教學方法
西方史學史課程的時間跨度長、內容多、理論性強,導致學生學習和接受起來比較困難。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應該從內外兩個方面著手:一是教學內容的創(chuàng)新,這應該是主要的;二是教學形式的創(chuàng)新,這是教學的技巧。
1 教學內容的創(chuàng)新
目前,大部分高校選擇的西方史學史教材主要有三部,一是張廣智編著的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二是于沛等編著的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三是郭小凌編著的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北華大學目前給歷史學本科生征訂的教材是于沛編著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版本,也是很多高校選擇的教材版本。這本教材的最大優(yōu)點在于線索清晰、重點突出,相較于其他兩本教材內容可能稍顯單薄。所以在實際的教學中,大部分授課教師會參考其他兩部教材以及張廣智主編的《西方史學通史》六卷本,以補充教學內容。這就涉及教學內容的整合問題。
在實際的教學中,通過對三部教材所選取的歷史人物的比較,可以更好地了解每個歷史人物的生平以及創(chuàng)作背景。例如,三部教材之中都對李維這一偉大的歷史學家的生平作了分析,但是三部教材介紹的確有諸多差異的地方。通過對三部教材的橫向對比,可以更加明晰地了解這一歷史人物。
對比三部教材,分析每部教材所選取的歷史人物的依據。具體而言,在張廣智主編的教材中,并沒有出現馬塞里努斯這一西方史學走向基督教史學的主要人物,但是在于沛編著的教材中卻有較大篇幅的介紹,并且在《古代文明》這一雜志中,專門出現了這一歷史人物的生平考的文章,可以看出這一歷史人物的影響和作用。只有通過有效的對比分析,才能夠更加清楚每部教材的選擇的傾向問題。
另外,需要對每部教材重點論述的問題進行分析。通過分析對比,可以明晰每部教材的編纂者的側重點所在。例如,在張廣智編著的教材中,對20世紀的新史學介紹比較詳細,并對諸如計量史學、口述史學等新的史學形式作出了分析;但是在于沛編著的教材中,對這一問題的介紹,則是著重從微觀史學的視角闡釋的。所以,通過有效的對比可以探知每部教材的觀點。
教學內容的整合在于豐富教學內容,突出教學重難點。在教材選擇上結合學生的具體學習和閱讀狀況,在中文教材的基礎上選擇在美國高校西方史學史課程中較為通用的教材——恩斯特·布勒薩奇(Ernst Breisach)主編的《史學史:古代、中世紀與現代》,這本書是高校教師一般選用的英文教材,增加了雙語教學環(huán)節(jié)并注重閱讀經典作品,這也是《西方史學史》課程教學應該努力的方向。
2 教學形式的創(chuàng)新
對教學內容進行創(chuàng)新和充實后,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展現給學生了,即涉及教學形式的問題。授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講授與研討相結合,避免灌輸式教學,注意教學中師生互動關系的培養(yǎng),采取研討式的學習模式,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目前,在教學過程中,大部分授課教師都會采用啟發(fā)學生思考,設置問題進行集體討論的模式,如在講授羅馬帝國衰亡的原因時,采取分組討論和集中討論的辦法,從古典史家的經典著作中分析出羅馬帝國衰亡的多重原因,啟發(fā)學生發(fā)散性思維,也將上課的主體進行了轉換,可以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的主動性,加深對這一問題的理解,并熟識相關史學家的著作和史學觀點。研討式教學方式要求教師全方位地加強主導作用,在課堂內外都要加強主導才能圓滿地完成教學任務。教師要對課堂上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進行合理安排和精細設計,并延展到課外閱讀環(huán)節(jié)中去,使課堂上下能有機銜接起來,對學生的疑惑要及時解答,從而保證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另外,應當運用現代教學手段輔助教學,如PPT、短視頻、影視資料等多媒體教學媒介,讓學生有直接的良好的觀感,加深印象,創(chuàng)造良好的教學體驗。
在西方史學史課程教學過程中,閱讀西方史學家的經典史學著作是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也應當引起授課教師和學生的高度重視。由于課程課時所限,閱讀經典的方式安排在課下比較好。教師則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向學生推薦一些經典著作,引導學生閱讀西方經典著作的選讀、精讀、泛讀任務,對一些重要的能體現史家史學觀點的段落,教師也可以在課堂上與學生共讀共賞。這種方式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閱讀的興趣,也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和識記知識點。
3 結語
在教學實踐中積極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注重多種方法的運用,尤其應當增加經典閱讀在史學史中的分量,加強教學中的雙語教學和師生互動等教學模式的運用,從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兩方面進行教學改革,以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思”的綜合能力?!皩嵺`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還應到教學實踐中去檢驗,通過學生的反映和教學反饋改進教學方法,同時也要兼顧學生的受教特點等因素,才能真正服務教學,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張廣智.“眼在遠處,手在近處”——關于西方史學史教學的幾個問題[J].史學理論研究,1992(2):81-89.
[2] 尚潔.西方史學史教學中師生互動關系的培養(yǎng)[J].學習月刊,2013(20):19-20.
作者簡介:車菲菲(1989—),女,山西晉城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日本近現代史,東亞國際關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