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原民間藝術作為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和特殊部分,具有民族文化的一般性特征,又具有自身強烈的“異質性”特征。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民族文化對國際貿易發(fā)展的影響和促進作用日漸凸顯,其中包括直接和間接影響。本文著重從民族文化的角度闡述和分析中原民間藝術和“一帶一路”建設的相互影響和內在聯系。
關鍵詞: 中原民間藝術;“一帶一路”;影響
1 民族文化是國際貿易的基礎
中原民間藝術是中原地區(qū)獨特的資源優(yōu)勢,其觀賞性和實用性也是產業(yè)化開發(fā)的著力點和基礎。從人類的發(fā)展歷史來看,不同地區(qū)的民族文化由于地域特點、自然環(huán)境的不同,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生活和生產方式。因此,不同民族的建筑、器物、習俗、生活方式等各具形態(tài),這些寶貴的文化資源具有難以復制的特點和內涵,歷經長期的積累和沉淀,孕育成稀缺的民族文化資源。在積極保護、傳承中原民間藝術的過程中,應對中原民間藝術進行挖掘、開發(fā)、產業(yè)化,使其成為國際貿易中重要且無形的組成部分。
2 民族文化的差異促生競爭力
不同地域的民族文化特色千差萬別,這就決定了所生產的產品自身內隱和外顯的文化特征也顯著不同,從而使得產品具有強烈的異質性。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產品的差異和內在民族文化的不同是激發(fā)市場需求、產生國際貿易的一個重要因素。消費者總是被這種“異域文化”吸引,為產品的獨特文化價值而著迷,進而產生消費需求并促進國際貿易的不斷發(fā)展。比如中國的瓷器、絲綢,印度的香料、珠寶,法國的葡萄酒等都是世界聞名的民族產品。這些久負盛名的世界商品之所以能夠推動各國貿易的發(fā)展,其主要原因在于商品本身蘊涵的豐富、特有的民族文化和藝術。羅能生等人認為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質造就了商品文化中的差異,也正是差異化的商品文化訴求滿足了不同地域的、多樣化的消費偏好和精神需求,從而推動了新的貿易往來,所以文化差異是國際貿易產生的重要依據和根源。
3 民族文化稟賦強化貿易關系
許多學者依據經典國際貿易理論,結合要素稟賦狀況、技術水平和規(guī)模經濟等方面,探索貿易產生的原因,但是民族文化一直沒有進入正式的貿易理論研究范疇。這些年來,國內外學者開始意識到民族文化作為現代社會制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對國際貿易的影響不容忽視。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高度發(fā)達的今天,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之間的經濟活動,物流、人流的規(guī)??涨鞍l(fā)達,日新月異的交通、通信技術手段提高了經濟、文化交流的頻率和效率,同時降低了其所耗費的成本。民族文化在各種渠道快速傳播和交流的同時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fā)展,不同國家的不同民族文化在不同途徑上也構建了廣泛的關系網絡,為不同民族之間有相同文化趣向的人搭建了交流平臺,通過對特定的民族文化價值觀念和風俗人情的認同、文化資源共享,逐漸形成相互信任和親密的關系網絡,該關系網絡又反過來通過不同的渠道影響和推動了國際貿易的健康發(fā)展,學術界把這種效應稱為國際貿易中的“網絡效應”。
一直以來,很多經濟學家認為關系網絡效應主要通過民族文化在價值觀、語言、宗教等方面的認同感來降低國際貿易的門檻,消除貿易中的障礙。很多時候國際貿易的雙方或多方處于不同的國家或不同的地區(qū),他們所處的社會有著不同的法律制度、交易習慣、社會經濟、人文背景,在交易過程中存在不少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因素。共同的文化價值觀念和風俗習慣,或者相互認同的價值觀和風俗人情有利于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交易者之間的信息溝通、信任建立,進而拉攏了雙方的關系,有利于國際貿易的進行。換句話說,世界上處于不同地區(qū)存在同質性關系的宗教信仰、民族文化價值觀念、風俗習慣、語言相通或類似的民族之間,更容易相互認同和彼此接受,其產品也更容易進入雙方的市場并博得到消費者的青睞和認可,也因此交易的國家和地區(qū)之間更容易形成緊密聯系的貿易伙伴關系。
由于民族文化網絡趨向認同化,強調同質性,所以有一定的排他性特征,這同樣會顯著影響國際貿易的格局,賦予具有文化稟賦優(yōu)勢的民族(或者民族地區(qū))參與網絡內部貿易交流的先天優(yōu)勢,同時從長遠來看,這種民族要素稟賦還會發(fā)生變化,從而影響其貿易潛力。
4 民族文化與國際貿易的關系
民族文化通過經濟基礎因素間接地影響著國際貿易的發(fā)展和變化。民族文化作為一個單純的因素,是無法影響國際貿易的,只有在特定的經濟基礎之上才能發(fā)揮積極作用。例如,當地產業(yè)基礎與民族文化結合形成地區(qū)特色的民族或文化產業(yè),此時失去產業(yè)基礎的民族地區(qū)特色產業(yè)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法長久,民族文化也就失去了經濟載體而無法傳播。民族文化能夠在交易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影響國際貿易的發(fā)展和方向,如市場營銷策略的確定、交易對象的搜尋、交易成本的削減等等,同時民族文化也會因價值取向和消費趨向等方面的因素,影響國際貿易的規(guī)模和模式,盡管無法從根本上影響改變貿易的動因。民族文化對國際貿易的影響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對國際貿易發(fā)展不利的一面。但隨著國際社會不斷向更高層次的發(fā)展和進步,國際貿易發(fā)展和交流過程中民族文化的積極作用日益突出。
由此可見,國際貿易推動了民族文化的交流與傳播,而民族文化則是國際貿易最根本的基礎因素。從國際貿易相關的理論和研究來看,國際貿易的基礎是各種顯而易見的經濟因素,它們對國際貿易的發(fā)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無法否認,國際貿易的實踐告訴我們民族文化能夠解釋部分國際貿易發(fā)生和發(fā)展的原因,而國際貿易則把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商品銷往世界各地,同時也把商品內在和外在的民族文化特質帶到了世界人民的面前。國際貿易和民族文化是相輔相成、共同發(fā)展的。
參考文獻:
[1] 曾興.“一帶一路”背景下文化會展業(yè)發(fā)展研究[J].四川文化產業(yè)職業(yè)學院學報,2016(01).
[2] 帕拉西奧.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講話[Z]. 2014.
[3] 鄭永年.中國重返絲綢之路的幾個重大問題[J].當代社科視野,2014(07).
[4] 孫志遠.“一帶一路”戰(zhàn)略構想的三重內涵[J].學習月刊,2015(01).
作者簡介:王旭倩(1981—),女,碩士,河南農業(yè)大學教師,主要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