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湘怡
生活中我們都離不開數(shù)學。
早上我起床了,一看鐘表,6點20分。鐘表上的每一個大格對應的角度是30°,時針每走過1分鐘對應的角度為0.5°,分針每走過1分鐘對應的角度為6°。時針、分針均在12點時為起始點進行計算分別為190°和120°,時針與分針的夾角為70°。這就是生活中的時鐘數(shù)學。
飯后交電費時,媽媽讓我計算應交多少錢?上個月我家用電450°,第一檔230°以內每度0.5元,第二檔231°至420°每度0.55元,第三檔420°以上每度0.8元。我想了想,對媽媽說:“243.5元。”媽媽問我:“你是怎么算的?”我笑了笑說:“先算230×0.5元=115元,再算190×0.55元=104.5元,然后再算30×0.8元=24元,共243.5元。”這就是生活中的電費計算方法。
下午去舅舅家,他考考我:“百香果前年銷售100斤,今年銷售256斤,這兩年年平均增長率為多少?”“設年平均增長率為x,則100(1+x)2=256,解得x=0.6,增長率為60%。”剛學過一元二次方程的我一下子就算出來了。這就是生活中的增長率問題。
其實,生活中還有許多奇妙的數(shù)學,在等著我們去尋找、去發(fā)現(xiàn)。(指導教師:李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