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梅
摘 要:一份好的試卷具有檢測和反饋學生的學業(yè)情況,引領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等功能。試卷提供的信息是至關(guān)重要的?!罢闹菔?017-2018學年(上)期末考教學質(zhì)量檢測高一生物(必修1)試卷”瑕瑜互見。
關(guān)鍵詞:生物 試卷 引領 商榷
一、重比較、重綜合,引領作用明顯
該試卷多處體現(xiàn)了對不同知識點比較的考查,通過對相關(guān)、相近知識點的考查,可以較好的檢測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也有利于引領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注重對不同知識點的比較,進一步理清知識點之間的共性和差異性,進而提高教學效果??梢娫撛嚲韺處煹慕虒W和學生的學習的引領作用明顯。[1]
29題通過顫藻、水棉、細菌、變形蟲四幅圖,考查它們的細胞結(jié)構(gòu)、大小、相關(guān)細胞器的功能。比較的范圍有原核生物、真核生物,有細菌、動物、植物。
36題通過對圖中葉肉細胞不同的膜上發(fā)生的不同的反應:H2O→[H]+O2和 [H]+O2→H2O通過兩個“換位”的反應,考查了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相關(guān)知識,葉綠體、線粒體的功能。
46題通過一幅物質(zhì)出入細胞膜的示意圖,考查了細胞膜的組成、功能、結(jié)構(gòu)、跨膜運輸?shù)姆绞降?。該題是一道綜合性較強的試題。必修1出現(xiàn)細胞膜的相關(guān)知識幾乎的在該題有所體現(xiàn),它們分部在教材的不同章節(jié)。覆蓋面廣、跨度大、綜合性強。該題能很好的引領教師、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的歸納總結(jié)。
二、試卷的商榷之處
1.排版的瑕疵
本試卷共6頁。29題考查細胞的結(jié)構(gòu),題干和圖是在試卷的第3頁,四個選項在第4頁,學生在答題的過程必須不斷的翻頁,給學生的答題帶來很多的不便,會影響帶學生的正常發(fā)揮??梢园言擃}改為28題,這樣不會把29題的內(nèi)容分在不同的頁面。28題的考查內(nèi)容是光合作用,在教材中排在細胞結(jié)構(gòu)的后面。28、29兩題的難度也差不多。更換兩題的順序可以避免“一題兩頁”的現(xiàn)象。
2.重復考查
45.(10分)下圖表示動物、植物細胞二合一亞顯微結(jié)構(gòu)模式圖。(在[]填寫序號, 填寫名稱)(部分內(nèi)容略)
(1)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細胞器為[ ]。(答案:10 葉綠體)
(5)如果B圖為大蒜根細胞,則應該沒有[ ]。(答案:10 葉綠體)
明顯標號“10”所示的結(jié)構(gòu)是葉綠體,這個知識點在一道大題中重復考查。這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建議刪除(5)中的“ [ ] ”。
顯微鏡的放大倍數(shù)越大,視野越暗。12題“小芬利用顯微鏡觀察人體的血細胞,使用相同的目鏡,但在兩種不同的放大倍率下,所呈現(xiàn)的視野分別為甲和乙(如圖所示)”(圖和部分內(nèi)容略),“A若使用相同的光源,則甲比乙亮”。43題“某學生用顯微鏡觀察人的口腔上皮細胞裝片,”“(1)同樣光源下,視野最暗的是 組?!保ú糠謨?nèi)容略),明顯兩處重復考查。
動物和低等植物的細胞有中心體,高等植物的細胞沒有中心體。這個知識點在29題的“B.水棉是低等植物,其細胞一般同時具有中心體和線粒體”,45的“(6)動物細胞有,高等植物細胞沒有的細胞器是[ ] ?!保ù鸢福? 中心體)。明顯這兩處重復考查。
3.文字表達的商榷
43某學生用顯微鏡觀察人的口腔上皮細胞裝片,請根據(jù)下表回答問題:(1)的第三空為“視野中細胞體積體積最大的是 組?!保ù鸢福篊)。
顯微鏡的視野是一個平面圖,不是立體的結(jié)構(gòu)。所以視野中的圖像不可能有“體積”,把“體積”改為“面積”更準確。
44題的(2)的“②挑選一片葉片,把黑紙片用回形針夾在綠色部位上,然后把植株放在陽光下照射4~6h。”
從圖和題意可以知道,葉片的綠色部位要一部分遮光,一部分不遮光,不是所有的綠色部位都遮光。
從實驗操作的要求,遮光部位要從上下兩面都遮光,不能只說葉片的正面(上面)遮光,背面(下面)不遮光。
改為“②挑選一片葉片,把黑紙片從上下兩面夾在葉片的左側(cè)(如圖),用回形針固定,然后把植株放在陽光下照射4~6h。”一個更嚴謹。
4.選項組合的商榷
39下面所說是四種情況,從生命系統(tǒng)的結(jié)構(gòu)層次來分析,各自對應的是
①池塘中的一個衣藻;②池塘中所有生物;③池塘中所有衣藻; ④池塘
A.個體、種群、群落、生態(tài)系統(tǒng)
B.個體、群落、種群、生態(tài)系統(tǒng)
C.細胞、種群、群落、生態(tài)系統(tǒng)
D.細胞、種群、個體、生態(tài)系統(tǒng)
四個選項中,④池塘都是對應“生態(tài)系統(tǒng)”,屬于無效考查;②池塘中所有生物對應的“群落”,只有B正確的,判斷具有唯一性。這樣的選項組合有帶進一步的改善。
5.答案的商榷
47(6分)將一綠色植物放入一個三角瓶中,如圖1所示。在瓶中安放一個測定瓶中CO2濃度的傳感器,將瓶口用橡膠塞塞上。傳感器的另一端與計算機連接,以檢測一段時間內(nèi)瓶中CO2濃度的變化(如圖2)。(部分內(nèi)容略)
23分鐘后再將該裝置置于下,此時測得的數(shù)據(jù)表示。(答案:黑暗 該條件下植物呼吸作用速率)
從圖可以看出,23分鐘后,二氧化碳的濃度是增加。題目沒有進一步的條件限制,23分鐘后如果把裝置放在弱光的條件下,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可能出現(xiàn)同樣的曲線。所以答案不一定要“黑暗”,“弱光”同樣是可能的。當然“弱光”的條件下,“此時測得的數(shù)據(jù)”就不能表示“該條件下植物呼吸作用速率”。
題目直接改為“23分鐘后再將該裝置置于黑暗下 ,此時測得的數(shù)據(jù)表示。”一個更嚴謹。
試卷的對教學的檢測,也要有促進進行的功能。沒有完美的試卷,命題者不能放棄對完美的追求。
參考文獻
[1]朱正威,趙占良.生物必修1.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