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悅
套用網絡用語“北上廣”,“廣武成”乃廣州、武漢、成都的聯(lián)稱。這三個大地方雄踞華南、華中、華西南,在國家版圖上,在國人心目中,在中國經濟、社會、文化、旅游、交通等格局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公認的、亦或是國家層面授予的頭銜、稱謂,常常令人嘆為觀止刮目相看。廣州是國務院定位的國際大都市,國家三大綜合性門戶城市之一,五大國家中心城市之一;作為著名的“千年商都”,廣州還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武漢是中國中部地區(qū)最大、最繁華的都市及唯一的副省級城市,是國家級區(qū)域中心城市,武漢還被譽為大學城,于此就讀的在校大學生超過一百萬,世界第一。成都是國務院確定的西南地區(qū)的科技、商貿、金融中心和交通、通訊樞紐,作為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成都被譽為中國最佳旅游城市。從地理位置上看,廣州瀕臨南海,是中國向南去的大窗口、大港灣和到達出發(fā)地;武漢三鎮(zhèn)沿長江漢水鼎立,構成承東啟西、接南轉北之國家地理中心;成都是大西南“最后”的中心城市,擁有最多的外國領事館和國際航線。說到人口,三座城市合計接近五千萬,比山西全省還要多三分之一。
這三座城市共同的特點就是一個“大”字。直面它理解它解讀它甚或喜歡不喜歡它,遠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又奈何一個大字了得。土生土長的著名作家池莉,說到武漢也只是從一碗熱干面說起——“就這樣愛上熱干面”。對外地人而言,能夠窺視到觸摸到它們的背影,已是一件很幸運的事情。
廣州深處之東山小洋樓——對廣州的印象一直是林立的高層建筑和趟著污水、散發(fā)著腥味的賣海鮮的街道,不太愿意與北方人接觸和彼此說話時一個字也聽不懂的粵語。此番四月上旬再去羊城,正是木棉花盛開的季節(jié)。尤其是那里濕潤如夏天的氣候,讓我這個北方人備感舒適和貼切。而對廣州感覺為之一變的,是無意中走到的東山小洋樓一帶。
越秀區(qū)是廣州的中心城區(qū),也是廣州行政、商貿、金融和文化中心。老廣州著名的商業(yè)街北京路名揚天下,已逾半個世紀的“廣交會”也是在這里舉行。東山小洋樓位居越秀區(qū),亦或是新河浦區(qū)——作為一個缺少方向感的人,我始終弄不清東南西北,姑且相信它在廣州深處吧。
如果說越秀區(qū)是廣州距離繁華都市相對較遠的一個地方,那么東山小洋樓一帶就更顯得寬松、閑適、安然、淡定,如莊園般是被遺忘的角落。由一條叫做培正東街的路口走進去,東山小洋樓的模樣如同畫卷徐徐展開。簡言之,東山小洋樓是廣州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中西結合、低層、院落式近代建筑群,約為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在海外發(fā)跡的廣州人回鄉(xiāng)所建。如今留存下來的近五百棟,由窄曲的巷隔開成了彼此獨立為鄰的片區(qū),每棟小樓都有一座院子,每座院子里都有老樹長出來,每株老樹的葉子都在午后的陽光下閃著光。徜徉其中,鮮有行人走過;舉頭眺望,窗口無語莫測。半個多世紀前的海外游子,懷揣著光宗耀祖的自豪和葉落歸根的血脈,于此大興土木,于此安家置業(yè),于此成就了廣州深處難得的一方凈土。雖然此地距離廣州的新地標“小蠻腰”并不遠,兩廂比較:新廣州是“小蠻腰”,老廣州有“小洋樓”啊。
隅園、簡園、春園、逵園和明園,被譽為這里的五大名園。因為大都為私人所有,故都不對外開放。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廣州開放、包容和尊重個人財產的城市品格。更為重要的,1923年召開的中共三大舊址也在這里。在那次具有歷史意義的會議上,成立不久的共產黨即提出與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合作,共產黨人可以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生活在這樣一個曾經輝煌燦爛、文脈悠長、并且極具神圣感和使命感的地方,休憩于這樣一處綠樹成蔭、小樓一統(tǒng)、四季不乏舒適度和幸福指數的都市里的村莊,未知這里的居民作何感想。
今天的東山小洋樓一帶,在經歷了被強拆、重建的波折之后,已被當地政府列為保護區(qū)。就現(xiàn)狀和發(fā)展來看,它也不太可能成為開放的、或者說收門票的旅游景點,這一點無疑是很重要的。就讓它作為廣州昨天和今天的一個組成部分,就讓它作為羊城歷史和現(xiàn)實的一幅立體畫卷,就讓它作為廣州展示給世人的另一個側面,安靜并且端莊,無憂并且無慮地駐足于此,何樂而不為呢?
武漢之心黃鶴樓——黃鶴樓無疑是武漢的標志。登上黃鶴樓可以環(huán)視武漢,但認為了解黃鶴樓,也就了解了武漢,卻是有失偏頗了。
武漢是一座構成和地理位置十分特殊的城市,武昌、漢口、漢陽三鎮(zhèn)沿長江、漢水布局,合成武漢。其“因水制城”以及疏松、開放的程度,國內罕見。從我下榻的漢口黃陂區(qū),到位于武昌的黃鶴樓,乘地鐵也要五十分鐘以上。如此說來,“一城秀水半城山,三鎮(zhèn)鼎立兩江岸”,江漢吞吐,大開大合的不二形勢,造就了“不一樣的武漢”,造就了武漢人敢為天下先、中和南方北方人性格的城市品格和人文精神,似乎更為貼切。
黃鶴樓位于武昌、長江南岸,因其位扼長江、蛇山之間,被譽為“天下江山第一樓”;因崔顥、李白等等大家的詩文及其佳話,名揚天下。自公元223年黃鶴樓奠基,近兩千年來屢建屢廢,屢廢屢建,未知幾何?,F(xiàn)在的黃鶴樓建于上世紀八十年代,佐證了“國運昌則樓運盛”的舊說。登臨其間,1957年建成的武漢長江大橋,巍巍然跨長江而去。由此遠眺,映入眼底的是高低、色彩、新舊以及風格不盡相同的樓群。在外人眼里,武漢三鎮(zhèn)渾然一體,并無明顯界限。
圍繞黃鶴樓形成的旅游景區(qū)占地十余公頃,山水上下之間,自然人文相溶。在大武漢的城市格局中,在城市化的生活節(jié)奏里,黃鶴樓自然地成為武漢之心;在楚地文化的傳承中,在江城百姓的血脈里,黃鶴樓人文地成為武漢的背影。
游人去武漢,還有一個要去的地方是武漢大學。武大著名的櫻花大道,幾乎成了那里的象征。由于時間關系,我只去了距駐地僅一街之隔的園博園。園博園為武漢承辦2015年第十屆中國國際園林博覽會而建,面積超過兩百公頃,相當于二十個黃鶴樓景區(qū)大小。據說園博園是在此前的垃圾填埋場上興建的,因此又被譽為最親民、最環(huán)保的園林。園內聚集了湖北的楚水荊山等主題,亦有世界各大洲典型國家命名的國際園區(qū),以及國內省會和有特色的城市代表的國內園區(qū)。一路瀏覽,綠草如茵,樹木成林,池塘清澈,迤邐怡人。其時,正趕上時斷時續(xù)的小雨,平添了幾分詩意的情懷。美中不足的,過分的商業(yè)化及其嘈雜的演出煞了風景,擠兌了園博園的品味。作為武漢的新地標,是急功近利、甚至無節(jié)制地利用它和消耗它,盡快收回投資的成本;還是風物長宜放眼量地呵護它和包容它,讓它成為長久的存在,取決于武漢、武漢人和武漢城的度量。
都江堰
東山小洋樓
黃鶴樓
成都一隅都江堰——都江堰是兩千多年前秦國蜀郡李冰父子、亦或是中國人聰明智慧的杰作。作為二十多個世紀以來,全世界唯一的、始終未曾被中斷使用的水利工程,都江堰被聯(lián)合國授予世界自然遺產和世界文化遺產,也就是罕見的“雙遺”。在今天,如何禮贊和歌功頌德李冰父子似乎都不為過。
岷江是斜貫成都平原的一條大河,也即當地人的母親河。李冰父子于都江堰建“魚嘴”令江水分流:一入人工開鑿的內江用來灌溉,一入岷江故道即外江順其自然。更令人稱奇的,它還科學地做到了合理“分水”:冬春枯水期六成入內江,夏秋水漲時六成入外江;如此四六分成按照季節(jié)自動顛倒,非人力可為,乃自然之舉,然而此“舉”是人類的智慧撬動的。那個狀若鱷魚的“魚嘴”匍匐于如今的觀景臺下,岷江水撲面而來,內外分野,一目了然,自然地按照人的意志灌溉著成都平原上三十余縣、近千萬畝田疇。所謂“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謂之天府”即源于此。
孩童時代,不止一次在課本里學到都江堰。對于“古代勞動人民偉大智慧的結晶”并無特別的理解和感悟,如同圖片上的南京長江大橋一樣,始終只是一個概念。而今與都江堰咫尺之遙,仿佛都能聽到岷江的濤聲,前去親眼目睹的想法更加迫切,有如夢幻成真。作為一處旅游勝地,都江堰景區(qū)古色古香,絲毫不顯造作:老樹青石廊橋,舊街窄巷店鋪。問一老嫗都江堰在哪里,答曰這里都是。挑起都江堰的旗幟,做足都江堰的買賣,相得益彰融會貫通啊。
都江堰市隸屬成都,偏居成都平原西北。遠近端詳都是一座寬松寧靜宜人的中小型城市。只有走進在那場大地震之后重建的圖書館里,才幡然憶起2008。都江堰作為大成都的衛(wèi)星城,悄無聲息地就在那里;都江堰水利樞紐作為都江堰市之“核”,數千年來還在那里。只有成都人會告訴你,那里才是“天府之源”啊。
(本文圖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