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鑫
摘 要:旨在較為全面的分析體育科學質化研究與量化研究的現(xiàn)狀,并以此為基礎,管窺質化研究與量化研究在實證主義與后現(xiàn)代主義思想之后對立的哲學根基,論證質化研究與量化研究的邏輯起點。嘗試從實證主義和后現(xiàn)代主義思想中管窺兩種研究范式的目標取向、研究主客體關系、研究過程設計等三個層面的差異。結論:兩者彼此相互彌補是時下科學研究范式的主導,質化研究在“價值關涉”原則之下進行的論證是哲學方法論的再演化與創(chuàng)新,混合研究的興起,是科學研究范式的進步與發(fā)展。
關鍵詞:質化研究;量化研究;范式;實證主義
體育科學關注的是身體活動和身心機制以及身心效應的科學課題,給予了體育科學工作者一個追求的理由與使命[1]。學者提出,科學是有求知方法來界定的,同時也應該滿足可控制性、可操作性、可證偽性、可重復性、可爭辯性等5大特征[2]。體育科學研究的到底是什么?體育科學研究因為什么而去研究?體育科學研究該如何做?這一切正在悄無聲息的發(fā)生著變革,在后現(xiàn)代主義思想的引領之下,科學研究正朝向不以觀察對象為限制、淡化普適性真理性的追求、終結證實主義的“霸權”、逐步關注事實與價值的融合以及對人的消遣與重塑方向發(fā)展[3]。在臨床心理學、社會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等諸多領域中的專家出版了大批量的專著和論文,公開論述傳統(tǒng)量化研究的流弊與質化研究的優(yōu)勢[4],這一趨勢被學者們稱之為心理學“范式革命[5]”或“地殼與動[6]”。近年來,體育科學研究學者普遍認為單一的質化研究或者量化研究都存在不足,難以滿足學者們對科學研究的需求,逐步嘗試運用混合研究方法來解決現(xiàn)實中的問題?;诖耍疚膰L試從實證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思想中闡述體育科學質化研究與量化研究兩者對立哲學根基,釋義兩者本源性的區(qū)別與契合取向,在此基礎上論證兩者在研究目標取向、研究主客體關系、研究過程設計等方面的范式差異,并據此展開方法學的論證,以期達到促進體育科學研究求知方法辯證與更替的目的。
一、體育科學質化研究與量化研究對立的哲學根基
質化研究與量化研究是科學研究范式的兩種主要模式,是研究事物的一種方法論,對研究者講是研究過程中針對同一問題或多個問題采取的不同研究方法。隨著科學研究的發(fā)展,心理學學科領域中有專家提出質化研究與量化研究是心理學的兩種“范式”,或者被某些學者稱之為心理學的兩種“文化[7]”。體育學科發(fā)展尚沒有如此洶涌,但其學科研究過程中混合研究越來越多,爭鳴也越加凸顯。究其原因主要是源于兩者不同的哲學根基,哲學精神和方法論。
(一)本體的回歸與探討
質化研究體現(xiàn)的是以現(xiàn)象學、釋義學和社會建構論思想為基礎的哲學基點,量化研究則是以實證主義精神為基準點,兩者在本體論基點上有所差異。從本體論角度來審視,量化研究更權重于研究者主體對客體的獨立態(tài)度,把個體的內心世界波動等同于物質的外在發(fā)展,一切事物發(fā)展均可量化。與之相反,質化研究則更加注重個體的內心世界和情感發(fā)展,關注小眾事件、小群體、小樣本事件,認為事物都是可以建立的獨立體,把生活體驗與經驗的習得納為個體發(fā)展的結論。
回歸到事物發(fā)展的本原與基質,早期的釋義學代表狄爾泰提出,自然科學采取的是抽象的、脫離具體情境束縛的研究模式,研究對象主體本身沒有內心情感波動和個人意志的磨練,消除主體本身的內心情感。后期的釋義學發(fā)展過程中認為,理解是架起人與地域文化融合的“視域橋梁”,認為理解受地域和人文知識的影響。心理學家瑞尼指出在釋義學影響下,心理學、社會學、教育學等其他學科均出現(xiàn)了新的研究方法……與量化研究對照,這些新的研究方式被稱之為質化方法[8]。不同時期的學者和專家審視世界的觀點是各異的,對于現(xiàn)代主義者而言,世界簡簡單單的就存放在哪里供大家觀察、思考、探究、論證,而后現(xiàn)代主義者則認為世界本源并非是真實的,需要重新建立起新的“語言”、“物質”、“精神”等詞語,并非需要拿本有的鏡子來述明,也許原有的鏡子就是錯的。撥開兩種不同范式研究的方法論,既然生活在社會中難免會面對社會中不同文化的建構、數據信息的匯總、研究主體與客體的互動等,研究問題是我們看待世界的方法觀和認識觀,我們并不能從方法論的起源乞求問答出孰是孰非,相反我們看到的是兩者在本源上互為彌補和補充,兩者并沒有隔離。
(二)精神的悖離與駁論
后實證主義者亞歷山大認為科學的思維是建立在經驗環(huán)境和形而上學環(huán)境之間科學體上運行的,也就是說科學研究實則是兩種研究雙向的結果,在這里表述出研究范式的迥異,也可來理解為一條路徑是沿著立足于經驗環(huán)境的獲得,對經驗社會的再總結與在歸納以及界定,另外一條路徑則是以一般性理論分析為出發(fā)點,從實證角度再次論證與結果的統(tǒng)一性。從后實證主義精神角度審視,亞歷山大提出了幾大觀點:(1)認為所有的數據資料都是理論內燃生成的;(2)經驗的習得不能夠算是以實證研究為基準;(3)通常來講,一般性的理論不具有懷疑的,更不具有批判主義;(4)只有當出現(xiàn)其他理論框架來應對新經驗的驗證時,科學信念或精神才會得以改變[9]。體育科學質化研究與量化研究也是遵循哲學母學科體系進行發(fā)展,當下體育科學研究方法學問題的探討主要集中在對先前學者的質疑反駁、對研究問題假設懸定、對實證主義精神傾向、對實證方法的偏好、對統(tǒng)計方法的再探討等[10],發(fā)展相對于哲學研究方法精神有些滯后,需回歸到母學科中對其哲學方法論精神悖離再次探討。
(三)方法的對立與超越
質化研究與量化研究以不同的哲學思想和哲學理念為基礎,體現(xiàn)出截然不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從實際運用角度來看,不管是質化研究還是量化研究其都需要建立在經驗習得的基礎上,不同的是兩者對事物研究采取的方法論和流程不一樣,區(qū)別在于兩者對事物怎么觀察以及觀察后作何解釋。從科學研究的實戰(zhàn)角度來評判,當下學科的交融與互補,科學研究范式的多樣化等均是時下最引人入目的事情。于此,從混合研究談兩者的超越就非常有必要。從量化研究科學研究范式的流程講,前期需要鋪墊一個假設,假設需要研究者完全保持中立的態(tài)度,這難免會導致預先假設人文理論在某些層面造成的缺失,會影響理論假設的有效性和真?zhèn)涡?,倘若理論假設有失真現(xiàn)象,那么再詳盡、再細致的研究手段獲取到的結果可能會帶來學術上的污染,會影響我們對真知的判斷。與之相反,混合研究的興起是質化研究與量化研究兩者對立的超越,混合研究可以彌補量化研究預先理論假設的質性缺失,同時可以填補量化研究主體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的“短板”;對質化研究而言,混合研究的興起填補質性研究過程中一般性研究數據處理、描述事件的分布狀況,幫助質性研究解決特質性結論遷移到一般性、普適性話題中,進而將結論普適化和一般化。兩者互為補充,互為結合,促生混合研究興起,標志著科學研究范式的進步與發(fā)展。
二、結論
體育科學研究賦予體育科學工作者前進的使命,促使科學工作者一個追求真理與叩問真理的責任與擔當。兩者哲學根基的迥異,無形中為學科研究方法的論證增添了張力,兩者彼此相互彌補和補充已是時下科學研究范式的主導,亦是體育科學研究范式的“共識”。兩者在本源上互為彌補和補充,并沒有隔離,另外質化研究在“價值關涉”原則之下進行的論證,無疑是哲學方法論的再演化與創(chuàng)新的過程。兩者互為補充,互為結合,促生混合研究興起,標志著科學研究范式的進步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張力為.研究方法在制約我們的追求嗎?——閱讀《體育科學》2003年社會科學論文的聯(lián)想[J].體育科學,2005(04):74-80.
[2]張力為.體育科學研究方法[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08-123.
[3]高峰強.科學主義心理學的消解——后現(xiàn)代心理學思想[C].郭本禹(主編).當代心理學的新進展[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163-198.
[4]MorrowSL.QualitativeResearchinCounselingPsychology:ConceptualFoundations[J].Counseling Psychologist,2007,35(2):209-235.
[5]PonterottoJ.QualitativeResearchMethods:FifthforthinPsychology[J].Counseling Psy chologist,2002,30(3):394-406.
[6]ONeillP.TectonicChange:TheQualitativeParadigminPsychology[J] .Canadian Psy chology,2002(43):190-194.
[7]HoytW,BhatiK.PrinciplesandPractices:AnEmpiricalExaminationofQualitativeResearchintheJournalofCounselingPsychology[J].JournalofCounselingPsychology,2007,54(2):201-210.
[8]RennieD.MethodicalHermenerticsandHumanisticPsychology[J].Humanistic Psy chologist,2007,35(1):7
[9][美]亞歷山大:《社會學的理論邏輯》(第一卷),《實證主義、預設與當前的爭論》[M].商務印書館,2008:42.
[10]張力為,張凱.體育科學研究方法向何處去?十個趨向與三個問題[J].體育與科學,2013,34(06):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