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嶺紅
單次教研活動應該是有計劃的、專注于某個點、個個擊破的研討活動。這種關注于某一點,并個個擊破的研討活動,我們稱其為微研討。具體做法是對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所出現(xiàn)的所有問題或所需要的所有專業(yè)能力按類別依次組織系列微研討,逐一擊破、穩(wěn)步提升。
從課堂教學上來講,教師必需的專業(yè)素養(yǎng)包括:精準地解讀教材、巧妙地設計教學方案、高明的課堂語言、敏銳的信息捕捉等。為此,我校組織開展了相應的四大系列微研討。
一、教材解讀系列微研討
在教材解讀的系列微研討中,我們會根據年段、知識類別選定具有代表性的教材內容作為研討內容,然后有計劃地分配至各單次微研討中。在單次微研討過程中,教師首先對所選定的教材內容進行獨立解讀,包括:閱讀教材,理解知識架構;閱讀教師用書,理解教學目標和教材設計意圖;完成配套練習,理解知識運用方式;最后把自己對教材知識內在邏輯的理解形成文本材料。在隨后的團隊集中研討中,各位教師通過文本材料闡述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并了解他人對教材的理解,然后相互探討、辨析,最后形成具有團隊共同智慧的教材理解文本材料。在經歷這樣的研討過程后,參與研討教師就融合了自己與他人對教材理解的雙層智慧,形成真正屬于自己的、有深度的教材理解,從而提高了自己對教材的解讀能力。
二、教學設計系列微研討
課堂教學“如何教”,也需提前規(guī)劃,這種規(guī)劃就是教學設計。不同年段、不同課型的教學活動展開邏輯都有其明顯特征。因此,教學設計的系列微研討是先按照年段構建研討團隊,分別研討,然后各自按照課型依次研討。
按照課型進行微研討的工作,首先需要根據學科知識特征進行課型分類。然后按照課型依次進行教學設計系列微研討,它包括單元整體教學設計和單次課堂教學設計兩個階段。其中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是對相關聯(lián)的類知識的整體設計,是為了幫助教師理解單元整體知識架構和單元內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關聯(lián)。單次課堂教學設計是在單元整體教學設計的指引下,對單元內部單次課的教學設計,重點體現(xiàn)一節(jié)課內部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展開邏輯。
三、課堂語言系列微研討
在教學活動實施過程中,如果要將固化的教學設計文本呈現(xiàn)其靈動的一面,那么師生的互動是關鍵,而師生互動的熱度和效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起引導作用的教師課堂語言,這些課堂語言主要是引導語和過渡語。為此,課堂語言系列微研討的重心放在課堂引導語和過渡語上,采用的策略是教師在教學設計環(huán)節(jié),書寫出相關的引導語和過渡語,然后在團隊研討解讀階段,教師說出引導語和過渡語及其原理,最后通過課堂教學予以檢驗和修正。
四、信息捕捉系列微研討
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師生互動貫穿教學活動始終。教師的課堂語言是教師對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引導,是教師向學生的信息傳遞;信息反饋是學生向教師信息傳遞的,是教師調整后續(xù)教學活動的依據。
不管信息從何種方向傳遞,都需要接受信息方主動捕捉,其中學生信息向教師方向傳遞時,教師對學生的信息捕捉能力直接影響這種信息傳遞的有效性。因此,教師面對學生信息時,必須做到:選擇與應對。選擇是指選出利于教學過程推進的學生信息、選出出現(xiàn)頻率高的信息,遵循高頻信息集中處理、低頻信息個別處理、教學推進信息優(yōu)先處理的原則。應對是指教師在選擇出相關信息后,所采取的后續(xù)教學推進策略。教師對學生信息的捕捉決定了該節(jié)教學過程的推進進度和學生的課堂收獲度,因此,我們把它確定為一個系列微研討內容。
此系列微研討的研討策略是:預設、記錄和反思。預設是指在教學設計階段,對學生接收問題后可能出現(xiàn)的反應進行預估;記錄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請團隊教師對課堂中教師對學生的信息捕捉情況進行記錄,為團隊集中研討提供素材;反思是指在教師授課后,對教師捕捉學生信息的情況進行思考與重設。
鑒于課堂教學的成功需要以上各項專業(yè)能力共同作用,我校安排的以上四個系列微研討是相互穿插進行的。微研討追求的是在單次研討過程中,集中精力解決一個問題,而暫緩對其他問題的研討。雖說在短時間內,沒有研討的問題在課堂教學中會依然出現(xiàn),但在較長的時間跨度內,所有問題都會得到解決。屆時,教師的業(yè)務能力就會有一個質的飛躍,會有一個化繭成蝶的華麗轉身。
責任編輯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