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群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和發(fā)展?!闭Z文教育實質是對人的培養(yǎng)和塑造,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學生培養(yǎng)成具有鮮明個性、完善品格的人。由此可見,如果我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關注學生的發(fā)展,去建構新型的課堂,讓語文課堂充滿活力,那么我們的語文教學就會真正邁向一個嶄新的境界。
一、激發(fā)學習興趣——“活”的基礎
語文是一門應用最廣泛,最接近生活,內容最豐富多彩,最有情趣的學科,語文也應該是學生最感興趣的課程。然而,深受應試教育影響的小學語文教學卻將這一門充滿人性之美、最具有趣味性的學科變成了枯燥乏味的技藝之學、知識之學,乃至畸變?yōu)橐环N應試訓練。
法國教育家盧梭認為:“教育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睙o數實踐證明:激發(fā)興趣是構成學生學習的動力,是課堂教學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語文教學,如讓學生僅憑書面語理解課文,一則無趣,二則膚淺。因此,教師在教授過程中要注意心理學理論的應用。諸如借助作用于視覺、聽覺、膚覺等感官的圖畫、音樂、動作等手段,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興趣,使學生思維活躍、自覺、主動地去理解課文,挖掘深意。
在課堂教學中運用高超的語言藝術,也是激發(fā)興趣的重要手段。語文教學本身即語言教學,因此我們應充分運用語言的音韻美、節(jié)奏美、對稱美、聲響美、方言美、色彩美、詩意美等,讓它滲透到語文課堂教學的分分秒秒、每個細節(jié),讓學生把上語文課當成一種自覺的欣賞、參與,從而達到理想的學習效果。
二、確保主體地位——“活”的關鍵
一時的“活”不難,要使課堂始終充滿活力,關鍵是要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眾所周知,素質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實施素質教育必須做到“目中有人”。就課堂教學而言,這個“人“無疑就是全體學生。因此,作為語文教師,在授課時應面向全體學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調動他們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使人人得以展其才、盡其能?!敖虒W過程是一個以學生的認識為歸宿的特殊過程”。因此,應該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成為主動參與者,而教師必須改變過去一貫盛行的灌輸和強制式教學,挖掘課文中的情趣特點,采取民主、平等的教學態(tài)度,讓學生的思維在課堂中活躍起來。
在教學中,要集體活動、個體發(fā)言交替進行,要切實避免老師和幾個尖子學生反復“表演”的現象。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內驅力,惟有在主體積極的、創(chuàng)造性的實踐活動中,課堂教學才能“活”起來。
三、更新教學方法——“活”的技巧
課堂教學的“活”要體現出教法的藝術性和學生學法指導的科學性,“教與學雙方做到和諧的交流”。如閱讀教學來說,情文并茂的散文就不宜采用速讀的方法,而應指導學生朗讀、精讀,細細品味體驗。又如有情節(jié)的長文,就無需步步推進,而應讓學生學會速讀,培養(yǎng)感知能力,迅速抓住要領。
教學方法的選用要達到使課堂教學動靜分明、快慢交替、疏密相間、舒卷有致。有時要“動”,如討論,問答,朗讀,爭辯等,不斷給學生以新的刺激,使其保持興奮狀態(tài);有時要“靜”,如聽講,思考,默讀,自省等。保持教學刺激的有效性和長效性。有時要“快”,在非難點和學生己知處要快,不能拖沓,否則會使學生厭倦;有時要“慢”,在重點、難點之處要給學生充分的吸收消化時間,否則一味求快,學生跟不上,產生不了成功感,反倒增加不少心理負擔,當然會降低學習興趣,影響學習效果。
課堂教學要“活”,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莫過于加強學生的活動了,如讓學生唱一唱,做一做,畫一畫,以玩激趣。課本中一些詩歌已作為歌詞譜了曲,如《長征》《讓我們蕩起雙槳》,這些課文可以唱代背?!兜氐缿?zhàn)》《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可以配合看電影,《蟋蟀的住宅》等文的方位描寫十分明晰,讓學生按課文的描寫畫一圖,讓學生體會這種寫作方法的好處?!堵眯屑覙洹贰睹利惖男∨d安嶺》《林?!返冗@類課文,可讓學生當小導游,以“解說員”的身份對課文內容進行重組。上《新型玻璃》這課時,可以組織一個小小的“產品推介會”。用搶答、比賽的方式上復習課,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又能培養(yǎng)思維、記憶等能力。
語文課堂教學必須以適應新的形勢,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為目的,以興趣為先導,想方設法,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做到在課堂教學中讓我們的教科書“活”起來,讓我們的學生“活”起來,讓我們的教學方法“活”起來。
責任編輯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