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
研學旅行是由學校根據(jù)區(qū)域特色、學生年齡特點和各學科教學內容需要,組織學生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園,在與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視野、豐富知識,加深與自然和文化的親近感,增加對集體生活方式和社會公共道德的體驗。
在古代,研學旅行可以稱之為“游學”,是比較常見的教學方式。從史料來看,游學在春秋時期到戰(zhàn)國時期就開始盛行,此后各代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游學的現(xiàn)象。
古人有個綿延至今的優(yōu)良學習傳統(tǒng),就是去云游四方,拜訪各地知名學者,或投身門下,或當面請教不解難題。即便未結師生之緣,也是你來我往,彬彬有禮。等去了許多地方、拜訪了許多有學識的人后,終會學到有用的知識。
中國民間自古以來,格外看重游學對人格養(yǎng)成和知識形成的引導作用。孔子率領眾弟子周游列國,增進弟子學識,培養(yǎng)弟子品質,開闊眼界,而且在游學過程中,事事皆有啟發(fā),可謂處處皆為吾師。即便是大儒孔圣,也會遇到“兩小兒辯日”這樣的醍醐灌頂。這樣的造化,一定是游學途中才能遇上的幸運。
孔子在游歷中體悟人生,并將種種體悟傳遞給追隨他的弟子。興之所至,便在杏樹下開壇講學,杏花紛飛處,漸漸有了《論語》,有了“杏壇”。這幕天席地的課堂,當是中華文化源頭處富有詩意的一頁。
漢魏時期的北海朱虛(今山東臨朐東)人邴原,自小聰明好學。隨著年齡的增長,他深感單從書本上學知識不夠用,于是到外地游學來拓寬自己的知識面。邴原本是一個很喜歡喝酒的人,有終日不醉的海量。然而,自從開始游學之后,他因為怕嗜酒會耽誤學業(yè),竟八九年間滴酒不沾。其間,每當游學結交的師友們想要設宴款待他時,他總是托詞謝絕。就這樣,通過多年四處求學,他的學識大有長進。返回家鄉(xiāng)后,他設置學堂,講述禮樂,吟詠詩書,被世人譽為“國之重寶”。由此可見,一邊學好知識,一邊堅守情操,不改初衷,才是游學的至高境界。這個故事的典故,叫“邴原戒酒”。你和別人談起游學的歷史時,冷不丁冒出一句“邴原戒酒”,定然非常給力。
北宋在部分時期對游學雖有禁止,卻并未杜絕。南宋時期,游學一度井噴。趙氏皇帝雖對游學在部分時期有所限制,但是其“重文”的總方針,吸引庶族地主參政,提高讀書土子的地位,又使得游學這種教育形式普遍存在并廣為流行。到了南宋,對于游學活動,官學一般不加以限制。同時,宋代的一些大教育家,民間收徒的學者,條件較好的書院、義塾,也公開接納游學之土,形成了學者周游講學和士子出外求學的教育良性大互動。
私學在宋代較為活躍。宋代私學可以因時、因地、因人而設,滿足各種不同的要求。這一百花盛開的局面,特別適合于游學這種教學形式。宋代私學包括私塾、義學、學塾、村塾、冬學、書院等各種學校。在兩宋,特別以私人創(chuàng)辦為主的書院為盛,其數(shù)量之多,遠非漢唐五代可比。
私學雖然規(guī)模較官學小,但因收費低廉,所以受貧寒土子青睞,更受各方游學之土歡迎。宋代許多布衣寒門出身的名臣,如大名鼎鼎的范仲淹,在青少年時期就曾有過游學于私塾的經(jīng)歷。
宋代各地教育發(fā)展是不平衡的,京城和江南地區(qū)的教育程度遠高于其他地區(qū),所以士子愿意游學于教育發(fā)達地區(qū),學到在鄉(xiāng)間僻壤學不到的知識,結識一些原本見不到的名師碩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