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捍東
濕疹是皮膚科常見的多發(fā)病之一。面部濕疹病因復雜,是由身體內、外部環(huán)境中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具有復發(fā)性、滲出性和多形特征[1-2]。隨著現(xiàn)代社會人們飲食結構和習慣的變化,生活壓力的增加,污染物和氣候變化異常,以及日常生活中大量化學物質的使用[3-4],濕疹這一疾病還將長期存在,其逐漸上升的發(fā)病趨勢對人們的工作和生活產生較大的影響。本研究對2015年9月—2017年9月在我院診治的面部濕疹患者采用地奈德乳膏聯(lián)合夫西地酸乳膏治療面部濕疹,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5年9月—2017年9月共確診并治療的面部濕疹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50例。所納入對象均為面部中-重度濕疹患者,患病時間7~30 d,皮損主要分布于面頰、口周、額頭。排除病程1個月以上者、哺乳期女性和孕婦、近期系統(tǒng)性應用過糖皮質激素者、對夫西地酸乳膏和地奈德乳膏過敏者。觀察組中,男21例,女29例,年齡2~57歲,平均(28.49±11.33)歲。對照組中,男19例,女31例,年齡2~59歲,平均(28.63±10.45)歲。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觀察組給予地奈德乳膏聯(lián)合夫西地酸乳膏交替涂患處(薄涂患處并輕輕按壓促進吸收,兩種藥物涂抹間隔時間>1 h),每日早晚各1次,療程為3周;對照組單獨使用地奈德乳膏涂患處,每日早晚各1次,療程為3周。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治療前后癥狀積分的變化以及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的情況。癥狀積分根據(jù)濕疹面積及嚴重度指數(shù)(EASI)評分法[5]進行評價,并計算療效指數(shù),療效指數(shù)=(初診時總積分-每次隨訪時總積分)/初診時總積分×100%。療效分級:治愈是指療效指數(shù)在90%及以上;顯效是指療效指數(shù)在60%~89%;有效是指療效指數(shù)在20%~59%;無效是指療效指數(shù)不足20%[6]??傆行?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采用SPSS 17.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經過3周的治療,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2.0%(46/50),高于對照組的治療總有效率(76.0%,38/5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與治療前相比,兩組治療后癥狀積分均顯著降低,且觀察組患者的癥狀積分降低程度更加明顯,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2。
兩組治療期間均未見明顯不良反應。
濕疹是一種常見且病因復雜的皮膚病,除了與IV型變態(tài)反應有關外,它與皮損處的微生物感染也有密切關系,近年來研究發(fā)現(xiàn),濕疹患者皮損中細菌的檢出率與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率明顯較高[7-8]。有研究發(fā)現(xiàn),濕疹患者濕疹部位的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細菌檢出率和帶菌率均高于正常人,提示金黃色葡萄球菌可能在濕疹的發(fā)生發(fā)展中發(fā)揮作用[9-10]。
目前,對于濕疹的主要治療方法為依靠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外用,雖效果較好,但長期使用會對患者產生不良影響,可能出現(xiàn)糖皮質激素依賴性皮炎、毛細血管擴張、色素沉著等;而且停藥后易反復發(fā)作。地奈德乳膏是一種合成的非鹵化糖皮質激素,有抗炎、抗過敏、抑制瘙癢和減少滲出等作用。地奈德乳膏幾乎不引起皮膚刺激,不易產生過敏反應,外用非常安全。夫西地酸適用于各種細菌性皮膚感染,主用于革蘭式陽性球菌引起的皮膚感染[11-13]。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3周后,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治療前比較,兩組治療后癥狀積分均顯著降低,觀察組癥狀積分下降更顯著,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兩組均未見明顯不良反應。提示地奈德乳膏聯(lián)合夫西地酸乳膏能有效治療面部濕疹,不良反應少。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n,%)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對比(±s,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對比(±s,分)